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道,说和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7 08:04: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论王道,说和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论“王道”,说“和谐”

万树相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里,劝说梁惠王实行所谓的“王道”,体现了儒家最高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理想。何为“王道”?。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行王道就是把君主的恻隐之心推及到人事上。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不过是“善推其所为”。这,就是“王道”。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并没有什么奥秘或困难之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7节里记载,有一次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牛经过堂下,齐宣王问:“把牛牵到哪里去?”仆人回答说:“把牛牵去献祭。”宣王说:“把牛放了吧,我实在不忍看它颤栗害怕的样子,像是无罪而被处死。”仆人问:“那还要不要献祭呢?”宣王说:“祭祀怎么可以废除?换上一只羊去献祭吧。”孟子听说此事,问齐宣王,是否却有其事。宣王回答说确有其事。孟子说;“凭这种善心,推而广之,就可以实行王道了。”在《梁惠王章句下》第5节记载,齐宣王向往王道,只是未能实行。孟子问:“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齐宣王承认,因为自己太爱财货和女色。孟子告诉宣王:“这是天下人的通好。如果国君从自己所爱好而想到天下人都有同好,设法去满足天下人,这就是实行王道了。”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就可以“运之于掌上”了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清代学者李渔在他《闲情偶寄》中说:“王道本乎人情”。“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历史上大凡治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帝王们大都受到王道的深刻影响。比如唐太宗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勤政爱民,才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正因为康熙、乾隆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才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康乾盛世”。

“怎样推其所为”呢?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很形象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亦即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不过,这还只是“王道之始”,因为照孟子的看法,经济只是更高文化的起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教育、懂得人伦之道,王道才能完全实现。

如今,我国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法制保障外,王道中的爱民、保民和开发仁爱之心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这样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如今,社会财富之多,孔子那个时代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口之众,那个时候与今天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贫穷还没有消灭,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王道思想对于消灭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王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改革开放,向西方先进文明和技术学习的今天,在中国迈步走向世界的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它的重要意义。

万树相

第2篇:和谐教学论(苏教版必修教学总结)

张力

内容摘要:

和谐教学法是一种愉快而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具有自己的教学原理和原则、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能给广大一线教师们重要启示。

关键词:和谐、愉快、高效

和谐教学法的原理和原则:

和谐教学法的原理:身心和谐的原理,大脑两半球和谐的原理,教与学配合和谐的原理,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原理。

和谐教学原则:愉快教学的原则,讨论探究的原则,精讲活练的原则,当堂达标的原则。

和谐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一、.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教应以学为依据,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使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这样做,教师起了导的作用,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激活了课堂。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环境的和谐、氛围的和谐,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和谐,还要注意教学结果的和谐。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发展。这样做,和谐不是浅表状态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动态平衡思想。要认识到和谐不是一种静止的理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各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教师要善于设疑,导思导练,使教学状态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产生新的不和谐,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和谐教学法的模式:

一、“和谐教学导学式模式”。这个模式是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保证,以师生间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为前提,在师生教学双边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适时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依靠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体学习意识与自我学习能力去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身心协调发展。

二、“兴趣促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揭题引趣----比较司趣----绘图激趣----演示增趣。这个变式是站在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上去谋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维持着兴趣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和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学习,在兴奋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从而改变了生硬、呆板地强制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在“兴趣促学”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探究研讨式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问题情境----引导发现----探究研讨----总结归纳。其特点重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创设一个背景,突出四个要素,达到两个效果。一个背景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四个要素:一是为学生提供有足够信息能说明事物原理与规律的有结构材料(包括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技术教育媒体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时使用的各种学具材料)。学生只有手中有了材料,才能主动地去参与活动。二是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条件,通过活动这个中介,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现、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求意义的实践经历中进行学习。四是让学生在探索求知中,通过思维的操作加工,主动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形成结论,并在自调节中完成理解。两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使学生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得到了发展。

四、“情感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构成是:接纳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带入学习境界)----磨合期(以情动情,通过情感交流和碰撞,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谐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师生思想情感沟通协调)----巩固期(巩固学生良好的心境,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明显的持久学习行为)。

五、“五导五学教学模式”,在“导”的方面,以导为先,导是关键,导是帮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五导是:导向,导情,导法,导思,导序。在学的方面,以读为主,读学同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学是:自学、疑学、议学、辅学、验学。

和谐教学法的过程:

一、课前设趣

预备铃响后,老师学生要准备上课。这时,教师可灵活运用课前几分钟,比如讲故事、猜谜语、播放新闻、背诵古诗词、听轻音乐、欣赏画面等等,变换各种样式,避免程式化、形式化、庸俗化,增加学习情趣,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自然进入积极的、兴奋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课前准备活动,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上课状态,而且还能交流一定量的信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可能学不到的知识。

二、导入激趣

在导入新课时,实施和谐教学,可采用“借助音像手段导入新课”,“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从前后知识的联系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渲染课堂气氛导入新课”,“使用道具或插图导入新课”等方法,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

例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先讲一个李白进京入仕的故事:当唐玄宗召李白进京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从此他就可以大济苍生,一展宏图了。不料到了长安,却只做了个有职无权的“文学侍臣”,于是诗人忘情诗洒,常常喝得烂醉。就连皇帝召见他,他还在长吟“我醉欲眠君且去”。后来,唐玄宗要他草拟答蛮书,他却执意要太尉高力士脱靴,国舅杨国忠磨墨,贵妃杨玉环拂纸,痛痛快快地把一朝权贵戏弄了一番。不久唐玄宗只好让他离京四处漫游……后来,就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自然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又如在讲《海滨仲夏夜》一文时,可先放《海之梦》乐曲,以沉思、诉说的音调倾诉海的神秘,再用多媒体配以大海的图片展示海的辽阔,使学生产生无限的向往。教师适时引导:“无边的大海魅力无穷,而傍晚的大海更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自然明显了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课中提趣

一般地说,新课导入后就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仍然要运用和谐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解决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已读书”,让学生尝到“会学”的甜头,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例如讲《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目:大年除夕夜为什么母子三人吃一碗清汤荞麦面?同学们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体现了一家人团结向上的精神,有的说虽然他们身处逆境,但母亲还是让孩子吃上荞麦面来过年,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疼爱等等,课堂气氛既热烈又活跃和谐,接着继续提出几个问题(①母子三人三次去吃面,老板夫妇为什么都是多给面,少收钱,却始终不让他们觉察出来?②“二号桌”为什么被称为幸福的桌子?③母子三四次吃面衣着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④老板夫妇两次哭有何不同?),然后分组讨论,要求讨论后各组选出一个代表发言,老师巡回指导;较难的问题或者学生发言不恰当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生生讨论还是师生讨论都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学生思路阻滞时给予疏导;认识不清时加以点拨;方法不当时给予指导;表达不畅时予以帮助;学有成效时备加鼓励;让学生自主求索,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整个课堂其乐融融、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下课余趣

运用和谐教学法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有归纳总结式结尾、反馈回应式结尾、设置悬念式结尾、迁移发散式结尾、激励抒情式结尾等等,让语文课堂余味无穷。

和谐教学法作用:

一、用和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和谐教学法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精神,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开发每位学生的智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全面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用和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和谐教学法的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和谐教学法强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教学过程中师生愉快的合作,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力求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发展基本能力。

和谐教学法的启示: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但很多学生学习多半是凭意志学习,缺乏直接学习兴趣,特别是遇到困难,更感到学习单调枯燥,所以有许多人半途而废,或学无所成。因此教师教学要注意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不再认为上课是一种负担,而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上了这堂就想下堂课。这种兴趣的产生,有助于学生发问、讨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真正自己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学习成绩自然会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从而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关键。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和张扬自己的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才能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要在此平等参与,这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亲和力,而且对学习重点能有效地进行点拨和指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参加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要注重在大胆设想中培养个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进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勇于创新,寻求和谐、愉快、高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4697字)

参考资料:

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王晓,张国梅,高扬,赵鸣明;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敏勤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

4. ..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5.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3篇:再教《祝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教育叙事

再教《祝福》

朱守春安徽省当涂县丹阳中学(邮编:243121)

备课随想:

当我准备第二次教《祝福》的时候,不禁陷入沉思。清楚的记得当年在这课教学上所花的代价,整整四个课时呀!大师的作品要讲的实在太多。然而,尽管费时较多,但却有着很多的遗憾,虽然我的激情很高,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动起来,只是被动的响应我。课后我就想,如果让我上公开课,难道只能截选其中的一个课时上吗?

因此我觉得不能再按以往的思路备课上课了,我在反复玩味,该以什么问题什么方法来准确的切入,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并且尽可能的用一课时结束新课呢?在思索中我发现一个特殊的问题:即课文中“三”现象特别多,原来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三迭式”结构艺术来介绍环境、刻画人物。于是我决定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毅力(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毅力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说数(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本单元是说明文的单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需向学生介绍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2、理解科学小品的基本说明方法及表现手法,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情感目标:数字与语文结合,增加学生语言积累,深化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及基本说明方法。

2、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请你现在心里随便想一个数字(好像只能是正整数)(可千万别告诉别人)

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计算,开始:

首先,将这个数字加上52.8

算出结果,然后乘以5

算出结果,

再减去3.9343

算出结果,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说数(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说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主讲人:陈千里

时间:2010年3月15日

执教班级:高一8班

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把握科学小品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

2、 了解数的发展,感受数的美

3、 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事物

二、 过程与方法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数的发展,进而感受数的美,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较为枯燥的事物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需要探索精神,启发学生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建构自己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人教高一英语必修2U2课后练习翻译

Unit 2 Healthy eating

1.这一饮食的缺点是包含了太多的脂肪和糖分,优点是有很多能提供能量的食品。(diet;strength;weakne)

The weakne of this diet is that it has too much fat and sugar;its strength is that it has plenty of energy-giving food.2.那个商店老板试图通过打折来赢回顾客。(win back;discount)

The shopkeeper is trying to win his customers back with a discount.3.如果你不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话,他们是不会放过你的。(get away with)

If y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论毅力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毅力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论王道,说和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王道,说和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