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
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出塞王昌龄教学设计,希望你会喜欢!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3、 引导学生读悟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提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不少古诗,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首边塞诗吗?(《碛中作(唐·岑参)》、《凉州词(唐·王翰)》)来我们一起背诵一下吧。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大家有兴趣吗?
4、板书课题。(指导“塞”的读音,理解其意)齐读课题。(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常有的题目)
5、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二、 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联系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文,老师准备了自学提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检查初读情况:
1) 同学们,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还”“将”“教”,再指名读】
2) 诗是有节奏的,所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
3)听古诗录音。咱们再来听听这首诗的录音吧。读得怎么样?咱们也像这样试着读读。齐读。
3)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三、 细读古诗,入境悟情
(一) 品读第一、二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这二行,边读边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画面。谁来说说这画面描绘了什么?(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凉的原野,远处有一座雄关,)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边塞)
3)“秦时”和“汉时”分别指什么?
4)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以至万里长征人未还。
5)从“万里”一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人”指的是谁? “人未还”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板书:人未还)(他们还在戍守边关,还在打战,不能回家;他们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边关的战事接连不断,不能回家。)
师:他们想回家吗?(想)
6)补充资料。这些将士们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们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吗。我们来看资料。(课件出示)
读了这份资料,我们看一个“未”字包含着多少辛酸与失望啊!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悲凉、凄凉)
7)指名读。读出你的感受。
8)齐读。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齐读——(一二行)
8)此时,假如你是那些将士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
9)是啊,当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将士们,渴望回家的时候,在同一轮明月下,远在故乡的亲人同样也会思念他们。“人未还却心相系”,让我们感觉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从这里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痛恨、同情)
12)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句。
(二) 品读第三、四行(课件出示)
1)请大家自由读,结合注释理解这两行诗的意思。
2)出示李广将军的简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这句诗,谁来说说这两行诗写了什么?(板书:飞将在)
5)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阴山也就安定了,那么边关也就会——(安宁了),边关安宁了,将士们也就不用万里征战了,他们——(就能回家乡),和家人团聚,那么国家——(也会更太平)。
6)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将,期盼和平)(板书:期盼)
7)期盼有良将,难道朝廷真的没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吗?(有)为什么他们不到前线杀敌呢?(有的不愿当将领,有的则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经有过辉煌与繁荣的时期,人们也过着安定的生活。可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皇帝昏庸无能,朝廷无能,将领们醉生梦死。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就写出这样的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课件出示)诗人写这两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朝廷用人的不当,将帅无能的不满。(板书:不满)
9)指名读。谁能来读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评读,再指名读。听录音。再读。
10)引读:诗人王昌龄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情,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在大声地呼吁,他希望——
这不止是诗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将士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三) 小结,并尝试练笔
1)通过刚才的学习(师点板书),我们明白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戍守边关战士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儿女……你想说些什么,请写出来。(课件出示)
四、 赏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是啊,你们说的这些都表达了将士们的亲人渴望早日结束战争,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然而战争结束了吗?(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有着浓浓爱国情怀的诗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下来。
2) 学生试背。
3) 指名背、齐背(配乐)。
五、 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 出示介绍李广的诗。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飞将军,唐代的诗人卢纶也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颂飞将军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2) 我们今天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却反映了中国人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远离硝烟,远离战争,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兵强将广!
《出塞》原文欣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2篇: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
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重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自古以来,边疆 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
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 (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
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
学习诗歌,理解诗意:
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
(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
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 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出示幻灯片5)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 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出示幻灯片6)
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第1,2句诗:
(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 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 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 样一幅画面 (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
探讨:
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大家想一想:诗人为何要提到明月,边关呢
(小结:大概是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夜深人静时,面对这苍凉的边关,举头望见那明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和亲人来.)
这句诗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将士们为何一直不能回到家乡
(小结: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汉时期那样照着边关,边关的战争从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歇过,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迫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边关守卫边疆,一直不能回到家乡.有的老死边关,有的战死沙场,还有的葬身与沙漠戈壁上,没死的还要继续镇守边关……)
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呢
(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们的同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1,2句.(悲壮,沉重的语调)小精灵网
学习第3,4句诗:
站在这冷清的月色下,望着茫茫的黄沙,耳听着呼呼的风声,边关的诗人和将士们心中会涌起什么怎样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答:恨敌人入侵,
很想早日打败敌人,与家人团圆,
怨朝廷腐败……)
师:是啊,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灯片9)(齐读3,4句);
探讨:为何诗人和将士们会有这样的渴望
小结:因为只有像李广这样的大将在,才能使(让学生答:
——边关的敌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战争,早日与家人团圆
——边关就会安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
3,师:只所以会特别希望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是因为什么
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结:当时的将帅不爱护士兵,贪图享乐,贪生怕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句诗包含着诗人怎样一种感情 表达了怎样一种愿望
小结:诗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战争,使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啊!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们都有同感啊!
指导有感情朗读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结:全诗通过眼前看到的实景,用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了心中的愿望,抒发了强烈的感情,真不愧为七绝的压卷之作.让我们再次来美美地朗读一下这首佳作.
进一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读得有声有色.(出示幻灯片10)
(指名读——欣赏课件范读(点击幻灯片11)——自由练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1,谈话引入:王昌龄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写过不少的边塞诗.他写的《从军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出示幻灯片12,13);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 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一句诗
(最后两句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坚定,豪迈地)
五,总结:
1,学习了本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你在课外还搜集到哪些呢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出示幻灯片14)
六,补充练习:
1,填写边塞诗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5)
1,羌笛何须怨杨柳, .
(选自王之涣 的《凉州词》)
2, 醉卧沙场君莫笑,
(选自王翰的《凉州词》)
3, 欲将轻骑逐, .
2,填写王昌龄的诗句;(出示幻灯片16)
(1),秦时明月汉时关, .
选自王昌龄《出塞》
(2),黄沙百战穿甲金, .
选自王昌龄《从军行》
(3),洛阳亲友如相问, .
选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音字组词练习.(出示幻灯片17)
塞 sài ( )
sāi ( )
sè ( )
教 jiào ( )
jiāo ( )
将 jiàng ( )
jiāng ( )
结束语:
读诗能知史悟情,让我们今后多读古诗,一起了解我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
附板书设计:
出塞
(王昌龄)
明月,关,人 (同情将士)
但使,不教 (渴望国家安定)
第3篇: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
第4篇: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
第5篇:王昌龄《出塞》六年级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六年级教学设计(共15篇)由网友 “罗林玉”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昌龄《出塞》六年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
第6篇: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篇一:王昌龄《出塞》最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
第7篇:王昌龄《出塞》六年级教学设计
王昌龄《出塞》六年级教学设计
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关于其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
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 目标2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
学习过程:
一、赏“月”
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看以下这几句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从今夜
第8篇:出塞王昌龄
出塞王昌龄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出塞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诗人: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