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中考复习的四步(教师中心稿)
根据多年中考复习的成功经验,本人觉得,语文中考复习必须走好四步棋:抓本、抓纲、综合和应试。
一抓本
所谓抓本,就是要紧紧抓住课本进行复习。课本是源,是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的场所。课本的知识过去虽已学过,但隔了两年多,所学东西已模糊不清。因而那种离开课本去进行中考复习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抓本的复习,就要对一到六册的课本的知识再进行一次“过电影”。这样做,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可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但要注意分清主次轻重详略。讲读课重点篇目应详细复习,其他应简略复习。
二抓纲
所谓抓纲,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六册课文的知识进行归类复习的方法。抓纲归类,可以使知识条理化,可以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清晰化,可以“胸有成竹”。例如,可把
初中语文的全部知识列成下表(初中语文知识一览表):
一基
础
知
识 1语音(汉语拼音规则、读准字音)
2文字(形声字、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
3词语(词的褒贬)
4短语
5句子(1、单句;2、复句: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
6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简明、连贯、得体)
7标点(句号、逗号、感叹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引号;标点书写的位置格式)
8文学常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二、阅读
阅读
1、现代文 记叙文 写人(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领会人物性格,归纳中心)
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事件的意义)
说明文 说明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举例子、例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分类别。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议论文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讲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论证、正面反面论证、比喻论证。
2.文言文 通假字、背诵、默写、翻译、名句欣赏。
三作文
1、记叙文 1、写人(1)按人物品质类别写。写群体人,范文:《谁是最可爱的人》。(2)按人
经历时间顺序写。a、几事写一人,范文:《阿长与〈山海经〉》;b、一事写几人,范
文:《驿路梨花》;一事写一人,范文:《一面》。
2、写事。按时间顺序写。范文:《散步》。
3、写景状物。按方位顺序或事物类别写。范文:《春》。
2、说明文 (1)事物文。按空间顺序写,范文:《故宫博物院》。
(2)事理文。按逻辑顺序写,范文:《食物从何处来》。
3、议论文 (1)立论文。结构:总--分--总。范文:《想和做》。
(2)驳论文。结构:示出对方错误论点、论据、论证--反驳(或驳论点或驳论据或驳论证。范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
(3)读(观)后感。结构:引--议--联--结。
4、应用文 (1)倡议书;(2)申请书;(3)启事;(4)通知;(5)感谢信;(6)新闻(消息);(7)文章修改。
在进行归类复习时,主要是对各类知识的各种题型进行解题训练,而不是把这类知识的内容全部再现。例如对于“词语”的复习,主要是针对有关“词语”的各种题型的训练,而不是把六册课本词语全部再现,因为前一轮已复习过。
三综合
综合是将各类知识进行综合复习的方法。综合可以使复习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可以认识到各类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这时可以设置或选择一些典型的中考综合复习题来训练。
四应试
应试即应考的训练,此外还应包括应考技巧、应试心理等的指导和训练。应试训练宜精不宜滥。
以上的四步复习不是绝然分开的,它们相互包容,相互联系。如在“抓本”的复习中有归类、有综合、也有应试。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那毕二中:岑笃良
邮政编码:533000电话号码:2770658
电子信箱:cenduliang@163.com
2006年1月26日
第2篇:中考语文总复习习题的设计(教师中心稿)
天津市宝坻区黄庄中学高二东
随着中考语文试题的不断更新,选题范围地扩大,主观性试题的增加,客观性试题的逐渐减少,使得部分中学生在总复习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所以,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归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一、识记性练习
相当多的汉语知识和文学常识需要识记,识记即做知识积累。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的程度差别已经明显,因而识记性练习若要求一致,形式单一,就容易让学生厌烦;又因为这种识记往往较为机械,容易让学生思想上懒怠,所以避免机械重复,避免众人相同要求,应成为设计识记性练习题的尝试方向。
如识记复句类型和关联词,可给出练习题:
用“你去”、“我去”组合成复句,用上不同关联词并注明复句类型,写出的句子越多越好。
这个练习不牵涉基础好差的问题,人人都可以自由组合。但在用关联词联缀之后要能明白其复句关系,则加进了思考的力度,又由于有“越多越好”的鼓励,这个题就有了竞赛性质,所以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干劲被激发了。在近乎游戏的气氛中把复句知识练到了。有时也采用死记关联词的练法,但那样练了许久,学生依旧把关联词与复句类型脱离开来,就是因为死记的方法缺少思维性,也缺少生动性。
文言文学习有文言词语积累要求,而每一篇文言文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以及文言语法现象让学生感到纷繁无绪。这样就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归纳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将纷繁琐碎化为系统化、条理化。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练习题设为:
1.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如举、发、市、征、喻等(可由学生补充)。
2.归纳文中的通假字:曾、衡、拂。
3.归纳文中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
4.归纳一词多义。如于。
这种练习,不仅要求学生通晓课文每个字句,而且还能从掌握它们的特点出发分出类别,成为对课文文言词语知识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要归纳的字词可先由教师给出类别名称和字词实例,然后逐渐过渡到学生自行列举,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性都极强,所学文言文多了,其分类整理的能力也就迅速提高了。
二、理解性练习
理解性练习贯穿在对知识的接触、揣摩、消化的全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启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功能,带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时,给出下列一组句子:
a.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借过。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c.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如果题目这样出:“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使用的准确性。”则不仅学生顿感索然无味,而且还会在编者这种硬性指派的口气中丧失自我感悟的勇气和兴趣,于是只能被动、盲从,练多了必然养成“惟教师、惟书本是听”的惰性心态。但如果换一种提法:“请找出句中你认为用得准确的词并说明理由。”这样就给这道题带来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灵活性、个性色彩都鲜明起来,无疑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根据自己对语言的感受程度和角度多方位去理解。这种练习可先组织学生口头讨论,让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意见充分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粗存精,最终集中到最有代表意义的词语上来(如a句的‘“鉴赏”,b句的“绝大部分”、“绝不”,c句的“补”,d句的“尽量”等),最后再让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这些词的理解,以求这些理解的清晰化、简明化。
这种以“你认为……”为句式的题设方式,也适用于对句、段、篇的整体感受过程中,比如学散文,可练:“选择文中你觉得最美妙的句子作赏析。”学古诗,可练:“选出诗中你觉得最传神的字眼进行品味。”学议论文,可练:“选出文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句子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学小说,可练:“选出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作分析。”如此等等,随机而出,由于有“你认为……”作宽容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分析对象,因为是自己认同的喜欢的,学生就能畅所欲言,虽然他们的文字表述高低有别,但至少他们能感觉到自我在练习过程中得到了表现,得到了重视。
三、创造性练习
创造性练习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应是知识的升华。这里所提的创造性练习是指阅读训练中对阅读教材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把握,即训练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审视、评价,或据此为联想、想像的依据,重新塑造,形成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形象。
如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要求学生作练习(括号内为参考答案):
1.找出诗中所写景物。(竹、桃、江、鸭、蒌蒿、芦芽、河豚)
2.给这些景物添上色彩。(翠竹、粉桃、清江、灰鸭、绿之蒌蒿、白之芦芽)
3.给这些景物添上动感。(翠竹摇曳、粉桃含羞、清江泛波、灰鸭戏水、蒌蒿滴翠、芦芽凝碧)
4.给这幅画添上人物(可以是自己),使人、景、情都鲜活、丰润起来。
这个练习层次感强,让学生一步步走近画面,看活画面,最终融进画面。其间想像逐渐具体、丰润,把自己带进一个清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
又如:请从听觉角度去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此题化视觉为听觉,新奇有趣。让学生凝神细听,果然从字里行间听到了种种欢乐之声。这种变换感觉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多方位立体化地去把握诗的艺术形象,想像力在“听”的过程中飞扬起来,学生何乐而不为呢?类似的赏析练习可以有很多,如“从写景抒情的不同比较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来看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练习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要求较高。但教师应放宽评价尺度,不要求学生都能写好,重在有所品味,有所分析,能将自我感受述之以文。
第3篇:探究式阅读四步(教师中心稿)
射洪中学邵明灿
主题词:探究阅读学习交流
内容提要:本文从新课标和发展学生能力出发,提出探究式阅读四个步骤,即:体悟、交流、探究、交流归结。学生自主,教师参考指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学习,要有足够的支持条件,如: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实验实习的场地,相互交流的时间及活动等。但我们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各学校目前都还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转,高考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至少生源市场这样认定。学生要应付因改革而增多的高考的科目,不管改革者主观意愿如何,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八十年代高考的升学竞争在今天愈演愈烈。所以说,学生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落实探究学习是非常困难的。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运用探究学习这一方式,
第4篇:作文教学四步曲(教师中心稿)
安徽省濉溪县南坪中学朱凯邮编:235126
语言既是思维的现实,又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前苏联作家裴定说过“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而学生作文差,大多差在语言。可见提高学生语言的水平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我想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这四步,训练学生的语言,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奠定写作的起点
语言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必须通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反复实践,才能得以发掘和提高,才能使语言符号在大脑中反复进行加工,而形成许多组块或模板,以致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感受语言,才能运用语言,中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所以“听”是奠定学生作文的起点,那么教师在“听”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语言呢?
指导学生听,听老师读范文,听同学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