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使人民深受其害。此时的杜甫正旅居长安。他亲眼目睹了统治者大肆征兵,致使“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惨别的图景,聆听了征人悲愤的诉说,愤然写下了这首为人民呼喊的歌行体杰作──《兵车行》。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进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点聚焦】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3.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兴趣的激发。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像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他的诗歌使学生能够触摸到这位这位怀着深广的忧愤的诗人,体会他的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2.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读】
1.杜甫简历。杜甫(712-770年)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七岁能诗,十四、五岁“出游翰墨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20岁以后十余年中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24岁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33岁与李白相识于洛阳,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45岁安史之乱爆发,独自去投唐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后潜逃至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救房琯,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48岁弃官,漂泊于蜀中、湖北、湖南一带。59岁病死于湘江一条小船上。
2.解读诗圣个性。
①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
②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③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甚至,愈是社会崩溃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改变现实。──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4诗歌特色。
①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
②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白居易
③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杜甫
④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屈原与杜甫当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时却同样至诚。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课内导学】
一、激情导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如是说。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而杜甫则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到了极致。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就是他为人民呼喊的不朽杰作。今天,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去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
二、一读,正音正词(播放《兵车行》朗诵录音)
辚辚(lín lín)干(ɡān)云霄 点行(háng)频 荆杞(qǐ)啾啾(jiū jiū)
三、二读,整体感知(分组探究,师生互动)问题设计:1.这首诗主要写的一件什么事? 小组互动:亲人送别被抓出征的士兵。
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诗的警策之句是哪句?为什么?
小组互动:警策之句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哭声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悲愤,并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什么会这样呢?下文便是在这个基调下行文。
3.第二段开头哪几个字可看做是下文叙事的总纲?为什么?
小组互动:“点行频”。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作用,其中“点行频”一语为叙事总纲。之所以会有亲人痛苦分别的场景,是因为朝廷“点行频”;而后面所说情景的出现,仍然是由于“点行频”。
4、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小组互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好战喜功、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重灾难。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四、三读,品味语言,赏析写法(小组合作,具体点评)
问题设计:诗歌是如何表现百姓的痛苦,揭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小组互动1:第一行几句诗描绘了一幅征人急速出征的图画。小组互动2:第二行几句诗描绘了一幅亲人凄惨送别的图画。小组互动3:在送别图中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动作描写的方法。“爷娘妻子走相送”的“走”字写出了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出征,亲人们追奔呼号,生离死别的情形。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
2.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二者作一点比较。
二、读《兵车行》,谈谈你对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受与理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第2篇: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教学重点:诗意。教学难点:诗意。教学类型:鉴赏。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全唐诗》卷216_11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l、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二、整体感知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粑”——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通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三、鉴赏要点 l、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 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2.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3.名句赏析
(l)“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作业:背诵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预习《齐桓晋文之事》。
第3篇: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兵车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第4篇: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诵本诗
一、导入
大家有没有见过从军的场面?多媒体展示两幅从军图片,为何差异这么大呢?还是让我们从《兵车行》里寻找答案吧。
二、初步诵读,感悟诗情
1.听名家朗诵,初步感悟诗情。
2.请学生自读,参看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内容。
三、研习文本
1.请大家找出与我们刚才看到画面相照应的章节。(明确:第一节)为了更加深入的把握诗歌情感,请大家大声朗读学案上的的创作背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出征战士之多呢?
明确:听觉和视觉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 不异于塌天大祸,我
第5篇:兵车行的教学设计
兵车行的教学设计
兵车行的教学设计
兵车行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2.了解七言古诗的有关知识。
3.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障碍】
1.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
【学习策略】
一、作者溯源法
1.杜甫思想的历史根源。
有关资料:
杜甫是一个“儒家者流”,有诗为证:
如早年的诗《奉赠鲜于京兆》中“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如《奉赠韦左丞文》中“纫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如晚年多自称“腐儒”,《江汉》一诗中写道“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因年已老大,有时也自称“老儒”,如《出江陵南浦》一诗中的“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忆昔》中“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等。
杜甫为什么能以一个“儒家者流”成为伟大的作家呢?
①儒家思想虽然属于封建思想体系,但
第6篇: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案
【课件导入】在观看视频之前提出要求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对哪一副画面印象最深?)
战争能给人带来的是什么?战争使一座座城市变成废墟,使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使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它带来的只能是一双双无助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是长久的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杜甫的《兵车行》就是这样一篇反战的檄文。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课件】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多年。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
第7篇:兵车行教学设计范文
兵车行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兵车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
第8篇:兵车行 优秀 教学设计
深沉忧黎元
大胆詈“武皇”
激昂反战争
——《兵车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形象,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自悟后,教师点拨翻译的关键点,结合作者身世探究文章蕴蓄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章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感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感知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2、浅析杜甫的战争观,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鉴赏力和作者的创作风格。[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 [导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