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6 08:14: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般的女子,她的笔调,总是触及人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她很多次地写到上海,在她笔下,老上海犹如一卷时代久远的笔墨画,隔着厚重的时光,发出氤氲的气息。隔着遥远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旧阁楼,老上海细细碎碎的雨,老上海韵味的情调,更重要的,看到了生活在那里人细碎真实的心事。比如小寒。

小寒是深爱着她父亲的,这在作品开头时,稍微心细的读者就可以发现。爱恋自己的父亲,这或许不符合道德,但是,这归根结底,也是特殊时代形成的。

二十岁少女的爱恋的心事,就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张爱玲的笔触,把这荷花的花瓣一片片展开了来,使我们看到了细碎的花蕊。

“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

“我爸爸年纪可不大,还不到四十呢。

文章一开头,就是小寒在说她父亲,像所有心怀爱情的少女一样,她在心里崇拜着自己所喜欢的人,崇拜她父亲的能力和地位。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时,脸上都是满含笑意。

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时,小寒两只手撑在背后,人向后仰着。看着天空。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尖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这是作品里对小寒的外貌描写,她是美丽的,但是却是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丽。

小寒对父亲的感情,既崇拜又依恋。作品之初并没有直接写小寒对父亲的爱情,但是,读者都可以从那些细节的动作,话语看出这个少女的心事。在她的生日聚会上,她父亲迟到了,她父亲一回来,她就上前挽着父亲的胳膊,嗔怪父亲来晚了。她向同学介绍:“这是我爸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了,免得……”她格吱一笑接下去道:“免得下次你们看见他跟我在一起,又要发生误会,以为是我男朋友。”按常理,这种误会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当她父亲对她说“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时,小寒突然扑簌簌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肩膀上。峰仪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疏了,是不是?”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掉眼泪,用手臂挽脖子,这些动作,嗔怪,心疼,这些心理,都是属于一个拥有爱情的少女的。后来,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寒还耍心计,逼龚海立表明心迹。暗地里耍弄了波兰,使其感情破裂。小寒内里是想与家世同等的波兰较量,显示出自己的高人一等。同时,告诉父亲龚海立深深地喜欢她,想试探父亲的反应,想让父亲吃醋。在得知父亲和自己朋友在一起以后,她又欺骗父亲自己要订婚,想看看父亲的反应,让父亲吃醋,让父亲有挫败感。这些心理,试探,嗔怪,占有欲,都是女人恋爱时特有的心理特征。张爱玲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入木三分。

张爱玲用了七个场景组成了这个故事:生日派对,楼梯,毕业典礼,家电话,电梯,汽车上,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用蒙太奇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小寒和她父亲的心理。生日派对上,初步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小寒的恋父情结,也初显端倪。接着,派对完了,送绫卿到楼梯。两人的对话揭露了对方的心理。绫卿追求名利,只要条件合适,她是“人尽可夫”的。而小寒,对其他男人,只是玩弄一下,她想一辈子都不长大,呆在家里,也就是说,可以一直呆在父亲身边。第三个场景,毕业典礼,小寒耍心计。第四个场景,在家里,小寒与父亲的对话表现了许峰仪跟龚家的特性。许峰仪,他的富贵名望是靠趋炎附势而来的。记性不好却对电话号码过目不忘,代表他很重视也很习惯的去跟别人暗里打交道。迷信风水,显示出他心虚,不自信,也证明了一切富贵不是凭实干而来的。第四个场景,电话里,波兰虽然与小寒感情破裂,可因为从小在上层家庭耳濡目染的虚伪,跟小寒通起电话。小寒也虚伪得寒喧着。两人扯了好远好多,才讲到了重点,第五个场景,在家里,小寒唆使母亲阻止父亲与绫卿在一起,可许母不闻不问。小寒一再相激都没用,使得小寒脾气暴燥。这里表现出许母的特征,是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对于丈夫的婚外情,无能为力也习以为常。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姿态。只想维持家庭生活。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汽车上,寒彻底疯狂了,想去段家。让段老太阻止绫卿,中途被母亲骗回到车上。

至此,故事告一段落。而小寒母亲对小寒的感情,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一是借用小寒的父亲的话,看命的说小寒克母亲,准备把她过继出去,但是母亲不同意。还有就是结尾处,母亲不同意小寒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害怕她得不到幸福。在最后女儿离开的时候,迟钝地说着:“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小寒父母的感情,因小寒长期的挑唆而破灭,文章到结尾处,小寒与母亲的关系恢复了。她母亲固然是软弱的,然而,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充满宽容和母爱。

而小寒的父亲,他开始沉迷了,本来在女儿面前承认自己老了,可后面因为女儿的夸奖感觉自己还年轻。而且因为真的沉迷了父女恋,但是又不可以和自己女儿在一起,所以找了跟女儿同年又长相很像的凌卿婚外恋。对女儿小寒,他也产生了暧昧的超出父爱的感情,甚至于身体上,也对女儿有了反应。

此文绝对揭露了40年代上海社会对地位名望的崇拜,社会完全畸形发展。对小寒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龚海立那样的才气少年比不上中年的有地位的许峰仪。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未来没有希望,只在乎当下。从许峰仪的成功看出社会上丑陋现实。这文更重要的是从小寒,许母,绫卿三人上,完全表露了40年代的女权低下的现象。

第2篇: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

我非佛教徒,我亦不信仰佛教,我完全在以哲学的角度去读佛教的经典。

这人世间,有一部最短的经典。这部经典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就是佛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常则称为《心经》。

二百六十个字是太少了。和这人间积存起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字相比,二百六十个字能写下一些什么呢?我们又怎么能设想仅仅用二百六十个字,就能完成一部经典呢?

然而事情又确乎是这样。佛门就用这不足一页的文字,为我们讲说了天上人间的秘密。用我们惯常的话语来说,就把世界观、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都依次地写在了这部经典里。这样就不能不说,这便是人世间的一个奇迹。

我们曾经感到过一种欠缺,就是我们听说过各种各样的一家之言,却不曾聆听过佛陀的经验。这就有些不够谨慎了,要是这之中刚好含藏着什么秘密的话,我们寻寻觅觅,人生又如白驹过隙,不就错过了这样慈悲的知见?

那末现在,在我们陆陆续续地听说了一些佛法之后,如果我们至少也该读完一部佛经的话,或许就可以看一看这部最短的经典。

这题名里的“般若”和“波罗蜜多”的意思,就是智慧和去彼岸。

我们对彼岸当然有许多怀疑。我们固然深味这人生的辛苦和悲凉,到若要寻找彼岸,又让人疑心只是一种幻想。我们已经看到了,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一样,我们其实也是被囚禁在世界和身心的樊笼里的;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本身,就决定着我们有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等等,又哪里能找到一种办法,来度尽我们的一切苦厄呢?

我们找不到这种办法,是因为我们一直都不知道世界和生命的秘密。然而佛陀在经过千辛万苦的寻觅之后,却解开了这些秘密,于是才慈悲地对我们说,这种根本的办法其实是有的。

而这种办法的精髓,也即是佛法的心要,便收在了这部经典里。

所以经文的一开头便这样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就可以看作经文的第一段,是一句总论,即以观自在菩萨为例,来作一个缘起。

菩萨就是觉悟了的人,是不是呢?我们没有觉悟,所以我们不知道彼岸的景象;这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就到达了智慧的彼岸,所以就能在这种智慧的状态之中观自在,照见种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情景。

原来我们也不明白,如果有彼岸的话,这彼岸会在哪里。后来听说过一些佛法之后,我们也就有些明白了,这彼岸并不在天涯海角,而正是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念头,也就像一面染上了各种颜色的镜子,是什么都映照不清楚的,这就是在此岸;而菩萨放下了心里的念头之后,就好比镜子被擦试干净了,心里所固有的智慧便立即显现出来,也就是在彼岸了。智慧是什么?智慧当然就是能量和信息。这时候菩萨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智慧,就是能照见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的。

这真相又是什么呢?真相就是五蕴皆空。也就是说,在这种照见之下,菩萨便从最精微的角度看破了这个世界,发现构成世界和生命的五种物质形态,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物质表现,本来都是“空”的。这一切的本质既然都是“空”的,当然也就有办法摆脱一切苦厄。因为我们的一切苦厄,不都是对“有”而言的?好比要先有一朵花,然后才会有花开花落和风吹雨打;又要先有一副身躯和一颗识心,然后才会有生老病死和处心积虑;如果我们能把身心都还原为这种空灵的状态的话,又还会有什么苦厄呢?

“空”自然不是空无所有。空无所有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一种误会。天空里漂浮着一朵白云,大海上卷起来一团浪花,跟着这云朵和浪花又都消失了,但哪里又是空无所有呢?在这个物质的宇宙世界里,就连满天的繁星也是靠引力而悬浮着的,又哪里能找到一种空无所有的状态呢?

所以经文在用一句话说完这个绪论之后,接着便要从世界的根柢说起,首先要把世界的真相为我们作一个说明。

和所有佛经的记载一样,佛陀讲经的时候,都有特定的对象。《心经》的听讲者,就是一个叫舍利弗的弟子。这些真相虽然是对舍利弗讲述的,便也是为全体众生讲述的。

经文的绪论用了二十五个字。那末到了第二段,讲述佛陀的世界观,则有二十六个字。

包括呼叫弟子的名字在内,这二十六个字便是这样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就是色空说了,这样的话语就是我们曾经听说过的。或许是因为有一个空字吧,在原来,我们便把它当作了佛法的虚无和消极的凭据。

然而色又怎么不是空的呢?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形有象的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不断地分割下去,先是分子和原子,后来是电子和基本粒子,愈往后走就愈是无形无象了,不就仿佛是“空”的?

我们原来是误会了,佛法说到“空”的时候,说的也就是那种构成世界的最原初的物质。我们不是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物质?而佛陀却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现了这种物质。这种物质太精微了,看不见也摸不着,就像空的一样;然而它又真实地存在着,并非是空无所有的;所以在另外的一些时候,佛门就把它称为真如或如来,也称为实性、实际或实体。色的世界既然是由这种“空”的实体聚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在说到世界的时候,又该说它是色呢,还是空的呢?说色说空便都不确切,当然就只能说色空并不相异。

这就并非虚无,也不是消极了,若不如此,便难免是偏执的。

那末这是说“色”,说一切有形有象的物质,包括山河大地,楼房车辆,还有我们的这副身躯,在根柢上都是“空”的。

然而“空’在聚合为这个世界的时候,又是不是只表现为“色”这样一种物质形式呢?当然又不是。其实这“色”的层次,佛法说它是一种“质碍”,不过是一种表面而粗糙的层次。经文接着就给我们指出来,在“色”的后面,就还有“受、想、行、识”。它们同样都是“空”生出来的,不仅同样是物质和物质现象,而且是更为深入和精微的物质形式。

这儿的“受”和“想”就无须多说了,和“色’的现象相比,我们的感觉和意识诚然就更为隐密。至于“行”和“识”呢,则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误会为行为和意识。“行”是什么?“行”是对“想”的进一步剖析,佛法说“行”是迁流,就说它比“想”更加精细。“识”是什么?“识”又是对“行”的进一步的探索,佛法说“识”是藏识,就说它比“行”更为隐蔽。不妨用比喻来说的话,我们不是已经知道了,在物质的后面,就还有分子、原子、电子和基本粒子?那末参照地排列起来,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排列,也便是“色、受、想、行、识”。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经文在这里给我们描绘出来的,就既是世界的模式,同时也是生命的体系。这样便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生命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缩影,天人也本来合一。

你以为怎样呢?这不就是一个平常而巨大的秘密?长久以来,当我们说到世界的时候,就总是把我们自己当做主体,而把世界视为客体,好像我们是生活在世界之外,物质的世界并不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感觉和意识等等也不是物质的。所以我们在寻找世界的根柢的时候,就有些像一个背着孩子找孩子的女人一样,只顾着在身旁的世界里张望,却忽略了那种最原初最精微的物质,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现在经佛法一提醒,事情就变得完整而清晰,这儿的“色、受、想、行、识”,便覆盖了世界和我们自己。这就使我们恍悟到了,不仅“色”的世界是物质的,还有我们自己的“受、想、行、识”,也同样是物质的。若问“识”之后又是些什么呢?“识”之后诚然就是“空”了。所以我们只消回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的生命,沿着色受想行识这样的层次逐渐深入下去,也就能得知世界的秘密。

这是不是就有一些玄虚?其实也不,不过是我们没有这样地试验过而已。佛法是讲信、解、行、证的,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的指引,认真地试验一下,那末或多或少的,也就能体验到这种秘密。

确实,我们活着,如果只停留在“色”和“受”的层次上,其粗疏就可想而知,其遗憾也不言而喻。即便是来到“想”的层次上,这“想”便再大也有限,反过来也会限定我们自己,使我们成为一个狭小而固执的小我。但如果我们不以为自己之所“想”就天经地义,也不总是在“色”和“受”里去寻求满足和刺激,而是换一条路径走一走,比方说安安稳稳地坐下来,设法把眼耳鼻舌都关闭起来,然后往自己的生命深处查看一下,又会怎样呢?这样一来,在我们确实地安静下来以后,即进入了佛法所说的禅定状态以后,不仅“色”和“受”的侵扰会消隐下去,就连我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便也是可以消解和轻减的。等到这样的功夫纯熟之后,我们也就能进入“行”和“识”的境地。

“行”和“识”的境界自然就更加深远和宽阔,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比喻。让我们先把“想”比作一篇文章好了,一个人的思想确实也就像一篇文章,是一个被限定了的整体,所以是疆界分明的,不能彼此进入的。这时候“行”是什么呢?“行”是迁流,是一种能流动的东西,便好比是文章之中的句子,同样的一个句子也就可以进入到好些不同的文章里去。至于“识”呢,在这种情况下,便自然是更加自由的单字了,所有的句子和文章便都是由它组成的。这一切也就犹如说,你如果是一团板结的物质的话,就是非常之不自由的;但如果你不是物体而是分子呢,就会自由得多了;更不用说你还是电子和基本粒子,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又还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你,你又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呢?

这一切诚然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似乎不可思议的一切,却正是佛法所发现的秘密。当年释迦牟尼王子在菩提树下证道之后,他的心灵就最终摆脱了色受想行识的重负,便和宇宙万物全息相应,便看见了三世十方的所有景象,得知了宇宙万物的一切根柢。而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便同样验证了这一秘密,照见了“色”和“受、想、行、识”都是“空”的。而这种“空”,自然也就是万物的本质,世界的依据。

这样地说下来,诚然就要说到生命的规律,所以经文也就进入了第三段,用八十二个字写成了下面的文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用说,这儿的“诸法空相”,说的也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本相,本来的面目或本来的模样。

事物诚然有自己的本相,比方说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吧,一旦拆开来之后,不是就只有几粒细碎的玻璃?还有雪花,或者云霞,虽说是变化万千,但追寻到终极的地方,还原为本来的面目,也不过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已。那末“诸法”呢?即是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物质现象,其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在经过了上一个段落的开示之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色受想行识诸法的本相也就同样是“空”的。并且其空灵的程度,就绝非原子电子之类的存在可以比拟;本来都无法描述了,如果勉强地描述一下的话,这种空灵的本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的。

什么东西会这样玄秘,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呢?我们又能在哪儿找到这种东西呢?其实一经说破,我们就不难猛省,你只要能回过头来,审视一下你的意识就行。你不是有喜怒哀乐,还有受想行识?这样的现象不就很玄秘?而先贤这时候就启发我们说,那末在你的喜怒哀乐和受想行识还没有发动之前,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个东西 ?一者是所指,一者则是能指,你就想想看吧,那个可以用来化作喜怒哀乐和受想行识的东西,那又该是一种怎样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始终载负着的灵智,就是佛法所说的真如实体。这便是世界和生命的本来面目,无比精微,无比空灵,虽然是“空相”,却又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的。

仍然用比喻来说的话,我们就姑且把这种空相比喻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无形无象,也无踪无影。然而什么时候,这原子一聚合起来,不就成了汽,成了云朵和水,最后还会凝结为冰?世界和生命的情形也一样,终极的地方是一片妙明,后来便结成了暗色,有了色受想行识。这就是无中生有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其中的一种能量体系,是色受想行识的一种集成。有了世界和生命这个“有”之后,又才有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身香味触法,乃至于生老病死和苦集灭道等等,所有这一切,便不过是能量的聚集、控制和耗散,是彼此的交流、转化和合成。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只有空灵的本相才永恒不变,而一切的“有”,便都像泡影一样,是随缘生灭的,不能常住的。

所以经文在这里就用了一连串的“无”,来说明诸法和万有的本性。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只看见“有”,不知道“无”,便会执着于“有”,即是执着于自己的得失和见解,执着于各种各样的本来就留不住的东西,若依佛法看来,也就是痴迷,就是“无明”。而这种痴迷或“无明”的状态,自然也就是一种“有”的物质状态,便会始终控制和牵引着我们,使我们永远在“有”的境况里轮回,包括只是在佛学和道法里纠缠,而不能达到“无智亦无得”的境界,回归于终极和永恒的存在。

那末反过来,如果我们清楚了世界和生命的这种真相以后,事情又会怎样呢?应该说很显然,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到了事物的终极的依据。我们原来不知道这种根本的秘密,没有这样的终极的依据,所以我们在讨论着这生命和人生的时候,便只能是瞎子摸象似的,一切都只能是自圆其说和自由认取,于是才众声喧哗,纵有所得和所见,也只是一些浅显的体验和相对的道理,经不住再问一下为什么,到底是不了义。现在当然就不同了,依照这种根本的秘密,对于我们今生今世的生命来说,也就能引导出一种终极的含义。

所以紧接着,经文也就有了第四段和第五段,即分别以菩萨和诸佛的人生选择为例,来为我们说明生命和人生所能有的终极的意义。

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的菩萨们,是怎样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呢?

上面一段的最后一句得到了一个结束语,“无智亦无得”,就是说要解放我们的心识和不计较我们的所得;这就显得不同于常理,不免让人生疑;又不要有见解,又不能追求利益,这人生还有什么呢?这时候经文便对我们解释说,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菩萨们就是因为解除了这些束缚,才解放和超越了自己,然后才得到一个完整的天地。

“以无所得故”,经文接着便这样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儿便有三个衔接着的缘故,一是无所得故,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三是无挂碍故。我们如果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就不妨从反面的情形,来体悟一下这种缘故。

一个人设若不是“无所得”,而是要不断地有所得,那又怎么样呢?应该说很清楚,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情形。这所得便始终有限,同时又永无止境。这样一来,生活就总是在别处,幸福也总是在你不在的地方,你便永远要在这样那样的所得之中游泳,到死也不会有岸,不会有片刻的安宁。而你的种种所得,又注定是留不住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空,到头来都难免风流云散,如梦幻泡影。即便再轮回一次,也还是依然故我,也只能照样的忙个不停。如果一切只能是这样地重复的话,你作为万物之灵长,这灵长之处又何在呢?不就值得人深省?

我们不必畏惧这个“无所得”。比方说你的一双手吧,如果你得到了一点什么东西,便始终紧紧地把它捏在手里,再也不肯放下,害怕这样一来就会无所得,你的这双手又还会有什么用呢?又怎么能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拥抱整个的世界呢?手如此,心灵当然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心灵被这样那样的所得填塞得满满的,就像天空里始终布满着云絮,智慧的蓝天又怎么能够显现出来呢?所以菩萨们就不执着于自己之所得,才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心灵的蓝天。照见了蓝天之后,便明白原来在心灵漂浮着的种种见解和念头,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云絮,从此便不再被这些云絮所迷惑,能够心无挂碍。

我们的迷误就在于心有挂碍,一颗心始终被层出不穷的云絮遮盖着,这云絮就成了我们的自我,想不到放开,不愿意放开,乃至没法放开。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虽说只有一个,但在不同的人们来说,就注定要用自己的这一团云絮一般的心识去看待世界,然后便固执己见,给人生加上种种的目的,给世界蒙上种种的色彩。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这自然是境由心造;至于杯弓蛇影呢?风声鹤唳呢?也就是颠倒梦想和心怀恐惧了。所以我们也清楚,正常的人们与精神病患者之间,就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随着日子的越来越繁复,诱惑和刺激也越来越深重,我们的心也就越来越浮躁。其浮躁的程度,便好比闷热而黑暗的锅子似的。这时候除了依法修行的菩萨们而外,谁又能解脱自在,远离颠倒梦想,而最终达到涅盘的境地呢?

涅盘的意思就是圆寂。完全可以说,这圆寂二字,也就概括了佛法的秘密。想想看吧,不就只有圆满的又才是寂静的、寂静的又才是圆满的?菩萨们从无 所得开始,不断解放和超越自己,到后来便心无挂碍,心灵所固有的智慧便显现出来,即是恢复了生命的本相,回归了生命的本体,这便是圆寂。到了这样的时候,菩萨们便能够不离万物,不住万物,与世界全息相应,完成了天人合一。所以最高果位的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和妙觉菩萨,就与三世诸佛无异,其觉受的境界便和三世诸佛是一样的。

这种终极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经文的第五段便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菩萨们,便安住在这样的正觉里。在摆脱了生死的轮回和一切苦厄之后,才是不生不灭的,解脱自在的。

话到这里似乎就说完了。余下来的最后一段,六十五个字,便要为这一切作一个结论。而这时候,在我们跟着经文一路地走过来,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这结论也就是十分清楚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诚然就是一种真言,一种最真实、最有力的言语。

现在把前面说过的一切总括起来,这一部经典的心要也就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真言: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让我们都到彼岸去吧,快快的得到觉悟。

也许你很难相信这一切?

又也许你相信了,又还是愿意留在颠倒梦想里,认为这样才更美丽,即便坠入地狱也在所不惜?

这当然都由你。佛法说命自我立,世界并不是神明创造的,也没有神明在支配着你,你的命运全在你自己的手里。(这当然与我伊斯兰教信仰的教义背道而驰。)

但是又也许,你确实看到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你能认可的意义,那又如之何呢?那末这时候,在你上下求索又仍然归途茫茫的时候,便还有这样的一条路经留在这里。

这便是诸佛菩萨和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验证过的一个秘密。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而我们如果要接近佛法的话,诚然就要以经典的开示为依据。依佛说则是佛法,不依佛说则不是佛法。道理也好,法门也好,便全在这里。

弃诸佛于不顾,只留法理,参悟禅,从哲理上可以学习一下。

第3篇: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经读后感1

张爱玲的作品中,我顶中意那篇并不出名的短篇小说《心经》。它像天边一朵淡淡的微云,没有风情万种的浓烈,却一直余韵未了,久久回荡在心里。那一年,23岁的张爱玲已经红遍上海滩,她奇装眩人,才气放恣,不可一世地自恋着,如她自己坦言的那般“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在乱世里,她写人间烟火,她的那些女主角,个个失心疯般,爱得毫无道理,也没有退路。张爱玲的心里也是活着一个乱世的,她说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心经》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和父亲间相爱的故事。二十岁的许小寒,有着完美的家庭,不错的追求者,这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心经》读后感

《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浓缩精化,全文共二百六十个汉字,却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流通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其中以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有影响力.

记得那是十二年前.听说佛门里面有个宝贝叫开悟.不仅能开智慧又能解脱烦劳.在初次亲近佛教经典时.拜读的第一部佛教经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读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一直到菩提娑诃.对这断文字迷惑不解,不知句意,不知其理,不知其意.读完后感到像云里雾里的吃不透。是被很多佛教专用文字系缚经义所在。这些佛教里专业术语在社会上极少听闻.对这本开智慧的《心经》 生起半信半疑思维。从而放弃会解《心经》的机会与机缘。

我是一家木雕佛像工厂的销售主管。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心经》读后感范文

《心经》读后感范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经》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经》读后感1

《心经》,区区二百六十个字,却道理深深,其精神在于人们所有苦恼都是因为我们执着所带来的。执着自我主义,执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执着自己所认识的一切,读《心经》就是要破除执着,在自己得到觉悟的同时,帮助他人醒来,解放自己。

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着,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并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而存在着。

为什么说苦恼都因为执着而来,因为我们对某一件事过于执着,就会使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断总是停留在已有的认识和固有价值之下,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甚至把自己原本就是错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洗心经》读后感

《洗心经》读后感

初读此书略有感悟,书名为洗心,但经过阅读,发现只是市井生活,浅显的看了开头并未让我感受到洗心从哪处体现,又翻回去带着这个疑问开始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书中讲述了很多故事,看似没有丝毫的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地方,每个故事的开始美的让人心醉,那种感情的抒发,情景的描绘,很容易被带入到作者搭建的世界中去,但结局坍塌得着实让人心碎,为什么会坍塌,也许是我们在为人物唏嘘的同时,在阅读完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何要将那份美好转瞬即逝,读到最后总是让我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到绝望而不甘,但转念一想这很像是现实生活的状态,对生活的无奈,像是被生活中一双无形的手肆意的摆弄,一些事情的发生让你猝不及防,人生遇到许多的选择决定了轨迹,未知而又陌生。

文中出场人物众多,作者在搭建书中世界时将人物性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心经张爱玲读后感

心经张爱玲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经张爱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经张爱玲读后感1

张爱玲无疑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也毫不忌讳的呈现出社会万千现象。在小说《心经》里,她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故事,关于恋父情结。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事也无可厚非,而张爱玲运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恰如其分地将这种隐匿的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无疑,恋父开始,注定是一场宛如飞蛾扑火的情殇。

小说开头,张爱玲虽未直截了当地挑明许小寒和她父亲之间的微妙关系,但从小说细节之中也能略窥一二。

许小寒对父亲的过分依赖和对朋友的炫耀,张爱玲写得细致入微。许小寒和父亲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洗心经》读后感

初读此书略有感悟,书名为洗心,但经过阅读,发现只是市井生活,浅显的看了开头并未让我感受到洗心从哪处体现,又翻回去带着这个疑问开始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书中讲述了很多故事,看似没有丝毫的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地方,每个故事的开始美的让人心醉,那种感情的抒发,情景的描绘,很容易被带入到作者搭建的世界中去,但结局坍塌得着实让人心碎,为什么会坍塌,也许是我们在为人物唏嘘的同时,在阅读完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何要将那份美好转瞬即逝,读到最后总是让我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到绝望而不甘,但转念一想这很像是现实生活的状态,对生活的无奈,像是被生活中一双无形的手肆意的摆弄,一些事情的发生让你猝不及防,人生遇到许多的选择决定了轨迹,未知而又陌生。

文中出场人物众多,作者在搭建书中世界时将人物性格也刻画的生动形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心经》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