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有趣的幼儿迷宫探险观察记录
有趣的幼儿迷宫探险观察记录
一、图形迷宫
1.观察时间:2***-**-*
2.观察地点:益智区
3.观察对象:在益智区活动的幼儿
4.观察背景:
主题《图形宝宝》正在开展中,孩子们对各种图形的求知欲很高。根据主题和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本周我充分利用益智区的地面环境,投放了KT 板制作的大型“图形迷宫”。
5.观察目的:
提供的新颖的游戏材料是否合理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6.观察实录:
在进行了简单的材料和规则介绍后,王豆豆等几个幼儿选择了益智区,一进入区内,孩子们就发出“哇,好大的迷宫呀!”惊叹,几个孩子便从迷宫的箭头入口出开始走起来,孩子们沿着三角形的线路开心地走着。这时我发现,豆豆沿着三角形小路走的特别小心,走一步嘴巴里还边碎碎念:“三角形,三角形哎呀,差点走错了”只见她赶紧将踩在圆形的脚缩了回来。不一会儿就顺利走出了“迷宫”,走出“迷宫”后,她又返回出发点小心翼翼地走了一遍。过了一会儿,豆豆过来跟我说:“老师,我都走了几遍了,我要去喂“小动物吃饼干了”。这时,其他孩子也都玩起了其它的玩具。
7.分析与措施:
今天的材料是结合主题而投放的,我们制作了“图形迷宫”,在大的KT板上贴出了各种图形,每种图形都是按线路排列整齐,引导幼儿按同一种形状的规律走“迷宫”。孩子们玩过几次后,我发现,虽然各种图形宝宝能吸引孩子的部分兴趣,可缺乏了一定的操作性,孩子能按照同种图形的路线很快地走出迷宫。因为注重孩子学习性的操作材料往往缺乏趣味性和操作性,只考虑到了材料要渗透学习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的游戏特点,使得孩子在我初投放时兴趣浓厚,可在玩过一两次后,孩子不自主选择这样玩具了,目光却关注着其他幼儿手中的材料。
二、“送小兔子回家”――巧设情境,快乐学习
1.观察时间:2***-**-**
2.观察地点:益智区
3.观察对象:在益智区活动的幼儿
4.观察背景:
经过前次的观察,对区内的游戏材料“图形迷宫”进行增加了一个“送小兔子回家”的情境,使得材料富有情趣性。
5.观察目的:
富有情趣性的游戏材料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真正使得幼儿在玩中学习。
6.观察实录:
今天在游戏前,我跟孩子说:“有几只小兔子出去玩迷路了,它找不到妈妈,真可怜!必须走过迷宫才能到找到家”请我们班的宝宝帮助小兔子走过迷宫,找到家。孩子一听,都很积极要帮助小兔子回家。
活动开始了,今天是杜欣儿、孙臻几个幼儿来到了“图形”这里。孙臻抱着小兔子选择了正方形的小路试图走出迷宫。旁边的毛毛也过来说:“我也要送小兔子回家”,跟着孙臻的后面走了起来。见状,杜欣儿则说:“我喜欢圆形,我要带小兔子走圆形的小路”,说着便饶有兴趣地各自走起“迷宫”来。杜欣儿的动作很利索,一步接一步地走了起来。而孙臻和毛毛的动作慢一些,刚走了一半的路,杜欣儿已经走到了出口,将小兔子送回了家。并对着孙臻和毛毛说:“你们好慢呀,看我这么快”。孙臻和毛毛不服气:“哼,我们也很快的,”说着加快了脚步也顺利地走出了迷宫。由于很快地完成“任务”,他们又相约着去“给大手宝宝套圈圈”了。
7.分析与措施:
结合“送小兔子回家”这一趣味性强的过程,会使孩子更进一步在玩中学,学中玩。于是我自制了小兔子的家、小兔子玩偶,并在原有的一条三角形小路的基础上,又开辟了另外两条――圆形和正方形的正确小路。让孩子们感知多种图形的同时有选择的进行走形状路线送小兔子回家,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效地避免了材料单一的学习性。可是尽管这样,孩子们总是很快地完成“任务”后,就又去进行别的游戏了。
三、迷宫大探险
1.观察时间:2***-**-**
2.观察地点:益智区
3.观察对象:在益智区活动的幼儿
4.观察背景:
经过前两次的观察,继续完善益智区的材料投放,对区内的游戏材料“图形迷宫”里设置了几个关卡,增加了难度。
5.观察目的:
在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操作方式上进行调整后,幼儿是否能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动手操作的欲望。
6.观察实录:
借着送小兔回家的热情高涨的'情绪,我告诉孩子们说:“走迷宫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危险,你们一定要小心,注意不要走到路上的陷阱里了。”听了这,孩子们似乎更感兴趣了,吴哲洋更是激动地说:“老师,老师我要送小兔子回家。”
选区时,他也是第一个冲到了“迷宫”那里。吴哲洋抱起小兔子说:“小兔子,别害怕,我一定会送你回家的。”说着便按箭头的指示,沿着三角形的线路来试图走出迷宫,一开始,吴哲洋走得很顺利,可走了几步后他停住了,只见他前面即将要走的下一个三角形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哎呀,前面被挡住了,怎么走呀?”他停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陷阱说明这条路危险的,看有没有其它的路了?”我提醒他道。于是,他往后退了退,寻找其它的出路,很快发现了另外的三角形路。经过一番努力后,他顺利地送小兔子回到了家欢呼雀跃起来。
7.分析与措施:
小班幼儿游戏时,专注性比较差,游戏目标易转移,除了幼儿在玩区域活动时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外,趣味性强、操作性强的各种游戏材料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经过前两次那种在地上沿着同一种图形走迷宫这种枯燥、单调的游戏方式使得幼儿很快失去了游戏兴趣。我们及时在材料的呈现方式、操作方式上进行调整,想出了“送小兔子回家”的方法,让幼儿带着小兔子,绕过几个陷阱才能顺利走出迷宫,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让原本单一、枯燥的按图形标记走迷宫练习变成了一种情境化的、有趣的游戏,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在情境中能自主地发现规律按同一种图形走的技能。
四、我的思考: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活动的重要游戏环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就成为幼儿游戏时的玩具,材料投放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如果区域材料投放趣味性、操作性强,我们就可以看到幼儿在区域中生动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
第2篇:幼儿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报告——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学前教育本科0901-王晶晶-09950119
一、案例现象:
章文,是大班的一个小女孩,也是我本学期的主要观察对象。她有一双大大的黑眼睛,长得十分乖巧可爱,这也是刚开始吸引我注意的原因。章文是一个比较安静内向的幼儿,平常话语不多,不经常主动举手或者参与同伴们的游戏或交流。
⑴观察一
①今天的晨间活动是练习跳绳,待自由练习时,章文一个人在一旁跳着。当有其他幼儿靠近时,她会说:“你让一下,你让一下。”渐渐的,很多幼儿开始相互比赛,大家你叫我,我叫你,但是没有人来叫章文一起参加,章文也没有想要参加的意思,离其他幼儿远远的。
②在这次社会课中,郑老师要求每一组幼儿合作搭建一座社区。很快,幼儿们开始七手八脚的搭了起来,章文所在的那个小组也不例外。章文只是负责给小组拿一些材料,并没有直接上参与,而其他几名幼儿也是自己搭着,没有注意到章文,当然也没有邀请她一起玩。
③这是一次体育课的游戏,老师要求一组每一组的幼儿要全部到达终点才能算胜利。章文所在的小组除了章文都到了终点,于是大喊着:“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却没有发现,其实章文还没有到。
⑵观察二
①全实践了一学期,我发现章文基本不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偶尔被老师抽到回答问题时,非常的紧张。
②一次章文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地上,郑老师看见了,就问:“是谁把牛奶洒在地上的?没有人回答是吧?”章文悄悄的离开了现场到厕所把自己的杯子洗干净之后回到了座位上。
③这是12月08日全实践时发生的一幕:今天晨间活动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章文不小心把皮球从二楼踢了下去。本来章文只是想把皮球踢回去,没想到踢到了楼下。章文一下子惊呆了,脸上全是惊恐的表情,接着她转投四处看了看,发现我也看见了这一情况,立刻向我跑过来。
“老师,怎么办啊?”章文轻声的问,小手紧紧的抓着我。“章文打算怎么办呢?”我没有给她建议 “我们下去捡球吧。”章文说
我同意了,但是得先和郑老师说一下吧。但是,章文一听要把这件事告诉郑老师,怎么都不愿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怎么了?”我问她。“我不要让郑老师知道。”
“为什么不要让郑老师知道啊?” “会被骂的!”章文不假思索的回答。
“可是,章文,这球是不是你踢下去的呢?” 章文点点头。
“犯了错误就要承认,对吗?” 章文又点点头。
“那我们去告诉郑老师好吗? “不要,我不要!我会被骂的。” “郑老师不会骂你的。”
“会的,会的!”章文还是不愿意。过了一会儿,章文拽着我的手打算去告诉郑老师,半路又退了回来。没办法,郑老师大概发现了,就问是什么事。章文低着头不说话,小手紧紧地抓着我。我只好把情况说了一下。
“章文,球时你踢下去的吗?”郑老师问。“嗯。”章文低着头。
“万一下面有弟弟妹妹怎么办?”
章文看上去吓了一跳,显然她没有想到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在游戏,说:“郑老师,我去捡好了。”
“要去你去好了。”郑老师说。
章文听了,立刻转身就打算下楼去捡球,但是郑老师让我把她带了回来。
二、案例分析:
⑴现象一
①同伴是指与儿童相处的,且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一般的,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调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性是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喜欢和接受的程度,包含受欢迎程度和社交地位两种属性。
②章文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爱说话,瘦瘦小小的她在应该是属于被忽视型儿童一类,在集体活动中,如体育游戏中的接力等,她并不主动参与,其他幼儿也不会来叫她一起玩。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比较重。
⑵现象二
①师幼关系指的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其他早期教养机构中形成的师生关系。具有游戏性、稳定性和亲密性、内因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师幼关系的类型主要有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明主型。儿童自身特征、教师自身特征、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等都会影响师幼和谐关系的建立。
②观察之后,不难看出,章文很“怕”郑老师,怕老师的批评,怕老师的责骂。性格内向的章文,不会像男孩子一样来是淘气惹祸,也就是这样,老师对她的关注也相对减少了吗,和老师的结束也就相对减少了,这也是导致章文怕老师的一个原因。加之,郑老师平常就比较严肃,并不常表扬章文,只是在她做错事的时候会批评。
三、措施建议:
①对忽视行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也可采用认知和情感训练方法。庞丽娟(1992,1993)采用教导、角色扮演和及时强化等方法,使被忽视的幼儿的交往行为特征和社交地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陈会昌(1997)采用有结构的故事讲解加系列提问的方法,对6岁幼儿进行2周的训练,结果有效的促进了他们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互相帮助和冲突解决的行为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②多多鼓励章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幼儿们团队合作的精神,互帮互助;通过故事等形式教导幼儿们友谊的认识,关心每一个伙伴。
③给予章文信任,帮其战胜胆怯心理,树立信心,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团体与集体意识。
④加强教师的素质,给与幼儿更多情感支持、学习帮助与交流,耐心的倾听幼儿,和幼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⑤家园配合,共施良策,促其转变。主动与家长联络交流,共同研究探索一套科学的、适应章文的特点的教育方案,关注和支持对章文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并为之提供方便,培养她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帮助章文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念。
第3篇:幼儿观察记录
1、3、3观察记录
观察幼儿:郭zhenghao
年龄:6岁
性别:男 观察场景:建构区
午 餐
户外活动 观察方法:随机性记录 观察记录:
场景一:建构区
起始至结束时间:10:07—10:15 他拿来几个酒瓶盒子,一个一个围成一圈,形成一个方形,然后大约在中间的位置放了两个牛奶罐子,又准备架第二层酒瓶盒子,在放第一块时他看了看盒子的中间部分,然后再把盒子的中间部位放在第一层两个盒子的接缝处,来回比较了两次又接着架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二层酒瓶盒子全部架好。此时他又拿来薯片盒子立在第二层上面,在邻近的两条边上大概立了9个,此时他见到身边的小伙伴用纸杯套起来立在上面,他说:“唉!纸杯也可以呀!”他立即从身边拿了几个纸杯套在一起放在酒瓶盒上,然后低下头跟旁边的薯片盒比较一下高矮,发现矮了又拿来三个纸杯套在原来
第4篇:幼儿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
扬中市兴隆中心幼儿园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观察日期】2017年12月11日 【开始时间】09:40 【结束时间】10:10 【 观察者 】朱彩娟 【观察对象】滕滕 【儿童年龄】5岁
【观察地点】中一班美工区 【观察主题】好大的旭旭 【观察背景】
主题《我长大啦》中的美工活动“这就是我”一直在区域里延续。从最开始表现个性的脸,到表现半身像,到现在的全身像,孩子们对“人”的表现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腻。从表现自我发展到表现同伴,见证了孩子们成长的历程。
【观察情境】 镜头1:
滕滕从美工区取来一张大铅画纸,垫在飞行棋毛毯上,让旭旭脱了鞋子平躺在纸上,自己跪在毛毯上,右手握铅笔,沿着旭旭的身体轮廓描画着。
镜头2:
滕滕用橡皮擦擦去铅画纸上多余的轮廓线,然后和旭旭分头用剪刀沿着轮廓线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