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想象一脉相承(教师中心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7 08:04: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大胆想象一脉相承(教师中心稿)

河南省唐河县第二高中

《躬耕》杂志第十期刊登了李妍同学的习作--《上帝创造的世界》,看过之后,李妍同学的大胆想象不能不说新奇,而不是离奇。习作的立意和原文《变色龙》的立意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说大胆想象。

从习作娴熟的情节构思来看,小作者对原作理解可谓烂熟于心。小说原作《变色龙》通过对狗咬人案件的合理构思,抨击了十九世纪沙皇腐败的宪兵制度,鞭挞了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奥楚蔑洛夫之流。原作笔锋犀利、辛辣,极尽讽刺夸张之能事,显示了杰出小说家契诃夫的艺术天才。小说的事件虽然看似荒诞无稽,可细细品味都有着深深的现实根基。

小作者正是在熟读原作基础上,敢于创新,大胆想象,让首饰匠赫留金从败诉中振作起来,居然戏剧般让原作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对自己另眼相看:自己受到长官的赏识因而让警官对自己称兄道弟来。这是在原文情节基础上的加深。

当然,本文又有情节上的延续性。

当警官与赫留金称兄道弟、拉关系(目的是通过赫留金讨好将军以使稳固其位,或继续上爬)时,续作没忘记原作中的另一主要“人物”--小猎狗。续作对小猎狗后来的经历作了合理的想象:它最终被遗弃,回到了丛林,回到了野兽之列,真正成了一只野狗,可贵族们的娇生惯养使它丛林里的生活适应性极差。真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由于当地居民生活需要,丛林被不断砍伐,活动面积不断缩小,丛林中的野兽纷纷四处逃亡安身,本来叫苦不迭的小猎狗更惨了,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彷徨中,小猎狗下意识的回到了过去曾经光临过的教室,就在警官与首饰匠赫留金豪饮之际,小猎狗却无奈的悄悄的向死神走去了。

小作者的大胆想象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又是和原作一脉相承的。

就拿奥楚蔑洛夫和赫留金拉关系来说吧,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第六次变色,变色依据是赫留金成了将军的宠儿。在这里,只要谁与他的上司、将军要好,那么谁就是他的奶娘。这一点,对他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灵魂又一次给予无情的揭露。

对于小猎狗,往日因为出入将军家,而倍受他人恩宠,就连警官奥楚蔑洛夫也竭力讨好于狗。续作中,把小猎狗暴尸街头与往日的赫留金同时出现,使文章的讽刺意义更强。尤其在结尾,小猎狗的坟和其他小坟组成一个巨大的感叹号,这可谓是对沙皇专制社会一个无言的讽刺和鞭挞。

总之,续作揭示出的讽刺意义和原作是一脉相承的。小作者不仅在人物塑造上,而且在主题意义揭示上,都是对原作的一个补充和加深,因而可说是一篇比较成功的续作尝试(虽然文字上还比较稚嫩)。

第2篇:大胆拿来 审慎使用(教师中心稿)

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李俊

私塾的语文教学科学吗?初一看来,也许绝大多数中国人会对这一问题嗤之以鼻;私塾--这一早已被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的封建教学形式难道还有科学存在的可能吗?

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私塾教学形式已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以多学科为主的学校教育取代以语文教学为主的私塾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在举国上下对近百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的一片质疑抨击声中,置身于某些有识之士对当今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当头棒喝之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深刻反思当今语文教学利弊得失的同时,难道还不该拿出一点勇气来再思一下曾经在我国历史上流行了两千多年并且孕育出无数杰出人物的私塾教育吗?

笔者以为,私塾的语文教学至少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私塾的语文教材重积累

中国的私塾萌发于春秋中叶,逐渐消亡于二十世纪初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私塾的教材也有较大的变化,但据《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来看,以下教材曾经历多个朝代,广为传诵:

《三仓篇》、《急就篇》、《开蒙要训》、《三字经》、《百家姓》、《诗经》、《论语》、《孟子》《春秋》、《礼记》、《千字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老子》、《庄子》、《荀子》、《昭明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千家诗》、《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和宋词、元曲等。

具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上述书籍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文学、文化、思想的宝库,曾对炎黄子孙的修身、养性、治学产生过巨大影响。按照塾规,学生对上述书籍一般都要熟读成诵。试想一个学生,不要说全部,只要有寥寥几部默识于心的话,那么他积累的语言材料该多么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还会是件难事吗?令人遗憾的是,昔日学子手中最平常的教科书,今天只能摆到一些专家学者的案头。

多年来,金庸、梁羽生和琼瑶、三毛一直在争夺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因为至少在学生看来,我们的语文教材没有武侠、言情小说有味,不值得看;如果中学语文教材编得生动活泼,文采飞扬,读了一辈受用,而不是充斥着思想动员、政治教条、道德说教的话,谁会冒着“忤师”的大不韪搞地下工作呢?

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材,而是说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值得积累的经典诗文、老子念了儿子还要读孙子还值得看的佳作太少;而可看可不看,看与不看一个样的文章太多。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中小学语文教材应主要到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宝库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让学生多读、多背一辈子受用的具有语言美、情感美、艺术美、思想美的古典诗词曲文,而尽量少一些“仅仅是个例子”看完即可扔掉的东西。

二:私塾的语言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尽管语言教学的主体论已讨论了多年,尽管“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早就响彻大江南北,但近百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却一直自觉不自觉地落入教师中心论,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书,学生做题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置身于绝大多数语文课堂,听到的是大小先生的慷慨激昂,唯独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现在可以说,如果哪堂语文课少了老师的讲的话,那么,听课的老师会大失所望,上课的学生会莫名惊讶,就是语文老师本人也十分难过--太对不起学生了,这一课我什么都没有讲。

然而效果呢?“民怨沸腾”,“误尽苍生”!原因何在?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没有做到甚至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私塾的语文教学则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无论低阶段的识字习字,还是高阶段的讽诵作文作诗,都彻底地让学生自己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动起来之后再由先生规范指导;然而大多数情况也不是先设计好条条框框,让学生折腾累了再收网,而主要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实实在在,没有一点花架子。学生在书馆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学习,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体。这样走出书馆,不仅读了哪些书能脱口而出,而且还养成了受益终身的自学习惯--“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今人的理论,却是古人的实践。

因此,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老师少讲精讲,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口到眼到手到脑,除了学生确实无法知晓的东西或作业评讲、学习方法须老师精讲点拔外,凡是领悟的内容和学生凭手能自己找到的东西一律不讲,这一做法须从小学开始。据三月份《新民晚报》、《中国剪报》等报载,一位美国文盲教师从教多年后被评为了优秀教师,他上课就是从来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和讨论,然而学习成绩却很好。这对我们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吗?

三:私塾的语文教学重体悟和实践

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讲解和分析,从数学公式到物理定律,从英语语法到化学反应,从生物结构到历史演变……语文自然也不例外,从字词音意到写作背景,从层次结构到段落大意,从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每一课不分析到学生两眼发花、四肢麻木、头昏脑胀,决不罢口。语文教师对上课的通用说法不是“怎么上”或“怎么教”,而是“怎么讲”,仿佛不讲就愧对自己的良心。

教语文好比给孩子吃饭,当婴儿没有长牙齿时,须要大人把食物嚼碎后送入孩子口中,但当孩子长到七八岁、十几岁后,大人还是把食物嚼碎了再送入他口中,孩子还能要吃吗?非要如此,不仅会导致孩子厌食,而且会养成孩子饭来张口的陋习,甚至还会萎缩退化孩子的肠胃吸收消化功能。难怪有些学生说自己看文章感动得流泪,而老师一讲解分析,眼泪全没了--味道营养全给嚼跑了,还好吃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千古名言早就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体悟和实践的过程。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反应,多须老师讲解分析才能理解,且效果十分明显,立竿见影。而语文阅读则不然,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划等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老师讲解分析得再透,一般都无济于事,代替不了学生主体的感受体悟。写作也同样如此。

千百年的私塾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体悟,在体悟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

四:私塾的语文教学目标实在清楚,要求严格明确。

大家知道,私塾的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识字习字和诵书作文(作诗)。无论哪个阶段,其教学目标都实在清楚,要求都严格明确。朱熹《童蒙须知》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划,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清初唐彪《读书作文谱》:“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资查考之书”,“人于一日之间,文事不佳,必不可生退怠心,更不可将所作毁弃,迟数月,仍以其旧题再作,有一篇未是之文,反触其机,即有一佳文出焉。”清王筠《教童子法》:“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仪礼》、《公》、《谷》摘钞读之。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晓。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每日必使作诗……”

在这一点上,现代中小学语文教学则显得杂乱无章,模糊不清。该识哪些字;字写到什么标准;该读哪些书,有什么要求;该练哪些文体,练到什么程度,似乎谁都知道,但谁也说不清楚。

识字写字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高中三年级,然而高三学生往往连一年级的字也不会写。我任教的是某省重点中学重点班,每次作文不出现常见错别字的不足30%,书写达到美观端正要求的不足10%。阅读教学从没有个大体范围,似乎除了可怜的几册教材外什么也没有,而凭几册教材怎么能提高阅读水平。作文教学更是跟着高考转,一年一个新花样,去年求稳,今年求新,去年议论得福,今年记叙看涨,从没有个定准。整个语文教学如坠云雾之中。

当然,私塾的语文教学也并非全是宝,其局限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问题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其优点与不足,有人把它们比作孩子和脏水,认为现代语文教学在泼掉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其实,何止倒掉了孩子,简直连水盆也扔掉了。

该是找回孩子和水盆的时候了!

215626江苏张家港沙洲中学语文组李俊

第3篇: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

――《秋天》教学后记

旌阳区袁家学校 吉 刚

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绚丽多彩,充满浓郁乡村风情的现代诗。它虽是诗,但更是画。三个小节分别描绘出三个不同场面而又富共同神韵--秋的鲜活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感悟、想像、描摹那清新淡雅的意境外,还得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跳跃篱墙去品味、咀嚼、鉴赏诗歌。

我在教学此诗时,前二十五分钟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达到感性认识,而利用后二十分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各角度赏析诗歌。对于后者,教师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哪几个方面切入,只是点拨学生从朦胧感触出发,大胆表达对该诗的理解与感情,喜欢与否并无重要,充分的理由才是学习所得的最大亮点。顿时,有的同学沉寂回味,有的学生热烈讨论,课堂亦成为思维碰撞的源地。敏捷的学生很快举起了手,“这首诗写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大胆质疑 超越教材(教师中心稿)

――《秋天》教学后记

旌阳区袁家学校

何其芳的《秋天》是一首绚丽多彩,充满浓郁乡村风情的现代诗。它虽是诗,但更是画。三个小节分别描绘出三个不同场面而又富共同神韵--秋的鲜活画面: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去感悟、想像、描摹那清新淡雅的意境外,还得引导学生转换视角,跳跃篱墙去品味、咀嚼、鉴赏诗歌。

我在教学此诗时,前二十五分钟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达到感性认识,而利用后二十分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从各角度赏析诗歌。对于后者,教师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哪几个方面切入,只是点拨学生从朦胧感触出发,大胆表达对该诗的理解与感情,喜欢与否并无重要,充分的理由才是学习所得的最大亮点。顿时,有的同学沉寂回味,有的学生热烈讨论,课堂亦成为思维碰撞的源地。敏捷的学生很快举起了手,“这首诗写得特美,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大胆想象一脉相承(教师中心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胆想象一脉相承(教师中心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