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夹竹桃》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7 08:12: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季羡林先生《夹竹桃》说课稿

季羡林先生《夹竹桃》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夹竹桃》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字美、文美、景美、情美,引人遐想不已,可以说这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典范之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不能泛泛而谈,需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而理解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又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因此,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定为: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及感受作者构思的奇妙,想象的贴切、新奇,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及花影迷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说教学流程

这篇文章比较适合朗读教学,因此在对文本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朗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对夹竹桃韧性的品读。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交流展示——整合提高”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两个问题:(1)课文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2)精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夹竹桃的韧性的?划一划品一品!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学第3、4小节,然后交流自学成果。

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如交流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其它三季花儿很美,作者之所以也作了具体描写,是为了对比映衬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

再如交流第4自然段时,孩子们展示朗读这一段话——:“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我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无日不、无不”这些词语体会夹竹桃一年从春到秋,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花开不败,体会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与之相比,从而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最后,我由夹竹桃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作者季羡林身上。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对季羡林有了了解,所以现在尽管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但是此时学生对夹竹桃以及作者季羡林的感受定会更深入一层。

第二板块: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给人美好的幻想。在教学时,我着重抓住中心句“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展开的。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学生不难找到原因所在。于是,我顺势引领学生感受月光下夹竹桃的奇妙,由此再引出作者幻想的那三幅有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也适当地加以范读,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辅助于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在朗读中,在想象中感悟文字的美妙,感受夹竹桃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幻想夹竹桃还是什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倾注于笔端,读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整堂课在一首小诗中结束,这可以让学生再次感受夹竹桃的品质美及文学本身给人的那种美的享受。作业的布置,我采用了“星级作业”,这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作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的成就感。

第2篇:季羡林:夹竹桃

季羡林:夹竹桃

引导语: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

夹 竹 桃

季羡林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是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风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海、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一代学宗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先生一生可谓“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季羡林文集》收录先生1929—1996年各类著述。先生受教于清华和哥廷根大学,播道于北大。自从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季老在这片中国人的梦之园里,勤勤恳恳,埋头写下一生的传奇!

北大“季荷” 先生治学严谨,笔耕不辍,晚年愈加勤勉,为我们奉献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用吐火罗文为我们揭开了天书《弥勒会见记》,以汗水铸就了一部糖的文化交流史——《糖史》

先生小说、散文,名可流芳,意传百世。《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清华园日记》、《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天竺心影》……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汇聚成先生的风骨,永留世间。

第3篇:夹竹桃 季羡林

夹竹桃

季羡林

3、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春风里,在----暴雨里,在-----清冷里,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替别-------,你站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读文段,想画面,展开想象,说说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并写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走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5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季羡林《夹竹桃》教案

季羡林《夹竹桃》教案

引导语:《夹竹桃》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写的一部小散文,被收录入小学语文课本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夹竹桃》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知道它的名字吗?

板书:夹(jiā)竹桃

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

2、有没有同学对“夹竹桃”这个名字感兴趣的?

(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而叫“夹竹桃”)

3、你们喜欢“夹竹桃”吗?

我不喜欢。据我了解,夹竹桃的叶、花、茎、皮都有毒。

4、不过,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跟你们一样喜欢夹竹桃,他甚至为夹竹桃专门写了一篇优美的文章。

你们能不能从他的文章中受到启发,说服我跟你们一起去爱它呢?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昨天,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都采用了利用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先来检查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季羡林散文精选《夹竹桃》

季羡林散文精选《夹竹桃》

引导语:季羡林散文《夹竹桃》通过描写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散文的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季羡林的作品《夹竹桃》

季羡林的作品《夹竹桃》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季羡林的《夹竹桃》赏析

季羡林的《夹竹桃》赏析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文章,那么关于《夹竹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的《夹竹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夹竹桃》是季羡林一九六二年写的一篇散文,第二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一期上。这是一篇用优越的语文条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丝不苟地写出来的佳作,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散文来说尤其如此。季羡林也因为这篇《夹竹桃》而被宗璞称为“夹竹桃知己”。

对于散文,季羡林不同意所谓的散于形的说法。他在《漫谈散文》中说:“综观古今中外各名家的散文或随笔,既不见‘散’,也不见‘随’。它们多半是结构谨严之作,绝不是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的轻率产品。”这是季羡林在阅读、写作了几十年的散文之后对这一文体的理解,也是他创作散文的一个原则,更是我们欣赏散文时可以期待的一种幸福。

季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季羡林先生《夹竹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季羡林先生《夹竹桃》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