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现代作家的名人名言
现代作家的名人名言
1、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2、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个家庭、一所母校、一家公司、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以他为荣。但,他靠的往往不是后者给他的荣耀和给他提供的优越条件,而是靠个人奋斗!
3、如果你的计划太详细,并且你要求严格地去实现,你的生活将成为一幅定格画。当你顽固地在寻找好的颜色时,你将很难对整幅画进行整体把握。你失去了动态中对画面进行调整的机会,并且如果某种颜料用完的话,你可能被迫停止工作。
4、懦夫把困难当成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
5、微风聚一起,就有台风的力量。
6、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想摘玫瑰,就得不怕刺怕走崎岖路,莫想攀高峰事非经过不知难你不怕困难,困难就怕你。
9、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1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11、不要怕他,因为他也在怕你。
12、只需一分钟就可以碰到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掉一个人。
13、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未必;九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定。
14、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
15、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16、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并选定了自己的工作愿望,就会自发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如果一个人一生当中没有任何目标,那他最终就会迷失自己。
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18、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19、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
20、不要让昨天占用今天的时间。
21、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22、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23、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
2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25、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26、马到山前必有路,船到弯头自然直。
27、在树梢的不怕落,坐树脚的倒怕死。
28、这个社会是存在不公平的,不要抱怨,因为没有用!人总是在反省中进步的!
29、永远要寻找比自己更积极的人,比自己更积极的环境。
3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31、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32、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33、财富、兴趣、幸福、荣誉和成功是几乎每个人都想追求的。当你必须作出唯一选择的时候,自己的兴趣往往比名利更重要。
34、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
3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36、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37、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破罐子破摔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胜不骄,败不馁。
38、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9、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40、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41、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莫向易中轻。
42、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43、只要你不计较得失,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海明威
44、目光远大,目标明确的人往往非常自信,而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45、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
4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困难如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47、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48、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达·芬奇
49、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50、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51、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52、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53、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54、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55、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借口。
第2篇:现代作家
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自我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支奇葩。“自我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经常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以反对封建的禁欲,作品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一、郁达夫与“自我小说”
(一)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创作概况
郁达夫(1896-1945)著名小说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0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处女作是《银灰色的死》,作品主要写了Y君丧妻的悲痛与日本酒家主人女儿静儿的爱情的幻灭,以及他对死的渴望,无处不表现他对生活的绝望。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它通过对一个在异国留学青年屈辱和苦闷生活的描述,和对他在外国学习和生活的回顾,发出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愤懑和控诉,和向旧礼教挑战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后又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1927年的中篇小说《迷羊》生动的描绘了女伶谢月英与感伤青年王介成的爱情悲剧,小说深刻地渲染了男女主人公对异性的痴迷。1934年《迟桂花》以迟开的但香味馥郁持久的的桂花为喻,比拟女主人公翁莲的情和爱,充满着人情美,是获得友谊和爱情的喜悦之情。这些小说都带有主观抒情浪漫主义色彩,曾震撼了封建卫道者所固守的旧文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年读者,在当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郁达夫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曾反复的说明作家的经验,除了自己的之外,实在另外没有比此再真切的事情。他的大部分小说都是直接取材于他本人的经历和遭遇。如果我们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贯起来读,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的内容基本上同他的生活轨迹相吻合。郁达夫作品的叙述人总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故事,在故事中都带有作家自己的影子,如《沉沦》、《青烟》、《薄奠》,也有采用第三人称的,他们也是郁达夫自己的化身,如《茫茫夜》中的于质夫,《银灰色的死》中“他”,《采石矶》中黄仲则,他们都染上了作者的身影。但这种“自叙传”小说并不是说它就等于自传,郁达夫写小说的目的不是为自己立传,他只想赤裸裸的把自己的心境写下来,以求世人了解他的内心苦闷。(二)“自我小说”的定义
“自我小说”是以作家自身经历和身边锁事为题材,倾泻主人公意识的流动,心绪的弛张,情感的起伏,“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小说敢于大胆深刻的自我揭示,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作品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自我为原型,将小说从外部世界的纷繁复杂引向了人物复杂的内心。在这些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作者不着意于人物的性格刻画,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带有浓厚的主观性、抒情性和厚重的感情深度,从而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因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由此而产生的“颓废”和“变态”心理这一“时代病”,描绘了一群徘徊在时代十字路口的“自我形象”,表现“自我”的感伤与苦闷。(三)“自我小说”的创作理论 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以自我表现为中心。郁达夫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叙传”,他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所写内容都是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遭遇和心情,作家以自己的口吻叙述故事,表达作家自己的心里感受,作家在内进行创作时,侧重于表现主人公的心境,他刻意发掘主人公心灵深处最隐秘的思想意识并把它毫无掩饰地袒露给读者。在整个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叙述者、主人公三位集为一体。郁达夫的作品大多呈现了感伤、颓废的情绪,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零余者”的形象,他们都是作者所要塑造的表现“自我”的感伤形象,力求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示时代的弊病,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自我小说”的创作个性
(一)“自我”的写真
郁达夫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说:“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多的作品中,都能清晰地看到作家的个人出生、经历、个性、气质、教养、审美情趣等。无论是郁达夫的《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还是《过去》、《迟桂花》,而且在人物形象方面也有体现,无论是作品中的“他”、“伊人”还是“我”、“文朴”、“于质夫”,他们都隐含着作者的身影或精神气质。如,作品《沉沦》的主人公“我”不是郁达夫本人,不能简单地在两者之间划等号,在作品中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但小说中的“我”,与留日期间的作者,在思想上和经历上确实是息息相通的,有许多相类似之处。《银灰色的死》和《南迁》以及稍后在国内写的《空虚》,在格调上与《沉沦》完全一致,是它的姐妹篇,都可以当作留日期间的自叙传来读。1921年郁大夫回国,之后在安庆政法专科学校任教,他根据自己在学校期间的一段经历,写成《茫茫夜》。实际上,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于质夫就是《沉沦》的主人公“回”到中国。他还是那么苦闷,那么忧郁,只不过,在于质夫身上发展的更颓废些罢了。《采石叽》表面上是夫子自道,是借他人之杯,消自己胸中的块垒,完全是吐露自己的心声。几乎完全是自己爱情生活实录的《茑萝行》,以不幸的封建婚姻为题材,叙写与妻子间“不能爱又不得不爱”的矛盾苦闷心情,显示出一种凄苦悲凉的心境和难以排宕解脱的精神痛楚。《过去》是一曲凄婉哀绝的爱情挽歌,主要是表达一种切肤的失却爱情的惆怅感和失落感。
综上所述,从郁达夫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他生活的经历,以及性格发展的轨迹。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以精神状态发展过程为题材,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态。《沉沦》隐含着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和感受,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在异国倍受凌辱歧视和迫害的弱国子民的复杂内心世界。
(二)露骨的坦率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于“自我”的暴露是前所未有的,他把自己的爱憎态度,喜怒哀乐,荣辱感受,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自私的打算,性的苦闷,也彻底的暴露在读者面前,以其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震动了无数青年的心。所以,他认为作家在艺术创作时没有什么需要向读者隐瞒的,也不应该受到什么限制,即使他所倾诉的感情到了不合伦理道德的地步也没关系。郭沫若先生曾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切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的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1[1]创造社同人郑伯奇也曾说过“他赤裸裸地将自己暴露出来。有时候还要加加一点“伪恶者”的面目,他的大胆的描写,在当时作者中,是一个惊异。”2[2] 郁达夫笔下关于性的描写既非无节制的肉欲横流,也非连篇累牍的淫词浪调:而是把“性欲”当作一种具体的人的感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来加以表现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正如钱杏邨在《郁达夫代表作·后序》中称“郁达夫是个很健全的时代病的表现者,同时他又指出,性苦闷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是青年们同具有着这样的事件而没有勇气很痛快地表现出来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郁达夫是赤裸裸的整个的表现了。”
(三)“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作品大多都流露着淡淡的忧郁、颓废,显示出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有的学者认为郁达夫是一个消极主义者,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作品中确实有对忧郁、感伤、颓废的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也是忧郁的,而且作品的题目本身也传达了一种忧郁,如《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等。所以,郁达夫做出公正的评价,关键就在这里。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以抒情为艺术的中轴,他的小说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更不去经营情节的曲折和紧张,而是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欢,甚至是厌世颓废的心境。如“他”和“伊人”的纤敏自卑,“我”和于质夫的自伤沦落,黄仲则的愤世嫉俗等等,他们都有相通之处,都是表现感伤情怀的人物形象。如果我们说作品中只是单纯地描写人物感伤颓废的情绪,描写性的苦闷,那自然是消极的,但重要的是我们要联系当时的时代来考察。郁达夫的大多出作品中的悲观厌世、感伤颓废的情绪,这正是他对黑暗社会反抗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反抗不那么直接,而是通过曲折隐晦的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沉沦》中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的描写,直接揭示了饱受民族歧视而自尊遭受严重戕害的强烈的感情。《春风沉醉的晚上》写的是“我”意识到自己与劳苦大众共同的命运,抒发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他的作品中,不久流露着感伤的情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态度,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摹,还有对外在景物的修饰,或寄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是捕捉人物内心思想的细节,使“悲伤”成了他作品的最基本的感情基调。
三、“自我小说”的创作渊源
郁达夫的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我认为,郁达夫创作个性的形成的诸多原因中,有四个方面最明显也最直接,一是时代、历史的原因;二是生活经历造就的个人气质和性格;三是传统文学的影响;四是外国文学的影响。
1[1]郭沫若,论郁达夫[A].郁达夫研究资料(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2]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三集导言[A].中国现代文论选(二)[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9,3。
(一)时代、历史的原因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在这场破旧立新、继往开来的伟大文化变革中,产生了许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独领风骚的文化巨匠。其中,郁达夫的名字可以同鲁迅、郭沫若、沈雁冰、胡适等在一起,跻身于新文化运动先驱者和开拓人之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许多作品以深受压迫、开始觉醒而又带有病态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他们的抑郁、愤懑伤感以及内心要求,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但也带有消沉颓废情绪。郁达夫以大胆率直、敢于暴露、勇于向封建道德挑战,而赢得了众多的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被尊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代宗师。
郁达夫被公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以表现作家自我为特征的“自我小说”的代表。关于“自我”郁达夫在1923年有过一个扼要的解释:“‘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个性强烈的我们现代的青年,哪一个没有这种自我扩张的信念。”如此的突出自我、崇尚自我,扩张自我,这是经过五四洗礼的青年一代,对自我价值的觉醒和发现,是一种人性的归附,个性的张扬。归根结底,这是“民主”“自由”时代思潮的折射,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时代精神的呼应,是对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扼杀个性的挑战和抨击。因此,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表现自我小说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时代原因的。
(二)生活经历造就的个人气质和性格
郁达夫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三岁时,父亲病故,家道由此中落,母亲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无暇照顾他,两个哥哥均在外地读书,整天伴随他的只有吃斋念经的老祖母,郁达夫的童年是在孤独、贫穷和饥饿中度过的,他的童年生活对他性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从七岁开始,他就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接受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虽说他家境贫寒,但是母亲对三个儿子的学业非常重视,要求非常严格,使得郁家三兄弟日后都学有成就。在严母的管教下,郁达夫从小养成了读书好学的习惯,而个性也部分的受到了压抑。他自幼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孤独忧郁,沉默寡言,这种性格伴随着他的一生。郁达夫17岁时,他的哥哥到日本,从此开始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活,这是他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郁达夫在日期间,正是中国处于最黑暗,最屈辱的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降低,他受尽了异民族的侮辱和歧视,强烈的意识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的社会地位,从内心升起一种严重的自卑感,这种沉重的自卑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对于正处在青春躁动的青年来说,这种精神折磨的残酷是可想而知的。郁达夫这样描述他当时的心境:“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余,总是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我的这个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惨酷的,军阀专制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所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处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郁达夫的性格很软弱,长期压抑的生活使得他的性格变的更加的纤细,甚至有些神经质,他的自卑性格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情结。日本学长富长觉梦谈到郁达夫是说:“郁达夫性格怯懦,在什么事上都有强烈的自卑感。”他的老朋友郭沫若也认为:“郁达夫自谦的心里发展到了自我作践的地步。”这些的确概括了郁达夫性格的主要特征。(三)传统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从七岁开始就进私塾读书,在去日本之前,他所受的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教育。郁达夫古典文学的修养很高,对传统文学造诣极深,国学功底很厚,他能写漂亮的旧体诗。同时,他又是一个有浓厚诗人气质的作家。郭沫若说:“他的旧体诗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中国古典文学以诗歌为正宗,这就决定了作品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抒情,而在郁达夫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的主要手段和目的都是为了直接抒发主人公的情绪和感受。他精通古文,能吟诗作赋,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印记,这是时代所造就的。同时,他身上带有旧式文人的特点,爱国主义思想、平民意识,同情下层人民、远离权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境界,在郁达夫身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同时,古代作品中,忧郁感伤的气氛感叹天地无常,世事沧桑的情绪;旧式文人他们都喜欢游山玩水,登高赋诗,消极避世,放浪形骸,饮酒作乐,附庸风雅的生活情趣,这些在郁达夫的身上也有流露。除此之外,传统文学的创作风格对郁达夫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如《离骚》悲愤情调:魏晋文学的感伤色彩:李商隐的深情绵绵:婉约词人的哀怨悲切委婉等,在郁达夫的作品中都留下了痕迹。(四)外国文学的影响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对郁达夫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么外国文学对他的影响则显得更加直接和明显。郁达夫在接受外国文学时也不和别人大相径庭。他在海外时,就更多的吸收并接见了许多外国文艺理论思想。他在留日期间就开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接触世界各国的小说。郁达夫对那种具有浪漫气息、抒情味浓,弥漫着淡淡忧郁情调、艺术性高的作品情有独钟。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其中屠格涅夫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对他的作品更是百看不厌,郁达夫的《过去》和屠格涅夫的《初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描写了有着强烈个性的妇女两位作家都喜欢描写对爱情的渴望和梦想,而且从其它的作品也能看到屠格涅夫的影响。
德国大诗人歌德对郁达夫的创作也有明显的影响。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与郁达夫作品中那些不断被感情所折磨的灵魂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两篇的结局相通,《沉沦》的悲剧结局使人想起维特之死。
郁达夫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多角度的,除了以上两位作家外,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华兹华斯、劳伦斯、佐藤春夫、哈代等等。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私小说”,它对郁达夫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在日本,“私小说”被尊为“纯文学”,它不同于通俗文学,是文学的最高形式,“私小说”它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它必须是小说,所写的内容必须是作家的亲身经历,所以“私小说”让人感觉非常亲切。“私小说”在艺术上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大胆的自我暴露,哪怕是灵魂中肮脏的一些东西,也毫不掩饰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如田花山袋的《棉被》就赤裸裸的描写了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学生的一种变态的情欲。二是表现手法主要是抒情,如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三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结构上像散文。郁达夫的《沉沦》从选材和采用的表现手法上都受到了日本“私小说”的影响,特别是佐藤春夫的影响,而且《沉沦》以及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都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在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散文化。作品的内容上也相似,都描写的是自身的亲身经历,都是自己心里感受的真实写照。
郁达夫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并非是完全的照搬,在技巧上是接受的态度,在题材和内容上突破局限。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和郁达夫的《沉沦》都表现出了世纪末人们的感伤颓废的情绪。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的不同,《田园的忧郁》仅仅表现主人公无所寄托、无限烦恼的单纯的自我感伤,而《沉沦》,它所表现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小资产知识分子希望祖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列强的凌辱,表现的是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是作为弱国子民复杂的内心世界,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作者因为祖国不强大而在海外受欺负的痛苦心境。《沉沦》中郁达夫通过主人公的死来来唤起当时青年们的反封建情绪和爱国主义激情,也就是说,郁达夫的感伤、忧郁、颓废的情绪是植根于对祖国的深切的爱,这也是《沉沦》为什么在当时能引起广大青年共鸣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郁达夫所描写的思想内容是全新的,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复杂的,而且形成的原因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他首次开创了“自叙传”这种小说题材,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使他的艺术作品对于读者来说成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致谢:走的最快的总是时间,来不及感叹,大学生活已近尾声,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随着本次论文的完成将要划下完美的句号。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谢小雪老师,她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悉心的指导,无论是论文主题的拟定还是论文的完稿,都渗透着谢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她那渊博的知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得我敬佩。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感谢她们在我的论文中给予的巨大帮助,让我再次感受集体的温暖。
参考文献:
【1】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A].郁达夫文集(七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
【2】郭沫若,论郁达夫[A].郁达夫研究资料(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三集导言[A].中国现代文论选(二)[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9,3。【4】主编乐齐,《名家精读文丛》,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宋凤英,《论郁达夫的自卑情结》,曲靖师专学报,第15卷,第4期。
【6】乔以钢,《现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评》A卷,南开大学出版社。
【7】蒋成德,《从种族革命的悲壮到民族歧视的哀愤》,宁德师专学报,1997年第一期(总40期)
【8】郁达夫,《郁达夫代表作》,华夏出版社
第3篇:作家雨果的名人名言
作家雨果的名人名言
1、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
2、唯有人的心灵才是起初的。严格说来,相貌不过是一种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
3、有一种东西,比我们的面貌更象我们,那便是我们的表情,还有另外一种东西,比表情更象我们,那便是我们的微笑。
4、你能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怎么回事,那是火,是烧熔的铅,是一千把插在我心上的刀子啊!
5、爱情是一条规律,欲望是一个陷阱,醉和嗜酒成瘾是不同的,醉是要某一个女人,嗜酒成瘾是要所有的女人。
6、这火焰般的鸟儿,光如白昼星斗,灵魂的花朵,就叫爱情。
7、极端公正和善良的心是不属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觉醒就是灵魂的伟大。
8、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9、降临在人生的无上幸福,便是确信我们被爱着。
10、魂饥渴时,需要水来解渴,不管这水是不是有毒。
11、那怕是一个最英勇的
第4篇:现代散文作家作品
现代散文作家作品
现代的散文作家朋友们听说过不少,那么他们的作品又看过多少呢?
现代散文作家作品篇一
儿女
丰子恺
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做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绝地浮起这两句《楞严》经文:“十方虚空在汝心中,犹如白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