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深山闲适的散文
深山闲适的散文
以前去过灵山,一直有种感触哽咽在内心,却始终吐不出来。而此次梅岭之旅似乎把这份感触酝酿的熟透了,于是我愿意把它摘下来,供我的朋友们品尝!
去过灵山两次,而有不同的的收获。第一次到那已经赶上落日了,还没有疲劳,合上兴奋,上山也就很有劲了。在山上的餐馆里短休了点时间,便上山了。沿着石阶一步步地往上走,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真正感觉到“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不久便深入山里了,旅馆的灯火已经远远消失了,只间断性的听到山下人家的狗吠声,把这片山林衬托的更加幽静。愈深后,也就只可以听到山涧小溪的潺潺声,和一些隐身小虫的鸣叫声,仿佛从烟火人间踏进了仙界禅境,整个人都觉得清爽。
山上有一大片的竹林,恰逢那晚的月色也是极好的,皎洁的月光轻盈的浅栖在整个山林,零星地露出几点光圈装饰着山厅。谷风有点余热,也略带了点湿气,大概是刚才经过湖面的时候沾湿了衣裙吧,温和地抚弄我们的脸庞,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关爱她的孩子。
行走的深山老林中,总免不了遐想,或者说是胡思乱想,刚开始却还能静心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等到夜更深,月更亮,风声飘荡的时候,竹叶的摩擦也会使我们感到丝丝凉气。再联想到平日里看过的恐怖片,后背不觉起着一层冷汗。手电的光孤独的穿行在林间,我们有时候突然全部安静下来,彼此都能听到呼吸,有时候又一起大声的喧哗起来,惊着了夜寐的动物。
这一路再也没有遇到人家,我们围坐在石头上,开始吃自带的食品,然后各摆个舒服的姿势,聊起天来。感觉真是妙极了!月光送我们下山后,我们又赶着晨雾踏上了回来的道路。
虽然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但对于自然还是有着深深的情愫。我喜欢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所有陶冶性情的元素,然后化成一缕缕轻烟缱绻在青山秀水。或者找片清澈的山湖洗尽凡垢,或者和树低语,和水对唱。我终于明白为何寺庙总是栖居深山,为何隐士总是眷恋山水。
即呼“我自肮脏凡尘来,便往闲适深山去”!
有人说“此时的分别是为了下次的重逢”!于是我便和灵山再次相逢。一切还是那么新鲜,还是那么亲切,我又仿佛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尽情的娇嗔!
我们的目的地是深山里的'寺庙,与上次的路是不一样的,而且大白天的少了夜行的那份紧张和神秘。路上的行人也不少,有山上工作的人,有樵夫,更多的还是慕名而来的旅客。这一路的坡各个陡,石阶更铺的勤快。我们问路的同时,和工人们聊了会儿,他们的工作是极累、极苦的,原来这山上所有的石阶都是他们人工垒好的。经他们如此一说,我们可以想象其实长城也算不得什么奇迹,只不过它的意义更重大罢了。
大概深入到半腰的时候,我们居然还见到了村庄:非常和谐、隐逸。一片泥房瓦舍,写满了朴实和安分。家家门前都种着好多的花,好象更多的是药花。家禽悠闲的走在田地里,狗见了生人也止不住的喊叫,表示热烈的欢迎。烟囱似乎还冒着余烟,袅袅上升。还有一个老妇人在院子里伺弄着她的菜和药花,花开的很大,老人的身子几乎都被遮掩了,只露出幸福的面容,隐约可以看出年少时的风流。这很容易使人想起陶公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我们也同样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日落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寺庙。太阳往灵山之颠下沉,留下大片的夕阳映照着整个山颠,夜更沉后,只剩几朵薄云散逸在周围,正所谓“不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寺庙吃过了素食,就在庙前的大石头上盘腿而坐。高山上的夜空有点压抑,而且整个山洼里只有一所庙房,显得特别空旷和宁谧。我们害了这里的氛围,不敢大声说话,庙里的塑像面容有点恐怖,同去的几个女孩子不敢端视。这也不像电视里看到的僧人俊秀和蔼。
庙里只有唯一的和尚,还很年轻,可见道行不是很深。也不见他总是念佛,敲木鱼,只是按时敲钟唱歌,听不清歌词。却听得他一直重复着几句。敲完后又在佛前跪拜几次。这大概就是他一天的工作。次日很早就被钟声惊醒,出来才发现山上昨晚下过一场雨,有点冷,好不容易生了一堆火,暖和身子。很遗憾两次都没有见到这里的日出。
我很幸运可以时常出入山林,汲取自然的精华。
第2篇:深山烟火散文
深山烟火散文
在北基村下村的几年里,我都习惯于一大早出门,穿过乡间的土路,翻过阻隔的那道山岗,就可以远远地看到北基山。北基山的清晨,格外的清,格外的静。清澈蜿蜒的海洋溪河绕村而过,静静地流向远方,阳光下,水面腾起的淡淡水雾将翠绿的丛林轻轻环绕,几十户农家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密密的丛林中,若隐若现,青淡色的炊烟在屋顶慢慢地悠闲飘移,眼前的一切静得好似一幅画,听着远处公鸡清脆的鸣叫声,觉得又好似在置身于世外桃园一般。上学的孩子在山路上追逐着从我的身畔跑过,嬉笑声在静静的林中跳跃回荡,让我下村的`心情平添了几分恬静和喜悦。
北基山离镇上有十多公里的山路,因村里的农户有种植烤烟的习惯,所以北基村也就成了镇里烟叶质量和产量比较好的地方。而我驻村的目的,就是发动群众做好烟叶生产,改善生活质量。
北基山东西两面分别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小河在北基山最南端交汇成了海洋溪河,深深的河谷将北基山与外界隔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每次到北基山,一去就要住上几天。我随身的帆布包里,除了必备的笔记本、手电筒外,还会备上一些饼干和香烟。饼干是为了哄小孩子而备,香烟大部分是用来招呼乡亲的。在我的努力下,乡亲们渐渐对我这个陌生的小伙子熟悉起来。而我,不多久,便成了这个民风淳朴的村落的常客了。每天,我都要去山上走上一圈,看看谁家的农活滞后了,谁家的作物有问题了。然后串串门,给乡亲们讲讲生产技术上的要求和知识。这样的日子静静地度过了几个年头。而让我感觉到惬意的是乡亲们乐意和我分享他们的美食和快乐。
淳朴的民风,让我渐渐过上了客人般的生活。每天早上,我照例睡懒觉,无论住在哪家,村民们都不会打扰我的美梦。只有在农忙时节,乡亲们会才会很客气的让家里的孩子叫醒我。餐桌上,总会有地道的农家美味等着我,让我享受着贵宾般的日子。
最令人我惬意和温暖的是,每晚不必为在那里驻足而烦恼。傍晚,随便找一户人家住下来,主人无论多忙,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我热一盆洗脚水泡泡脚,除去一天的疲劳。有时候,主人会在火炉上热一碗苞谷烧酒,邀请我提碗海喝,大谈生活中和身边的乐趣,享受一番人生的豪爽和悠闲。有时候,主人还会从篮子里拿几个鸡蛋,煮一碗白水鸡蛋,然后拿出蜂蜜兑上,吃得饱胀的感觉也很妙。
和乡亲们打交道,注重的是情义。记得一天下午,我在山里遇见一家正在栽烟的农户,见他们忙不过来,我主动加入了他家栽烟的队伍里。意想不到的是,主人家非要留我吃晚饭,推辞不掉,我来到他家。令我惊讶的是,女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去已经杀好了鸡、炖好了猪腿!这些可是山里人用来招待重要的客人时才会做的菜,她这样招待我,让我惭愧,也让我备感温暖。还有一次,我回镇上有其他工作要做,一呆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后,我来到北基山,组织群众开群众会。开完群众会后,住得最远的一户乡亲过来搭讪,邀请我一定要到他家坐坐。拗不过他的盛情,我去了他家。一进门,主人家就开始忙起来,不一会就做了一桌子的饭菜。桌上,主人说出了邀请我的原因,原来是我刚离开北基山的第二天,他上山去捕捉了一只野山羊,还下到河谷的深处,网到了一条黄鱼,特意感谢我在北基山工作的时间里,给他做了生产上的指导。主人告诉我,他转了几天,一直不见我来,就将山羊肉和鱼放到烤房里烘干放着,一直等着我呢。
山里人的朴实与真挚就这样真真切切环绕着我,没有一丝的虚假,没有一丝的矫情,他们的淳朴就象那清清的海洋溪河水,缓缓地、静静地融入了我的内心,成为了我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
由于工作调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去北基山了。在20XX年的一次回乡行程中,我特意去看望了北基山的乡亲们,再一次重温了乡亲们的厚谊。在回来的路上,我站在高高的北基山上,看着落日的余辉静静地酒在北基的丛林中,炊烟在山里轻轻地飘绕,乡亲们改建的住房给山村增添了几分新的气象。远处传来的摩托车声音告诉我,北基山的青年们忙完农活开始回家了。
在山间轻轻飘绕的炊烟,仿佛朝着我离开的方向,轻轻地舞动着和我道别。刹那间,一缕缕炊烟质朴的味道溢满心间。
第3篇:深山古寺散文
深山古寺散文
朔风,枯草,荒滩,乱石。
深冬的河西走廊本来就是一片萧瑟,而东大山的萧瑟更让人心慌,那溢满眼目的灰黄,如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步入了一个洪荒古地。
冬日的太阳静静地照着,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
荒滩空旷,乱石硌脚,光秃秃的山峦仿佛刚刚经受了烈日的炙烤,一片焦灼。渐渐接近山峰,冷风拂面,寂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我四下张望,努力寻找着,哪怕是一只雀儿的鸣啼,也会给我些许的惊喜。
峭立的石崖矗立在蓝天下,仿佛站立的人形,荒山寂静,峭壁孤悬。在清冷的阳光下凝目远眺着,山峰离我越来越近了,步入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给我一种酷寒森冷的感觉。仰望两边的石崖峭壁,犹如端坐的耄耋老人,用洞察世事的慧眼,注视着我,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了一个身影——郭荷。
史书记载郭荷的文字很少,“明究典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
第4篇:闲适的经典散文
闲适的经典散文
总觉得日子要慢慢过,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在这样快节奏的社会里,日子想要慢慢过,似乎也只是一种奢望,总是马不停蹄地追赶,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成不变,却一直这样维持着,哪怕,心不甘、情不愿。
突一日,恋上了“闲适”这个词,只是一眼,就让人心花怒放。“闲适”,多静谧、美好的词,女人一旦有了闲适的时光,便会步步生莲,指尖缠情,只想一想,便觉风情万种、媚态横生。
生活中有了闲适,才可能显露出优雅知性。逼仄窘迫的生活,永远无法成就耀眼的魅力,被生活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是一味追求生存,哪有闲情逸致描眉涂唇,摇曳生姿?
身为女子,我向往的生活便是于平淡之中见真味,于安静之中见波澜。偶尔的狂野,寂静下来的时候,一杯咖啡,袅绕生香,就能够品出甘甜滋味。
忙碌的工作与学习,能够静下心来的日子不多,稍
第5篇:闲适冬日优美散文
闲适冬日优美散文
“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晃,又到了冬天。
淫雨霏霏的日子里,落光了叶子的树木就格外显得消瘦。许多黄叶在雨中倾诉着对大树母亲的依恋,正在告别,决定在雨后的某个傍晚悄然落下。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树木,此时也在冬雨的洗涤下有气无力,绿叶的身上仿佛蒙上了一层灰,显得一点儿也不青翠。麻雀,八哥,乌鸦,还有不知名的背上有一道白色羽毛的小鸟儿,不怕生人,径直跳到学校的操场上,捡拾学生们撒在草地上的剩饭剩菜———总比自己去寻找食物来得便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应该算是第十场雨后的那场雨吧,大雪的节气已到,冬爷爷仿佛还在迟疑,不肯撒那些可爱的`雪花让人们品尝冬天的味道。
走在淫雨霏霏的校园的水泥道上,已经深深地感到了冬雨带来的寒冷。寒气直往腿上身上逼,不禁让人打了一个寒噤,无意当中呼
第6篇:雪在深山散文
雪在深山散文
早上出发,在黄昏之前进入深山。
太阳已经是通红却不刺眼。乌黑的树干,交错成网。柔和的余晖,梳理成章。山被红色与黑色渲染得沉静安详。静谧如同此时的阳光,缓缓滑过森林,在浮躁的心里静静地流淌。
西边有一抹没有树木的山坡,被山风梳理出圆滑的线条。余晖落下,雪在燃烧。晚霞色彩饱满,质感强烈。绝对异于街市空隙的看到的逼仄与胆怯。沉静是线条,庄重是表情。时间,是有了质感的颜色,颜色是凝固了的时间,沉静铺展在林海雪原。
已经顺着被一尺厚大雪覆盖的弯弯山路,来到了密林深处。
山坡边上,密林之外。 几所木屋,掩映在余晖之下。
屋顶的雪一尺有余,在屋檐处垂下,圆圆的弧线,如同凝乳流动,却又突然停住。整个木屋被大雪包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小小的窗户,和屋顶黑色的烟囱。
院子里有几个直径约半米的雪蘑菇。应该木桩或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