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苦难的历程》有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5 08:03: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苦难的历程》有感

读《苦难的历程》有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书中最后一段话说:“命运已定!我么在阵营里,要为我们自己及世界的权利,要为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正是他们那一代的牺牲换取了下一代的幸福,可歌可泣。

第2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摘录:

“1935年1月,当长征队伍一步步深入西南腹地、逼近遵义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知道他们正在接近最终使他们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吗?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突围西征,湘江一战又折损过半,已经积聚起了足够的量变,质变已势在必然。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

在这方面,毛泽东的确不屈不挠。”(《苦难辉煌》第十章286页华艺出版社)

不知别人读了这些文字会怎样联想,我却是将它们与*联系在一起了,且是觉得是那般的类同、贴切。

*失败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被中止了。

*的失败和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确立(尽管主流媒体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难掩实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像当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不得不放弃根据地突围西征,湘江一战又折损过半,已经积聚起了足够的量变,质变已势在必然。”可不要忘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

恕我直言。尽管主流媒体还在宣称是在从事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可谁都知道,事物的性质是由它的主要方面的性质决定的。当这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中75%以上都已是私有经济占有和支撑了的时候,它还可以被称为“社会主义”吗?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点还没被公开抛弃吧?)里,工农已成为“弱势群体”时,它还可以被称为“社会主义”吗?如此的量变还没形成质变吗?邓的“不争论”是想连这样的事实也掩盖过去吧。指望社会的变革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迈入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美国的经济最发达,但它不可能自然而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金将军说的对:“社会规律„„的实现必须经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忘我的奋斗去争取。”社会主义是不会自然生成的,它必须是人们自觉、自为的社会实践与文化结果。

“改革精英们”将*和*前说成一团“黑”,另一些人又把它讲成一片光明。其实如此讲都难自圆其说。

说“黑”,中国怎么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过程,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就是在被称为“浩劫”、“经济濒临崩溃”的十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长也保持在9%以上(这是可查当年的统计年鉴以证明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65岁,农村的卫生医疗体系被联合国相关组织称为典范呢,而且基本消灭了文盲。“改革精英们”抹黑那个时代是为了要掠夺国有资产——人民的财产!

说一片光明,那为什么还要搞“三反”、“五反”、“社教”、“四清”和“*”?为什么会有农业合作化的争论?会有“鞍钢宪法”和“马钢宪法”的对立等等?毛主席又为什么提出反修防修、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又为什么在晚年下这样大的决心要搞*。

真正要搞改革的是毛泽东!他是为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权利、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而改革。一句话:他是要建设一个全新的(不是仿苏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彻底打碎过去一切社会的“金字塔”结构模式(包括代民当家作主的政府)。所以他支持农村合作化运动,坚持农村队为基础的核算制度,反对一平二调,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所以他支持“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道路,让工人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监督干部,反对“马钢宪法”一长制(从刘少奇、邓××到“改革精英们”都推崇)的苏联模式。毛泽东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从参与身边的管理开始,逐步学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学会并同时创造新型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创造无产阶级的文化。

这里我还要引用一段资料:“毛主席点点头,继续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的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2001年7月28日王卓超口述)

士兵委员会的名称并不是井冈山的首创,在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中就存在,但那些部队仅仅从经济上保护士兵的利益。三湾改编推行的士兵委员会,与其他部队以往的士兵委员会有根本区别,就是在部队基层以士兵委员会的方式实行了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第174-175页)

“1965年5月25日下午,在井冈山宾馆115房,毛泽东将士兵委员会的作用提到很重要的地位,老人家重新讲到《井冈山斗争》一文中他写过的话:‘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武器。’说全国都要推行政治民主。

刘俊秀当时用请教的语气说:现在工厂不是有工会,农村有贫下中农协会,这和士兵委员会是不是差不多的组织?

毛主席说:两者不一样,士兵委员会可以监督连长、营长、团长的,它有很大的权利。现在工厂的工会真的可以监督厂长、书记吗?谁又来监督我们的市委书记、省委书记?谁来监督中央的领导,中央出修正主义怎么办?

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上层建筑领域。”(2001年9月2日孙玉衡口述)(《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第176-177页)

由此可见,毛泽东从五四运动就坚持的民主主张,并没有因为他领导的党取得了政权就改变,而依然是要给人民管理国家的政治、民主权利。也因此,他对党组织当时存在的“提倡的是„„,重视的是„„,忽视的是„„”这种偏废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不满与忧虑。或许,正是为了唤起群众的民主意识,为了使群众真正大规模地参与政治,毛泽东才发动了*运动,并将它命名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吧。而相形之下,那些妄自评论毛泽东的“改革精英们”的嘴脸,在显见于现实社会物质繁荣下的种种社会矛盾中,早已将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真面目展现于世人面前了。

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真的需要一次新时代的“遵义会议”来引发“质”的转变,而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更需要真正的共产党员都学习毛泽东坚持真理的不屈不挠,而不是争当“先富”。

读《苦难辉煌》有感

(二)摘录:

“1931年4月,„„(日本)第二师团调来东北换防,板垣征四郎在该师团大队长以上干部集会上,讲了一段我们中国人今天也应该牢牢记住的话:‘从中国民众的心理上来说,安居乐业是其理想,至于政治和军事,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种职业。在政治和军事上与民众有联系的,只是租税和维持治安。„„因此,它是一个与近代国家的情况大不相同的国家,归根到底,它不过是在这样一个拥有自治部落的地区上加上了国家这一名称而已。所以,从一般民众的真正的民族发展历史上来说,国家意识无疑是很淡薄的。无论是谁掌握政权,谁掌握军权,负责维持治安,这都无碍大局。’”(《苦难辉煌》第155页)由此我想起一段事:

数年前,单位的党委决定给每位员工发一本书,书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按党委书记在干部会上的介绍,这是本好书,发给大家学习的目的是配合单位的股改,促进员工思想认识的转变,要树立“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意识。那一阵,这书在社会上十分畅销,不少单位都出公款订购发给员工。

最初我真当是本多好的励志书呢,发下来我就很快的通读了一遍。读后有些发蒙,不信这是党委推荐的书。怀疑自己没读懂这书的本意,又读了一遍。当我确信自己看懂了的时候,真是怒从心中起!党办布置下来,让党员都写学习心得,要求支部委员要带头写。我拒绝写,直接告诉支部书记,要写我就写批判稿,顺手就把那本书给扔了。有同事劝我,干嘛那么较真,不就对付一篇字吗,从哪找不来呀。这种应景的文字我不愿写。

有同事私下和我说起这事,问我干嘛这么大火。我说:那是个为资本家说话的家伙写的。当年,共产党启发工人、农民、国民党投诚士兵的阶级觉悟时,有一个提问就是“到底谁养活了谁”。共产党告诉老百姓:“是你们养活了地主、资本家,而不是地主、资本家养活了你们!”现在,这本书把这个结论翻过来了。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也在翻这个案,在为资产阶级剥削有理做吹鼓手!这还是当年的共产党吗?同事对我讲的话表示认可,但又说:“你说的这些理对,但你个小小老百姓说话有什么用?不还得由着人家捏。识时务为俊杰。别说啦。”

看到板垣征四郎的这段话时,我一下就想起了上面的这一幕,真是觉得一种刺痛。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似乎还没改变旧文化的束缚,而且在西方文化的熏染下变得更“自我”了。只有*时老百姓才敢讲话,因为有毛主席撑腰。

毛主席想要建立的是一个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不是代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因为被别人代表的权利是最容易被出卖的。这是毛主席与刘邓最大的分歧所在,也是与周总理处事不同之处。从上世纪50年代初支持农民办合作社、人民公社,到支持“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反对苏式的工厂一长制管理,再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毛主席都是鼓励普通人参加企业管理、社会事务,学做自己的主人。毛主席要建立的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套句现代的名词叫“扁平化”。他在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后,不愿又构建一座新的金字塔式的社会。这就是他为什么反对军衔制、反感工资制,被那群资改派小丑讥笑为“农民的平均主义”的原因。真是燕雀安知鲲鹏之志。

我还是爱读毛主席的书,他是真心为人民。

第3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就好比一盏指明我们现代年轻人前进方向的明灯,回看中国那一段艰难的历程,浴血奋战,是多少英雄烈士牺牲了自己,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他们用智慧、用勇气、用不怕牺牲的勇气,战胜了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又有多少懂得和了解那段历史,又有多少人感激用生命换回我们今天的战士们,而金一南教授的这本书,真正深刻的教育了我们现代的年轻人。

当读到枪林弹雨的军团一段文章时,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30日刚刚上来防守的红一军团一师米花山阵地,当天就被突破,紧接着二师的美女梳头岭也失守。一师向西南方向后退,李觉指挥湘军三面夹击二师五团防守的尖峰岭。轮番冲锋,倒下一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党的90周岁生日这天,坪石镇党委给公司每位党员及各部门发送了军旅作家金一南将军所著的《苦难辉煌》一书,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心情,每天不管工作多么累,睡觉前还是习惯看看《苦难辉煌》,感受下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苦难辉煌》就好比一部中国革命的近代史,把我们带到那艰难困苦的岁月。全书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红色革命的苦难到廿十世纪的辉煌,从东亚病夫到奋力崛起的中国龙,以革命为起点,从苦难困苦最终走向辉煌!正如大作家冰心写下的感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世纪初的东方,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日本军阀这四大力量,展开了半个世纪的生死角逐。连共产国际都没想到中国会出来个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曹勇

读了《苦难辉煌》,我才知道,中山先生不认为共产主义适合中国,他之所以坚持‚联俄、联共、扶住农工‛三大政策,是因为看中了共产党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想藉由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来加强国民党的组织与纪律,同时以‚三民主义‛来影响共产党员,孰知其结果恰恰相反,国民党内的许多有志青年反被共产党员影响而纷纷加入共产党。这也是蒋介石1927年发动反革命政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了《苦难辉煌》,我才知道,‚四渡赤水‛不仅如传统党史所述的‚用兵如神‛,也是在铁壁合围之下的无奈之举。但这丝毫不影响这次战役的伟大之处,反而更凸显出红军干部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领袖实事求是、迅速修正自己的失误的历史自觉,因为其历经‚苦难‛更显得‚辉煌‛的意义。

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民,也正是共产党人务实的作风之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101410118 刘浩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这是郁达夫悼念鲁迅的时候记下的。苦难中的中国有很多人奋斗着。用血和泪在啃那种追求那一丝的辉煌。今天电脑旁喝着咖啡的我们忘记了什么没有?

读了苦难辉煌。有一种源自血脉的冲动,那是伟大的人物给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难先行。天将励其民族,苦难先行。伟大的人物给了沉睡欲醒的古老的,求生的中国新鲜的血液。历史在默默的行进。

金一南写到:历史不论多么精彩纷呈、多么惊心动魄,当活动于其中的那些鲜活的生命逐渐消失之后,也就逐渐变成了书架上一排又一排的故纸。有一些大气,有一些悲哀。我记得看阮籍传有这么一段记录: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迎接新中国领导人的,是一片废墟,百废待兴,刚刚高唱凯歌,埋葬了蒋家王朝的勇士们又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中国如何复兴?中国如何崛起?

正当国人在努力建设、创造时,中国周边的情况却越来越糟糕:美国人步步紧逼,向中国逼宫;出兵朝鲜,登陆仁川,其意实在中国。

就在美国人心中打着如意算盘时,但他们哪知道,中国领导人心中之大志,是他纵然使超级计算机也算不出来,中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毅然绝然跨过鸭绿江,出兵抗美援朝。

要知道,那时的中国满目疮痍,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啊!而美国人却在二战后得到了大量的战争赔款,通过战争大发横财。中囯在如此进退两难之地时,一个洪亮而又坚定的声音在世界的东方响起:我们不怕打破瓶瓶罐罐,就是中国经济再倒退十年,也要出兵朝鲜!美国人惊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读《苦难辉煌》有感

读《苦难辉煌》有感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可追溯至5000年。然而对现代中国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二十世纪那波澜壮阔的一百年。一百年的时间,最激动人心的又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起大落。

金一南教授将这一百年的中国历史写入了《苦难辉煌》一书中,而我在读完此书后深深的为那个年代的伟人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人类的个人命运在历史这一条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所以我们在面对历史时,一定要保持一颗平静,沉稳,睿智的心。

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瞿秋白说过:“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儿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然而如今幸福起来的人们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曾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不知不觉中,自己去那部热血奔涌,震撼人心的历史被荒弃了,抽干了,弄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苦难的历程》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苦难的历程》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