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论语》选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修
周而不比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第2篇: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修
周而不比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背诵重点章句2.1016.415.154.2612.2312.24
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
2、难点:和而不同
三、预习要求
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
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
四书是哪四书?
《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
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
(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
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朋友远在千里。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到了这里以后。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现在,我的朋友病重,危在旦夕。我不能因为你们的到来而不管朋友的。你们要杀就杀我,请不要杀这个垂死的病人。”
胡人听了,都被他的话镇惊了,各个垂下了头,最后钦佩而走,一村的人得以保全。
朋友有诤友,有肝胆相照的朋友,也有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交朋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孔子选择朋友的标准?(板书:择友)
学生可能会回答16.4章。
(三)探究第16.4章
1、齐读。
2、观看于丹对择友的评读
3、于丹的解读,有何商榷之处?
当面对两种不同的解释的时候,我们只有看第三者的态度
(幻灯片)
《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钱穆《论语新解》
便辟:辟读如僻。谓习于威仪,致饰于外,内无真诚,与友谅之谅正相反。
善柔:假装和善。谓工于媚悦,与友直之直正相反。工媚悦者必不能守直道。
便佞:巧言善辩。巧言口辩,非有学问,与多闻正相反。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4、对于孔子的这种交友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巧言令色,鲜矣仁,故友必择而后交,不可混搭滥交或毫无主见地被选择。
5、齐背第7章。
(四)选择朋友的标准有了,那怎样选择朋友呢?(板书:察友)
2.104.715.1715.23
1、齐读
2、强调“为”、“由”、“安”、“廋”“举”“废”的语义。
3、孔子选择朋友的方法是怎样的?
提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4、齐背
5、介绍“管宁割席”这一典故。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①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③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起抛地锄菜。忽然,两人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对待金子和瓦块砾石没什么区别。华歆拿起金子,丢下锄头,离开了。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坐着轩车穿着冕服的人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先生不是我的朋友啊。”。
评:这是管宁察看华歆的行为,考察他的兴趣爱好,因华歆太看重名利而不愿意与他交朋友。
6、你在交朋友时要作选择吗?你又是怎样选择朋友的?
提示:学生说得有理的就加以肯定。
学生可能会说是“跟着感觉走”,须引导他们,若不看他们的行为,不观察他们的经历,不考察他们的习惯兴趣,你就无从知道他们究竟是直、谅、多闻之人还是便辟、善柔、便佞之人,混搭滥交或毫无主见地被选择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7、请学生说说时下同学中存在的一些择友观,并说说对这些择友观的看法。
择友观:或就近(如同桌),或有权有钱(于己有利),或倾向于选择与他们具有相似行为方式的人做朋友,或谁对我好我就跟谁好。总之是无标准无原则无目标。
我们应该要牢记孔子的择友观,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第3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
第4篇:《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字词句
2、 掌握断句的方法
3、 领悟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品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当隐者因世道混乱,退而躬耕于南亩,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孔子在干什么呢?五十
多岁的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奔波在列国之间,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四处碰壁,求仁无门,四处碰壁之后,孔子早知自己的德政思想无法实现,但他依旧不回头地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是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 研讨文本
1421
1、[背景]此则反映的是国际上发生的事,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秉承一种大同的思想:邻国有乱,就要出兵相助,事成交还政权,是为正义之师。此时,孔子已下台,无实权,只能在国君面前说说话。
2、重要实词: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3、[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
第5篇:《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
识。
4、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
养。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
识。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
识。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
养。
教学时授:
两课时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
第6篇:《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十则》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半
第7篇:《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
一、作家作品知多少
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
(一)、注音
盍()诲(ì)裘()敝()肱()
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
第8篇:《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
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