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落花生》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题
《落花生》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同步练习课后作业题
《落花生》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学习时要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一、我能查字典,填空
“茅”字读( ),应查( )部,再查( )画。
“榨”字读( ),总笔画是( )。
“榴”字的音序是( ),第五笔是( )。
“尝”字的音序是( ),笔顺是( )。
二、我能给句子里加粗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美:① 美丽、好看;② 得意;③ 令人满意的,好。
1、花生的味美。( )
2、黄山的景色真美啊!( )
3、人家夸他几句,他就美得不得了。( )
爱:① 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② 爱惜、爱护;③ 喜欢。
1、你们爱吃花生吗?( )
2、我们爱祖国。( )
3、大家要爱护公物。( )
三、我能给下列句子加上适当的关联词
1、( )人们那么爱吃花生,( )把地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2、花生( )不好看,( )很有用。
3、花生做的食品( )都吃完了,(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4、( )花生是有用的,( )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四、下面的句子有四种解释,我能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妈妈让孩子们开荒地种花生是为了( )
⑴ 使那半亩地不再荒着。
⑵ 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⑶ 满足孩子们爱吃花生的愿望。
⑷ 节约家里的开支。
2、爸爸参加“收获节”的目的( )
⑴ 吃花生解馋。
⑵ 和孩子们相聚,享天伦之乐。
⑶ 向孩子们讲做人的道理。
⑷ 向孩子们讲解关于花生的知识。
五、我会读又会写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第2篇:《桃花源记》课后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课后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
一、阅读下文并完成文后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______的《________》。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3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落英缤纷缤纷:
(3)复前行,欲穷其林复:穷:
(4)初极狭,才通人初: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课外阅读题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三、作文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今天的人类富足而幸福人生,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一、所考知识点:
1.文学常识,生字注音
2.实词的翻译
3.译句。点拨:要熟记文学常识,牢固掌握文下注释。答案:1.陶渊明《桃花源记》2..huòyǎnqiānmòtiáo3.(1)沿着(2)繁多交杂的样子(3)又走到……的尽头(4)刚,仅(5)整齐的样子(6)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二、考查比较阅读能力。答案: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2.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点拨:答对意思即可。
三、作文(略)
第3篇:《化石吟》课后同步练习
《化石吟》课后同步练习
[学法导引]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全诗共7节,可分三层。1—2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亿年前神秘世界的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具体抒写遐想的内容。第7节照应1、2节的设问。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学习本诗时,要联系生物课上所学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在查阅、积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想像力,去体会诗中“沉睡亿年的石头”所说的话及内涵。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 学的内容,因此,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以此激发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典型例析]
例题
第4篇:沁园春长沙课后同步练习
课后同步练习
(一)课外阅读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依长短来看,属于;从分段来看,是。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 长沙》中是指
,此处应解释为。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二)高考链接: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