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新年对联的来历
关于新年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么关于新年对联的来历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关于新年对联的来历,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于新年对联的来历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对联的简介
春联,春联也作门符、春贴立春榜(朝鲜)、福贴、对联、门对、对子、挥春(晖春)、春仔等,是一种在春节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把贺年的吉利字词用漂亮的书法,写在纸上而成,一般是贴在墙、门之上,在华人社会、朝鲜半岛和越南,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但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春帖等。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春节,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新年对联
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
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
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上联:盛世千家乐
下联: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上联:千年迎新春
下联: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
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共享锦绣年华
下联: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上联:大地流金万事通
下联: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上联:家过小康欢乐日
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上联:大地歌唤彩云
下联: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迎新春江山锦绣
下联: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
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上联:财连亨通步步高
下联: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上联:多劳多得人人乐
下联: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上联:东风化雨山山翠
下联: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
下联: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上联:福旺财旺运气旺
下联: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
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春风吹得校园暖
下联:万户红灯庆新春
上联:瑞雪翩翩丰收景
下联:千家爆竹辞旧岁
上联:石池春暖人都乐
下联:水阁冬温客皆欢
上联:过佳节方知红日暖
下联:度阳春倍觉党恩深
上联:红梅朵朵富裕花
下联:热血浇出桃李香
上联:绿草如灵猴盈瑞气
下联:红桃似火猴沐春风
上联:时雨春风五羊献穗
下联:尧天舜日百凤朝阳
上联:送羊年春花融白雪
下联:迎猴岁喜鹊闹红梅(.)
上联:万象更新山青水秀
下联:灵猴献瑞日丽春华
上联:一派生机阳春映日
下联:满天焕彩浩气腾云
第2篇:对联来历
对联来历
新春佳节,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对联更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必有之物。当然,对联并不一定只在春节使用。在乡 下,甚至婚丧嫁娶也要在门旁贴副对联,以渲染气氛。然而,假 如要问:对联产生于何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或许许多人会瞠 目结舌,不甚了了。
这也难怪,虽然对联是中国的特产,且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许多对联作品至今脍炙人口,但是,有关研究对联的作品却寥寥 无几,何况关于对联的发生、形成并非众口一辞!
对联即“楹联”,又称“楹帖”,俗称“对子”,字数多少无 定规,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加上优美 的书法,真可谓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春联仅是对联中的一种,春节期间贴在门上,表现人们喜迎新岁、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 望。
清人陈云澹《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列朝诗 集》、周晖的《金陵琐事》以及乾隆年间长沙钱德苍的《解人颐》等笔记小说都有类似记载。如是说,春联被正式肯定和推广在明 代初年朱元璋时期,到现在不过五六百年之久。
然而,人们都记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诗,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这表明早在北宋时期我国人民就普遍地将春联作为 更新除旧、美化环境、渲染气氛、点缀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既然如此,那么春联产生于何时呢?北宋人张唐英《蜀祷 杌》说:“蜀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土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 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宋史·五行 志》和《宋史·蜀世家》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人们普遍认为 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这副楹联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这个说法未免太绝对化了。据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节前夕,先后写过几副对联贴在门上,都因字体妍美雅 丽、内容新颖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将至,门上仍空无一字。王 羲之又精心构思一副而拦腰斩断,先分别贴出上半截,联云: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不吉利的对联自然没有人去揭。初 一黎明,王羲之又将截下的下半截分别接上。就成了“福无双至 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的妙联。由此看来,春联早在五代前 就出现了。
春联仅是对联的一种,而对联早在唐代已风靡全国。《资治 通鉴》载:天宝元年,有人送给惯于玩弄权术排斥异己而又无德 无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对联,上联为“口蜜”;下联为“腹剑”。表明此时的对联已变成反映人们政治倾向的一种文学形式了。
其实,要说清楚对联起源于何时,必须辨明对联之所由生。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习惯,即挂“桃 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本领,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 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 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榾入,援以苇索,执以 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 也。”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 祥语,进而发展成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 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还有 人主张对联的起源应在距今两千年的春秋战国时代,理由是保存 此时资料的《山海经》也有此类记载。
看来,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 谜。
第3篇:有关新年的诗、来历、对联、习俗
1、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第4篇:对联的来历
一、对联的来历和起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
第5篇:对联的来历
对联,俗称对子。贴对子,已是京西乃至全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民俗,迄今,经久不衰。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挂在柱子上的联语叫楹联;贴在门上的对子叫门联;对联升堂入室叫中堂;办婚事贴对联叫婚联;办丧事挂对联叫挽联;为老人祝寿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的对联叫贺联;春节贴对子叫贴春联。细分还有节日联、行业联、题画联、书斋联、书法联和画室联等等,要属春联最时兴、最普遍、最集中、最隆重、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游玩时,交往中,餐桌
第6篇: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