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大学生美学论文2500字
大学生美学论文2500字
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
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这样就把审美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桂冠。总之,这一时期把美学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美学与生活的距离。
大约从19世纪末2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代”。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现成物品”,也成了审美艺术品。当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省美术馆里收藏着一个普通的、谁家都有的盥洗池,作为一件艺术珍品供人欣赏时;当美国“捆绑粘结”艺术家H·哈蒙德把破布、丙烯酸树脂、石膏粉、木头、泡沫橡皮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捆绑胶粘在一起,创造所谓“女权主义者的艺术”时,具有传统美学观念的人目瞪口呆。
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理论家做出解释,说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审美观念,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物,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
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劳斯·霍内夫在讨论当代艺术时指出:“在西方世界,不仅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一般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艺术本身同时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
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似乎成千上万的主体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与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二、美学观念转变的原因和基础
美学发展演变的原因极其复杂,然而也有规律可寻。美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它的动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
首先,经济的影响。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审美需要)的关系。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前,自然不会意识到审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无疑被提上日程。过去是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现在却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自己、开垦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
其次,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在哲学方面,本质主义的解体,现象的多样性被重视,多元思维的建立等,也对美学观念的转型产生影响。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更为美学观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学与生活的贴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论前提。此外,艺术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会美的相应崛起,也使传统美学以“艺术”来抵御生活这一带有明显局限性的美学观念遭到质疑。
不难想象,既然“艺术”本身已经自我消解,那么,精英审美对于通俗审美的排斥也就成为了不可能,审美与生活的同一也就顺理成章了。从社会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学时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造成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分离,美被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强化。进入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隐而显,也是必然的。从劳动过程看,在古典美学时期,人们往往更重视精神产品,轻视物质产品,劳动过程也被区别为“动脑”和“动手”两部分;而在当代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逐渐合一,同样也导致了“动手”的魅力。
最后,技术的美被发现。从技术层面上看,电视转播、互联网等的出现,空间距离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几乎不复存在。伯恩海姆说:“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审美艺术观和现实观。”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在古典美学时代,由于以文字为基本媒介,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需要通过文字的转换联系,需要借助于思维、理解、想象而完成创作或接受,审美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而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二而一,混为一体。读者简直用不着思维、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听就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审美上,现实与影像也处于新的关系中,你去裁缝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计算机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样子,顾客还可以参与设计,这种非现实的虚拟图像,可以丝毫不差地转换为现实。这样,古典艺术那种从外面去认识或把握现实的状况被取消,艺术活动本身就是现实自身的活动。于是,艺术再也不像古典时代那样神圣、神秘和永恒,那样具有唯一性。机械制作、大量复制、随身听……把创作和欣赏带入了新的境界。这样,就把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美学与生活的距离就此泯灭。
三、美学生活化的发展前景
“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作为一个突出的带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现象,无疑体现出美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涵。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审美意识的多样性、复杂性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下面从正负两方面价值取向谈一谈初步看法。
首先,从积极方面看,审美植根于日常生活,对张扬个性、解放思想、加强民主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彰显自我,丰富和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美学生活化”更新了原有的日常生活内容,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封闭性,激发了大众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的热情,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它的传播与普及,引导人们树立起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促使其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另外,“美学的生活化”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文化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生产手段的效能和文化产品的数量和水平,从而使高雅审美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和受众。由于“美学生活化”演绎的世俗神话让大众含蓄地解放自己心中的无意识冲动,使人们在轻松幽默中发现小人物大世界,让普通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惊喜和阳光,并且打破了精英审美对审美意识的垄断,消除了审美特权,促使主流审美、精英审美都在各自的现实实践中寻找并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其次,从消极方面看,靠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进行审美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并实现生产者的商业利润,这种商品性特征改变了传统审美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审美活动披上了一层经济的外衣。传统美学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逐渐被庸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所取代。其审美内容往往平面化、无深度。有的为了迎合大众趣味,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新潮,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反倒显得落伍,从而导致一种“媚俗”的倾向。
外来审美文化中还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广告语等文化垃圾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像电影、电视之类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现实的状况也让我们不能否认,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缺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成为广告、成为大众情人,美就这样被污染了,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警惕的。
总之,“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这一审美文化现象,还处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其长处与短处并存。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初衷和目的是积极的。美学的目的就是用真、善、美去娱人,至于它涉及现实功利关系,实在不是其本意。在审美艺术的仿真能力被现代技术超越的情况下,审美艺术的社会和认识功能只能是以前少数人所规范和垄断的传统审美艺术形式的消解。工业化使原来那种少数人垄断的知识霸权和资本利益服务的传统审美艺术形式转变为新的审美艺术。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语境下,一个国家的审美意识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其它国家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地吸收有利于本国美学发展的审美意识。同时,我们还应该融入到这个全球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融合与创造,将精英审美和大众审美结合起来,在两者共存的前提下共同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克劳斯·霍内夫:《当代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 汤因比等,王治河译:《艺术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2篇:美学论文
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班 学号 20112286 姓名 何进
论影视作品中的美学
引言部分
自从1905年第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上映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起来,其中一个很广泛的方面就在于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诞生。电视的普及,带来的是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到的美的视觉感受以及心灵上的感动。
在感受美的历程中,就牵涉到美学和审美的问题了。在影视艺术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许多补课磨灭的美好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在欣赏影视作品中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的原因。下面我将结合个人的经历,谈谈影视作品中的美学以及在这些审美的过程中,我个人的新的与收获。
一.影视作品中的色彩美
在影视的世界中,最能打动我的一点就是光影的交错和重叠。这一手法,在许多的电影作品中都有体现。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这几部作品中,明艳的色彩,让人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视觉收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表现剧中人物情感和矛盾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是在《英雄》中,有着大量色彩的碰撞。包括人物的造型上,甚至都以统一一色的服装为主。有一场戏是在湖心亭中,以九寨沟为取景地,没有台词,仅仅是主人公在湖中的打斗,让人在明亮广阔的背景中,看到了中国武侠的那种飘逸灵动的美感,它可以是愤怒的、可以是柔情的、同样可以是为了刺秦而放弃
小我的大义。这一切,在张艺谋选取的充满了童话色彩的色彩鲜明的九寨沟的这场戏中展露无遗。
同样是张艺谋,他的代表作《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高墙、深宅、大院、红灯笼,在巩俐的那句“在这个院里,人算是什么东西?”中,大院的灰色调给人带来的逼仄压抑的感觉,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然而,在一片沉重的灰色中偏偏有一点红色强烈地出现了,这无疑给人一丝慰藉,一丝希望。众姨太太对红灯笼的渴望是这群被压抑、被损害的女性对自由幸福的执着与向往。张艺谋借灰色与红色的对比冲突巧妙传达出一种抗争,这一点红色和浓厚的黑色的抗衡,其结果无疑是一个悲剧。灰、红、白三色的冲突与合流准确传达出影片凝重冷寂,焦躁窒闷,饱含热情又渗透罪恶的悲剧意蕴,也充分让观看电影的人感受到了人物在这庄严和气派的高墙中,困兽般的生活境地。
而说到影视作品中的色彩美,不得不说的一部经典的、也是我个人印象很深刻的一部作品就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作品本身的美妙之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黑白的基调和唯一的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纳粹失败后,被关押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画面上突然出现了光亮的色彩,使观众感受到犹太人被释放那一刻,是从黑暗突然走向了光明,在色调上的巨大变化给人的心情造成了巨大的改变,从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到重新获得自由,一种感同身受的巨大喜悦顿时充满人心。最终人们从这种色调的反差变化中,反战的主题被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与情感美
在审美的过程中,应当伴随着审美人的思考和选择。影视作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生活的需求,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中。如何在繁多的作品中,选择好的作品,去吸收它所要传达的积极精神,这也是在影视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的一
个问题。往往大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去选择那些贴近生活,却又能反应大众渴望的作品。
所谓的艺术,必将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存在。因此,在虚构的影视作品中,如果能够看到和自身生活中相类似的情节,或是剧中人物能够反应本身的欲求,将很容易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黑格尔也说“人们通常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的感情中去看艺术作品”。
在观众观看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借由作品中的人物所唤起的大众的公共情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才使得作品能够被观众所铭记。这尤其体现在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上。
通俗的大众电视剧,有几部作品在近几年尤为火热,主要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当代的社会问题或者公众迫切的某种诉求。例如,《蜗居》、《裸婚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一系列的影视剧,它们分别反映了“房奴”、在金钱欲望的冲击之下当代青年新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转变。尤其体现了在大都市的快节奏和浮华的生活之下,没有强硬的自我打拼的社会青年的困惑和迷茫。在《裸婚时代》中,男女主人公在没有父母看好的婚姻中摸爬滚打,当爱情的甜蜜伴随冲动带着他们踏入了婚姻之路,他们看到了生活并不是只有爱情的甜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种种琐事,伴随着不断加大的生活压力,一度致使他们分开。这是当今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没有钱,我们应当拿什么来经营我们的爱情和生活?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被编剧提出来,被演员表现在大众眼前,自然会让身处这样社会环境下的广大80后青年人们感到共鸣,也就能引起人们对于这种现象的反思。幽默风趣的台词之下,利用家长里短的摩擦和问题,揭露一定的社会现象与人性共通的情感,这就是我在影视作品中感受到的人性情感的美。
不仅仅是反应社会共鸣的现象,尤其是在反应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情感的时候,影视作品也做的很好。最近在热映的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的是在险恶的日据时代,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必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派遣帮佣不能编织彩衣,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见证这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系,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虽知这场战役将面临灭族危机,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影片中大篇幅的利用原生态的自然场景,回归人性最原始的情感,把民族精神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也更能激起观众的情感。虽然放在了日据时代的背景之下,影片却着重表达了主人公心灵蜕变的过程,寻求人类的本真,这在当下浮华聒噪的社会风貌之下,也令人感到了一个新锐的切入角度。
三.影视作品中的变幻之美
影视作品还有一个值得欣赏的美在于它的变幻之美。这就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审美者、甚至不同版本有关了。俗话说“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同的生活经历早就了审美者不同的审美角度。同一部作品,寓于不同的时代,给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看,都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反响。电影《罗生门》是大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然而,这部被很多中年人奉为经典的作品,并没有如第五代导演们的作品在当下的年轻人中流传得广。当我在屡次的推荐下看了这部影片,产生的观后感却与很多年长的人截然不同。可能美学的魅力就在于此,不同的审美交换出不同的审美感受。
我想,影视中我所能看到的美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是,也正是因为影视
这个角度贴近我们的生活,才能让我们对美的感受更为直观和立体。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我们都能在美的历程中找到自己的心路体验,找到愉悦的审美感受。
第3篇: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
12汉语言文学袁红***8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而阐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好好安葬他们,死了之后还要常常纪念父母,按照礼节祭祀父母。这些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言对话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存在于纯粹语言艺术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种伦理的语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过其它的非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保留下来,如思想观念上的保留。
【关键词】孝道成文之道艺术活动
孝道是一种成文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其行为,若是对其父亲的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