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校本阅读在故事中成长
读故事,学做人
(一)一、主题单元介绍:
本单元是课本教材第四单元的链接。其中有诗歌《月亮太阳 》,成语故事《夜郎自大》,童话故事《小河和大海》《树叶和树根》《啄木鸟和白桦树》《椰子树和葡萄树》《大轮船和小汽艇》,寓言故事《剖鹅取金蛋》,历史故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这些故事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主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二、教学目标:
1、将故事读通、读正确,了解故事内容。
2、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3、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读故事,悟内涵。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难: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阅读,读通读顺。
2、了解故事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小到大,一本又一本的好书,陪伴我们走过了金色的童年,给了我们最温暖的回忆。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进阅读课,祝愿大家在故事中成长。
二、激发兴趣,整体阅读
1、回顾四单元所学成语以及故事。点名回答。
2、在这些故事中你收获到了什么?点名回答。
3、出示本节课阅读内容:诗歌《月亮太阳 》,成语故事《夜郎自大》,童话故事《小河和大海》《树叶和树根》《啄木鸟和白桦树》《椰子树和葡萄树》《大轮船和小汽艇》,寓言故事《剖鹅取金蛋》,历史故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①将课题读正确。
4、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要求:整体阅读,读通读顺。了解故事的内容。
①学生按要求自主阅读。
②各自选择一两个不同的故事在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③教师巡视,点拨。
④全班汇报交流。及时评价。
⑤师小结,重点小结故事蕴含的道理。
5、选择文本,进行朗读,渲染气氛。
①出示《月亮 太阳 》,有感情地朗读。
②分角色朗读《啄木鸟和白桦树》。
三、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进一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一、再次阅读文本。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好的词语和句子。
二、检测阅读情况。
1、猜一猜:教师出示以下词组,学生读一读并猜一猜它们来自哪个故事? 黑暗的天幕 银色的光 波光粼粼的池塘
异口同声地回答骄傲无知 不知天高地厚
得意洋洋 懊丧地自言自语
枝繁叶茂 不屑一顾不复存在执迷不悟 得不偿失
高大秀丽的树
高傲地说冷得瑟瑟发抖 精神抖擞 坚强的战士 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鲜艳的颜色 浓郁的清香 清脆的声音
强壮的身躯 暴风骤雨
颠来簸去
2、分组比赛朗读词语。
3、说话练习:选择上述词语中的一个进行说话。
4、长句的积累。自由读一读,喜欢的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他们积累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仰着头,挺着胸。
这时,梅花却长出了鲜嫩的叶子,叶子上面,衬着黄色的梅花,散发着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
三、结束新课。
第2篇:读在人间有感
读《在人间》有感
“我扑在树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就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读书名言。
《在人间》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一部著名的作品。高尔基,被列宁誉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作品主人公均为阿廖沙,环环相扣。
《在人间》讲述了十一岁的阿廖沙丧失母亲后走入了社会,独立谋生。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也在绘画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洗碗时认识了厨师斯穆雷,并开始读书,在裁缝妻子等多位好心人的帮助下在书的海洋中越游越畅。五年后,他怀着进大学的梦想去了喀山。
故事的主人公是阿谬沙,在他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他不能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渐渐地走入了社会之中,白手起家,独立谋生。阿谬沙在鞋店圣像作坊当了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疾苦,知道了在社会上立足是多么的难。他在轮船上做杂工时,结实了正直的厨师斯谬雷,他让阿谬沙步入了书的殿堂。过后,阿谬沙又结识了裁缝妻子、“玛尔戈皇后”,在他们的点滴帮助下,畅游了书的海洋,开拓了自己的世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书面,本以为会向大部分书籍那样用优美的词语来开头,却只是短短的一句话:“我来到人间,在城市主街上的一家“时尚鞋店”当学徒。”这句话很普通,却淡淡的透着作者的文化底蕴,下面开始了阿廖沙这位小主人公的艰难生活,他在店里每天干杂活,生活在别人的脚下,他感到苦恼、寂寞。他已习惯于自由自在的生活,从早到晚,在库纳维诺街的沙土地上溜达,呆在浑浊的奥卡河边,在旷野、在森林里。可是这里没有疼他的外祖母和小伙伴,也没人可以说说话,而生活又向他展露了它丑恶、虚伪的一面。
阿廖沙在人间受尽各种艰苦,也认识了人们可怕、邪恶的一面,就像书中所说:“外来的乡下人向他们问路,他们总是故意把错路告诉人家。有时他们捉来两只老鼠,把老鼠尾巴打上结,放在地上,瞧老鼠走反方向、互相咬噬的样子,高兴的不得了。有时候,他们在老鼠身上脚上火油,把他烧死。”
我不喜欢嫉妒别人、没有同情心的人,更不喜欢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我深深的恨他们,因为他们是没有心的人!我可能言重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间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时人间变得乌黑,但还是有些好人的。就像斯穆雷一样。
在店里,有时候顾客什么都没买,其他伙计就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连他的老板也收起他“甜蜜”的微笑,开始骂起了人。这又展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在人间》中高尔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说实在的,我很佩服阿谬沙的坚强毅力。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仍然手不释卷的坚持读书。阿谬沙不理会他人的反对,认认真真的读书学习。因为他经历了许多,阅读了许多,所以他也明白了许多,当然也包括“生活”这本难念的经。“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正如高尔基所说是快乐的,读书之乐,在于开阔了眼界。眼界有多大,心中的世界就有多大。人生因书而充实,人生因书而快乐,人生因书而精彩。
《在人间》反映了人的善恶丑美,它不会直接告诉你道理,只能靠你细心的去体会,揣摩人生的宝贵哲理,它启发及告诉了我,人生就是一个百味瓶,酸甜苦辣百味尝;人生是一个精彩的剧本,它冲破了宗教的传统。这本书告诉我太多太多,我终于悟了:人生的道路只能靠自己走!或许,它还会告诉我更多、更多……。
读完高尔基的《在人间》这本书后,感触非常深。尽管作品中描写了那么多目不忍睹的惨事与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阳光透过云层一样放射出了乐观主义的思想光辉。文中除了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老实忠厚,教导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致使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色彩
人生的路很长,而且这一路上也遍布着坎坷。但是我们总会有独立面对社会的一天。
第3篇:读在人间有感
读在人间有感
《在人间》是高尔基著名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描写了高尔基自行谋生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读《在人间》有感,仅供参考。
读《在人间》有感【1】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人间》。这本书中阿廖沙的许多做法,使我感触很深。
这本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阿廖沙艰辛的人生经历。为了生活,阿廖沙与外婆贩卖野果,做绘图师的学徒,在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坊做学徒……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任务打交道,但却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书籍。书籍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充实了他的头脑。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能为环境所屈服”。怀着这样的信念,阿廖沙离开家乡,奔赴喀山进入大学,走上了坚定的人生之路。
在高尔基的一生中,我似乎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什么,是坚持?是刻苦?
第4篇: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在寒假里,我很幸运的读到了这本书,《在反思中成长》。本书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书中以案例及评析的方式呈现,将反思与实践结合,行动与研究持续反馈和相互促进,能极大地促进了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促使我们教师对以往教学经历予以整理、归纳、评价和再认知的过程,引起实践的某种改进。
在这本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来自与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里面的很多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策略,他们的心得,不仅有助于我们教师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形成积极的教育策略,还可以使我们外在的知识观念具有个人意义,实现我们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化,逐渐升华为职业理想信念,形成专业精神。
书中可以看出,其实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许多言行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很怪异
第5篇:读《反思中成长》一书有感)
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读《反思中成长》一书有感
读《反思中成长》一书时,我 感到十分激动。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们一定要直面缺点,认真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可借鉴的资源,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比较有效的成长途径还是自己的反思。
教师的成长最终还是自己的事情,设法让自己进入研究状态,可以说是教师内在成长的不二法门。教师之所以感到职业的倦怠,之所以感到自己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重复,那就是教师还没有将自己当作专业工作者来看待,还没有让自己进入研究状态。
如何让自己进入研究状态?“老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就等于开启了教
第6篇: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在礼炮满天,牛气冲天的新年里,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大了一岁,总感觉是不是读的书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这时我偶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本新书,那是自己在放寒假前网上邮购的书籍《在反思中成长》,因为自己当时也在关于写阅读反思的笔记,所以看到这本书是关于写反思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又相符合,二话没说的就把它买了下来。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
第7篇: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在礼炮满天,牛气冲天的新年里,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大了一岁,总感觉是不是读的书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这时我偶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本新书,那是自己在放寒假前网上邮购的书籍《在反思中成长》,因为自己当时也在关于写阅读反思的笔记,所以看到这本书是关于写反思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又相符合,二话没说的就把它买了下来。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
第8篇:读在人间有感300字
读在人间有感300字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在人间有感300字,欢迎参考。
在人间读书笔记300字1
继《童年》后,我又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
《在人间》讲述阿廖沙从1878年到1884年来到“人间”后的苦难历程。此时,阿廖沙已从狭小的家庭走向了社会,一方面,阿廖沙了解并加深了对下层人民的认识,另一方面,阿廖沙开接触各类书籍和知识,让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激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阿廖沙十二、三岁就离开了外祖母,从此,成为一个失学儿童,他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干活,此时,还是少年的他,要承担起搞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保姆所干工作,东家只要有丁点不满意,就会对他严厉责打。此后,阿廖沙还从事了七种职业,幼小的他尝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