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学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5 08:07: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学案

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学案

湖北麻城陈昌学

随着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几年来,古典诗词赏析的考查越来越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重视,逐步成为一种常见的题型。这类试题就内容看,选材大多来自课文中学过的古典诗词,也由少部分选用课外的古诗词。

但从2014年的《黄冈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看,古诗词赏析的选文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来看,中考对古典诗词的主要考查内容包括积累、赏析、感悟、体味等几个方面,主要针对诗词的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内容进行考查。

从考查篇目来看,2014年各地试卷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所选篇目均为名家名篇。因此,在2015年中考复习时,应当以课内诗歌作为基础蓝本,重心向“课外部分”扩展,以课外经典诗词为主(具体以初中6册语文课本课后的课外古诗词55首为主),如此方为正途。

一、【考点解读】:

古诗词赏析的选文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赏析的考点有:(考试设置的分值为3-5分)

1、诗词中重点词句的内涵、意蕴、作用的概括与分析;

2、古诗词的艺术手法的赏析;

3、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分析;诗词主旨(中心)的概括;

二、【题型分析】:

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三种。从历年试题统计情况来看,简答题一直是诗词赏析的主要题型,考查层级也较高,而填空题和选择题一般作为基础层级出现。

三、【解题指导】

题型分析及解题思路提示:

①语言品析:包括:诗歌中炼字遣词的匠心,修辞手法的妙用,具体字词对描绘景象、营造意境的作用及其达到的艺术效果,等等。同学们应在平时注重积累,通过反复背诵培养良好的语感,抓住准确生动、形象鲜明、音韵和谐、凝练含蓄、清新淡雅等常见角度把握语言特点,正确答题;

②意象赏析: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主要包括动植物、特定景物、特定地点、时令节日等方面。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诗歌内容来体会把握意象,描述时力求以原作为基准;

③表达技巧: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依据诗人的创作风格和具体作品的表达需要不同,可分为铺陈叙述、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烘托反衬、虚实结合等类型。

④思想感情:鉴赏体悟作者在作品中表达或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能力,属于最高层级的考查。题目一般要求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意境;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答题步骤】:①描景象(描述的内容)+②析效果(表达的作用)+③点情景(思想感情)

四、【试题例析】:

(一)“意象类”古诗词鉴赏题。

已亥杂诗(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以上古诗,完成以下各题:

1、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

、、和等。(2分)

2、诗的前两句“斜日”和“天涯路”烘托,让人体会到苍茫迷惘的意境,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后两句由景抒情,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了他

。(2分)

[示例二]: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创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4分)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晴,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的思想。

(二)、“语言特色”类古诗词赏析题:

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3分)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三)、“表达技巧”类古诗词鉴赏题: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3分)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之情。

(四)、“思想内容”类古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曾说,“”这个意象是全诗的关键。这两个字的寓意是。

2、本诗表达了作者感情。

五、【实战练兵】:

(一)、(2009年浙江省中考题)阅读下列古诗,回答下列问题(4分)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和

2、第三句“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二)、(2012年河南省中考试题)赏析下列诗歌,回答问题(3分)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题:诗中的“绿”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好处?

(三)、(2012年湖北随州市中考题)(4分)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分)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2分)

六、【学后反思】:

陈昌学

第2篇: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接句式默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赏析,作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名句更是考查的重点。现将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篇名句分类整理、赏析汇编,备战中考,希望能给20XX年中考学子有所帮助。

一、抒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反离别诗哀伤缠绵的格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对偶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想要留住时光、留住美好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惜春伤时的情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用来形容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雄浑沉郁、苍凉悲壮,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想摆脱愁思而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

8.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通过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道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愁丝之纷繁难解,突出了那种只有内心知道却难以向外人言说的苦恼。

1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展现了农家老夫妇的深厚感情和他们的.舒畅心情,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情。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具体景象,将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1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伤感的态度,表达出诗人对朋友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用比喻,巧妙的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

二、言志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

2.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给人以鼓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意。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的志向,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名题旨、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愿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事说理,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讽刺、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之情。

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一反古人悲秋之调,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的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鹤冲天直上,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三、哲理类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深刻哲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深刻道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写山环水绕的美景,寄寓只要锲而不舍就会产生新希望、出现新境界的生活哲理。

四、绘景类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巧用拟人、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自然、动人的田园风光。

2.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后景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图。

4.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逼真如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长江出峡的浩荡水势,有身临其境之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描写大海雄浑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豪迈广阔的胸怀。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描绘傍晚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指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出现,激励人们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第3篇:语文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

2010年语文中考复习古诗词赏析教案 复习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2.积累古诗词赏析的有关知识,明确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3.掌握古诗词赏析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中考古诗词赏析的能力。复习重点:掌握运用语言品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复习难点:理解品析诗歌语言与赏析艺术形象、画面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的内在联系。课堂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人和精美的诗作数不胜数。从小学到中学,你已经学习过上百首古诗词,你能看着以下图景背出你所想到的古诗词句子吗?(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生共同吟诵相关的古诗词句子)

同学们真不错,积累了这麽多古诗名句,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学设计 古诗词欣赏复习

中考语文考点复习教学设计 古诗词欣

赏复习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考语文古诗词词义考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词义考点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前句的比喻新奇、自然,富有生气,为千古名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大地回春的盎然生机,也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宋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和爱国之情。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以悲凉的环境衬出内心对祖国的满腔热忱,体现了老骥伏枥,志在报国的英雄气概。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梦表现爱国热情和驰骋沙场的雄心,感情苍凉悲壮。

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西山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花团簇 拥的景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修改

XueDa PPTS Learning Center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标准推荐古诗词赏析

陈玉浩

二、(20)《饮酒》

1、作者是(晋)代的(陶渊明)

2.诗中的物我两忘、超然神韵的千古流传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的隐居或田园,“真意”指人生的真谛或自然纯真的情趣。

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四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5、诗人归隐之后,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悠然自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语文考点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