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机制研究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8 08:14: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机制研究论文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机制研究论文

1研究对象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纺织学院、材化学院、艺术与服装学院、人文与法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共计6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570份。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所要满足的需求种类、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同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形式的喜好、体育课不同评价方式的喜好、不同活动项目的选择等问题进行调查。2.2数理统计法。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2.3逻辑分析法。通过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探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心理机制。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体育课和锻炼的需求满足类别。表1显示,有35%的学生将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作为享乐需求实现的方式,25%的人是因为需要通过考试,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增强体质是自己上体育课和锻炼的需求,5%的学生是为了养成锻炼习惯,并最终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马斯洛在其理论中表达了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且可同时存在,只不过不同个人会依据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按其重要程度来选择某种行为在相关时段所占比重。由需要产生的行为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动力因素即动机。人因缺失而产生需求,需求程度决定动机强度。没有办法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所占比率最小。其原因并非大学生对二者的认知程度不够,而是这些选择在其目前的人生进程中还没有被排到最重要的位置,即这些不是影响他们毕业升学、找工作等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需求程度不够当然导致动机程度较弱。也因此,激发学生产生参与锻炼和上体育课的欲望,才能实践落实培养终身体育理念和养成锻炼习惯。3.2对体育课和参加锻炼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对体育课和参加锻炼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其百分比为61%,这说明学生有兴趣与具体实践锻炼行为是不匹配的。这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诸如: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形式、教师的评价方式、以及设置的项目种类等综合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人们对于自己的需求会产生兴趣,从而给予需求事物以优先注意。那么由此推断,学生对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有兴趣就理应喜欢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然而调查结果并没有印证这个推断。其中原因,做如下解释。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活动形式为自主活动形式。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完成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教师只需指导他们所不熟悉的相关专项知识和技能即可,他们更希望自主安排,因此,教师指导只是满足其自主活动需要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学习或活动过程中,个体又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即在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或是发挥潜能。比如在某个项目上表现出色,或是组织活动的能力突出等都可以使个体获得较高的自尊体验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其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积极感受又会反过来加强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数据分析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为进步程度评价,最不喜欢的是考试成绩评价。按照奥苏伯尔提出的观点,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的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或同伴(如教师、家长)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等搞好的一种需要,同时,人的自我价值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进步度的教学评价方式恰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需要得到满足,加强内驱力强度,因而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得以保持,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这无疑是有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另外,常规项目如篮球等仍有较多人选择,这可能与其易开展、场地要求简易等有关。而高尔夫、轮滑等项目,由于它们的其他价值,如:社交价值、体现社会地位等也被选择。而社交价值等属于更高级的需求,当基本生理需求等得到满足后,这些高级需求就会成为个体的需求主体,并可由体育过程来实现。这符合需要层次理论的表述,即人们的行为主体会依据需求重要程度的改变而发生迁移。这就可以解释体育锻炼(或活动)的意义被认知与体育锻炼不被选择之间矛盾存在的原因。

4结论

(1)大学生体育课和锻炼活动的主要动机依旧是享乐。(2)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和锻炼保持较高的兴趣,不同的活动形式、评价方式对于他们的锻炼兴趣以及是否会坚持锻炼产生重要影响。(3)体育锻炼内在价值的含义进一步扩大。

5建议

(1)在体育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即教和学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教学的实质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激发其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2)改革教材内容,使其符合终身体育观念的要求。(3)采用综合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定量评价(分数),采用进步度评价、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袁晓阳.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4):142-143.

[2]李雪霜.高校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1(2):125.

[3]艾尼瓦尔司马义.体育选项课是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32-33.

第2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效应的研究论文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效应的研究论文

摘 要:本文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体育锻炼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文献进行系统了解和梳理,更深的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应激的治疗和预防的问题,体育锻炼对生化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1],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二、研究结果

(一)体育锻炼的心理应激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育锻炼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由来和挫折的注意力[2],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自信心,提高自信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其次体育锻炼由于能增强体质,当其意识到自己具有社会所希望的身体特征(如高大)和运动能力时,就会产生自信和适应感,形成积极肯定自我概念,增强应对应激能力。最后心理应激水平过高、压力过大均不利于身体健康。

(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影响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可知,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不乐观,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会有体育锻炼行动,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并且研究中还得出结论: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心理应激,减少心理压力。对心理应激的研究中得到了公认的是: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或超过个体适应应对能力的应激是有害的。英文长期的、过于强烈的心理应激不会引起各种令人感到不适的身心状态,而且会造成人对许多基本的脆弱易感倾向。并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罹患疾病。体育锻炼作为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心理应激对机体的影响,促进心理健康。陈佐松,季浏[4]在心理学报上发表的《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心理机制》。此项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高中生比锻炼不足的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加强烈。体育锻炼还可以作为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况发泄出去。

(三)不经常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大学生应激反应是不同的,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们应激状态的持续时间也不相同。比如外向型性格的大学生反应比较灵敏,应激反应阈值低,情绪转移较快,陷入应激状态后,可以迅速爆发较强的反应,其急性应激往往胜过内向型,一旦紧张刺激的程度降低或消除,很快恢复原来的平静。因此,其应激状态的持续时间较短,应激能力较强。

(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支出情况是评价大学生体育运动态度的一项指标,从整体上看,大学生体育消费与其它方面的消费相比差异非常明显,每年大学生体育消费总额是上午消费的21.33%,是逛街交友消费总额的10.23%。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基本上没有费用支出,包括买用器材、去运动场馆锻炼、参加相关的学习班等,这些原因低于他们在人情和其他方面的消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目的不明确,不能认识到体育能带来健康的重要意识。

三、结语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体育活动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作用。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及适宜的运动负荷可以有效发挥体育活动的心理效应,同时应考虑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个体差异,才能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参考文献:

[1]陈作松,季浏.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6,38(4):562-575.

[2]徐斌.大学生身心健康[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3:101.

[3]汪明旗.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行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0):185-187.

[4]季浏.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论文

摘要:在国内学术界,对初次就业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缺乏对特定就业类型大学毕业生员工。而劳务派遣心理契约研究,也未对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有过特别关注。同时,心理契约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变量因素较为繁杂。而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的局限性和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无疑是对员工与雇主和谐心理契约构建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这两个特点,首次对初次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契约进行基于劳务派遣就业视角的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实际调查,在研究框架上,先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了简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劳务派遣员工中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违背模型的构建,以期对此后研究劳务派遣员工这一特别用工方式下的初次就业大学生群体心理契约的构成和特点做研究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机制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机制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