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深山西峡拜屈原散文
深山西峡拜屈原散文
细雨迷离,秋色醉人。到南阳市西峡县天地岭生态园参加一个诗人雅集,在小说家韩向阳的带引下,我们造访了当地的屈原庙。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有名有姓有记载的伟大诗人,说他是中国诗祖一点也不过分。屈原庙在回车镇屈原岗小学院内。因为是星期天,学校和庙内一个人都没见。庙门上写着三个大字“屈原庙”。庙内正殿门上写的是四个大字“屈夫子祠”。在屈原塑像前,诗人萍子点了三炷香,我们一行每个诗人分别进行了跪拜。
跪拜之后,我一直在想,庙门与殿门上写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在看碑刻时,见有落款为屈原研究会副会长的专家,名字没记住,题有“屈原故里”字样,我想专家不会信口开河吧,肯定有什么根据。难道屈原真的也是我们河南老乡?
庙,为纪念神或伟人先贤哪里都可建,可祠堂只能在祖地或主人长期工作的地方建。“屈夫子祠”是不是就说明屈原的祖籍地是西峡。
历史上西峡地处秦头楚尾,扼秦楚之咽喉,曾有一段时期一部分属于楚国一部分属于秦国,战国后期,楚国多次屯兵于此抗秦国。屈原岗位于西峡县城东南20余里的霄山脚下,是一道横贯东西的山岗,历史上秦楚古道曾经过此岗。岗上古道旁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石碑,上刻“屈原岗”三个大字。据传,当年楚怀王听信谗言,出兵伐秦道经此岗,屈原在此力谏楚王不要孤军伐秦,楚王不听屈原忠谏,结果楚王伐秦损兵折将,兵败又经过此岗,悔不听屈原劝谏……后人为纪念屈原,就把此地命名为屈原岗。
屈原庙有三间清末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瓦房,是文人墨客祭祀吊唁屈原的地方。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的壁画有相似的地方,还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原庙在唐代已经修建。
我们同行的单占生教授,近年对古砖疯狂痴迷,他在墙上发现有汉代的砖,并指给我看,我不懂,只见上边还刻有类似花瓣的纹饰。
有汉砖,说明此庙汉代就有了。巧的是,我查《后汉书·延笃传》,其记载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字叔坚,南阳犨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正史中最早关于屈原庙纪念建筑的记载。据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推断,《后汉书》提到南阳的屈原庙很有可能就是修建南阳西峡屈原岗上的屈原庙,很有可能西峡屈原庙就是中国最早的屈原庙,就是中国屈原第一庙。可见单占生发现汉砖并非妄言。
在西峡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屈原的传说。战国时张仪使楚,离间楚齐关系,许诺将秦商於一带600里土地送给楚国。为了得到600里土地,怀王主动断绝了楚齐联盟,当他派人去秦国接受土地时,张仪却说,“我和怀王约定是6里,没有说600里。”楚怀王得知后如梦初醒,一怒之下发誓大举兴师征讨秦国。屈原在怀王决定征讨秦国时,多次力谏怀王不能兴兵,怀王不仅听不进谏言,还亲率十万大军出征伐秦,以后就有了屈原力谏怀王的故事。
在屈原《离骚》中,不仅反映出他扣马谏怀王的'事件,还可以推测出屈原始祖可能在丹淅。《离骚》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据学者研究,屈原所说的“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见于《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根据历史事实,在楚武王之前,楚都和楚人的活动一直徘徊于汉水、淅水和丹水区域,并没有越过汉水。因此专家推测,句亶应该在丹淅境内。根据南阳境内尚留存上古语音的情况,今西峡县内的“菊潭”,是不是“句亶”语音的保留?菊潭距离丹阳很近,熊伯康封地于此,情理上也说得通。若这一推测正确,那么屈原始祖句亶王的发祥地当在西峡。
在屈原《抽思》中,可看出屈原曾被放逐到西峡。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无不显示着屈原曾在西峡生活过。在《东皇太一》中的“奠桂酒兮椒浆”,椒浆就是茱萸酒,与桂花酒一起祭奠东皇太一神。西峡是山茱萸的原产地,当然可以酿茱萸酒了。屈原在《远游》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就是把西峡民间的重阳节文化习俗传播入楚王宫庭,西峡是重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重阳节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
2012年1月,中国屈原学会已同意西峡县申报屈原祖籍故里。近年已有商家对西峡打造屈原文化旅游园区表现出浓厚兴趣。
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因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也许受屈原文化的影响,西峡县端午节的习俗别具特色,要过五月初五和五月十五两个端午,俗称“小端午”和“大端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句诗是中国无数人的座右铭。
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官营镇前城村也有屈原庙,当地有犨城遗址,传犨城为屈原先人居住地,现在附近还有村子叫屈庄。湖北省文化学者曹宗国先生在文章《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中说,秭归在历史上之所以被认定为屈原故里,主要是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但楚国最早的封地丹阳到底在何处仍有争议。楚国是中国历史上周朝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后逐渐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湖北荆山汉水直至江汉平原建立郢都,最后灭亡于安徽寿春。一些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楚人最初封地丹阳很可能就在丹淅地区,即现在的西峡。熊绎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是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06年的事情,熊通自立为武王也是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的事情,而屈原的出生被认定为楚宣王时期的公元前342年。这中间已经过了几百年,楚人迁过十多次都城,早在楚惠王中后期即公元前488年至公元前432年就迁徙到湖北枝江的郢都了。这时候楚国的王公贵族怎么可能还留在最初的封地丹阳,屈原怎么还可能在那里出生呢?
曹宗国先生作为湖北人,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历史客观出发,证明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也让我们河南人感动敬佩。
杜甫、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大诗人出生在河南早就没有异议。有学者考证李白出生在河南洛阳,而非中亚碎叶或四川江油。如果屈原也是河南人,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光环,会因为诗人而再添荣耀。
第2篇:深山烟火散文
深山烟火散文
在北基村下村的几年里,我都习惯于一大早出门,穿过乡间的土路,翻过阻隔的那道山岗,就可以远远地看到北基山。北基山的清晨,格外的清,格外的静。清澈蜿蜒的海洋溪河绕村而过,静静地流向远方,阳光下,水面腾起的淡淡水雾将翠绿的丛林轻轻环绕,几十户农家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密密的丛林中,若隐若现,青淡色的炊烟在屋顶慢慢地悠闲飘移,眼前的一切静得好似一幅画,听着远处公鸡清脆的鸣叫声,觉得又好似在置身于世外桃园一般。上学的孩子在山路上追逐着从我的身畔跑过,嬉笑声在静静的林中跳跃回荡,让我下村的`心情平添了几分恬静和喜悦。
北基山离镇上有十多公里的山路,因村里的农户有种植烤烟的习惯,所以北基村也就成了镇里烟叶质量和产量比较好的地方。而我驻村的目的,就是发动群众做好烟叶生产,改善生活质量。
北基山东西两面分别有一条清清的小河,小河在北基山最南端交汇成了海洋溪河,深深的河谷将北基山与外界隔断,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每次到北基山,一去就要住上几天。我随身的帆布包里,除了必备的笔记本、手电筒外,还会备上一些饼干和香烟。饼干是为了哄小孩子而备,香烟大部分是用来招呼乡亲的。在我的努力下,乡亲们渐渐对我这个陌生的小伙子熟悉起来。而我,不多久,便成了这个民风淳朴的村落的常客了。每天,我都要去山上走上一圈,看看谁家的农活滞后了,谁家的作物有问题了。然后串串门,给乡亲们讲讲生产技术上的要求和知识。这样的日子静静地度过了几个年头。而让我感觉到惬意的是乡亲们乐意和我分享他们的美食和快乐。
淳朴的民风,让我渐渐过上了客人般的生活。每天早上,我照例睡懒觉,无论住在哪家,村民们都不会打扰我的美梦。只有在农忙时节,乡亲们会才会很客气的让家里的孩子叫醒我。餐桌上,总会有地道的农家美味等着我,让我享受着贵宾般的日子。
最令人我惬意和温暖的是,每晚不必为在那里驻足而烦恼。傍晚,随便找一户人家住下来,主人无论多忙,第一件事情就是为我热一盆洗脚水泡泡脚,除去一天的疲劳。有时候,主人会在火炉上热一碗苞谷烧酒,邀请我提碗海喝,大谈生活中和身边的乐趣,享受一番人生的豪爽和悠闲。有时候,主人还会从篮子里拿几个鸡蛋,煮一碗白水鸡蛋,然后拿出蜂蜜兑上,吃得饱胀的感觉也很妙。
和乡亲们打交道,注重的是情义。记得一天下午,我在山里遇见一家正在栽烟的农户,见他们忙不过来,我主动加入了他家栽烟的队伍里。意想不到的是,主人家非要留我吃晚饭,推辞不掉,我来到他家。令我惊讶的是,女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去已经杀好了鸡、炖好了猪腿!这些可是山里人用来招待重要的客人时才会做的菜,她这样招待我,让我惭愧,也让我备感温暖。还有一次,我回镇上有其他工作要做,一呆就是半个月。半个月后,我来到北基山,组织群众开群众会。开完群众会后,住得最远的一户乡亲过来搭讪,邀请我一定要到他家坐坐。拗不过他的盛情,我去了他家。一进门,主人家就开始忙起来,不一会就做了一桌子的饭菜。桌上,主人说出了邀请我的原因,原来是我刚离开北基山的第二天,他上山去捕捉了一只野山羊,还下到河谷的深处,网到了一条黄鱼,特意感谢我在北基山工作的时间里,给他做了生产上的指导。主人告诉我,他转了几天,一直不见我来,就将山羊肉和鱼放到烤房里烘干放着,一直等着我呢。
山里人的朴实与真挚就这样真真切切环绕着我,没有一丝的虚假,没有一丝的矫情,他们的淳朴就象那清清的海洋溪河水,缓缓地、静静地融入了我的内心,成为了我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
由于工作调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去北基山了。在20XX年的一次回乡行程中,我特意去看望了北基山的乡亲们,再一次重温了乡亲们的厚谊。在回来的路上,我站在高高的北基山上,看着落日的余辉静静地酒在北基的丛林中,炊烟在山里轻轻地飘绕,乡亲们改建的住房给山村增添了几分新的气象。远处传来的摩托车声音告诉我,北基山的青年们忙完农活开始回家了。
在山间轻轻飘绕的炊烟,仿佛朝着我离开的方向,轻轻地舞动着和我道别。刹那间,一缕缕炊烟质朴的味道溢满心间。
第3篇:深山古寺散文
深山古寺散文
朔风,枯草,荒滩,乱石。
深冬的河西走廊本来就是一片萧瑟,而东大山的萧瑟更让人心慌,那溢满眼目的灰黄,如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步入了一个洪荒古地。
冬日的太阳静静地照着,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
荒滩空旷,乱石硌脚,光秃秃的山峦仿佛刚刚经受了烈日的炙烤,一片焦灼。渐渐接近山峰,冷风拂面,寂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我四下张望,努力寻找着,哪怕是一只雀儿的鸣啼,也会给我些许的惊喜。
峭立的石崖矗立在蓝天下,仿佛站立的人形,荒山寂静,峭壁孤悬。在清冷的阳光下凝目远眺着,山峰离我越来越近了,步入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给我一种酷寒森冷的感觉。仰望两边的石崖峭壁,犹如端坐的耄耋老人,用洞察世事的慧眼,注视着我,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了一个身影——郭荷。
史书记载郭荷的文字很少,“明究典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
第4篇:深山闲适的散文
深山闲适的散文
以前去过灵山,一直有种感触哽咽在内心,却始终吐不出来。而此次梅岭之旅似乎把这份感触酝酿的熟透了,于是我愿意把它摘下来,供我的朋友们品尝!
去过灵山两次,而有不同的的收获。第一次到那已经赶上落日了,还没有疲劳,合上兴奋,上山也就很有劲了。在山上的餐馆里短休了点时间,便上山了。沿着石阶一步步地往上走,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真正感觉到“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不久便深入山里了,旅馆的灯火已经远远消失了,只间断性的听到山下人家的狗吠声,把这片山林衬托的更加幽静。愈深后,也就只可以听到山涧小溪的潺潺声,和一些隐身小虫的鸣叫声,仿佛从烟火人间踏进了仙界禅境,整个人都觉得清爽。
山上有一大片的竹林,恰逢那晚的月色也是极好的,皎洁的月光轻盈的浅栖在整个山林,零星地露出几点光圈装饰着山厅。谷风有点余热,也略带
第5篇:雪在深山散文
雪在深山散文
早上出发,在黄昏之前进入深山。
太阳已经是通红却不刺眼。乌黑的树干,交错成网。柔和的余晖,梳理成章。山被红色与黑色渲染得沉静安详。静谧如同此时的阳光,缓缓滑过森林,在浮躁的心里静静地流淌。
西边有一抹没有树木的山坡,被山风梳理出圆滑的线条。余晖落下,雪在燃烧。晚霞色彩饱满,质感强烈。绝对异于街市空隙的看到的逼仄与胆怯。沉静是线条,庄重是表情。时间,是有了质感的颜色,颜色是凝固了的时间,沉静铺展在林海雪原。
已经顺着被一尺厚大雪覆盖的弯弯山路,来到了密林深处。
山坡边上,密林之外。 几所木屋,掩映在余晖之下。
屋顶的雪一尺有余,在屋檐处垂下,圆圆的弧线,如同凝乳流动,却又突然停住。整个木屋被大雪包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小小的窗户,和屋顶黑色的烟囱。
院子里有几个直径约半米的雪蘑菇。应该木桩或是其他
第6篇:入住深山疗养院散文
入住深山疗养院散文
到站时,虽然天色已晚,可是我一眼就看见了等候在站台的谢尔盖和安纳多里。下车后,三个人拥抱了在一起,寒暄了几句后,谢尔盖便带我上了一辆右舵把的老式奥迪轿车,向俄罗斯客户安排的住处驶去。
轿车飞快地开到一座深山的脚下,沿着崎岖的山路,把我带进了密林中,我享受了俄罗斯疗养待遇。谢尔盖告诉我:“当地的一家疗养院就座落在这里,住处对过就是餐厅,一日三餐免费供应。安顿停当后,时间已经很晚,谢尔盖和安纳多里跟我做了简短的告别后,驱车离了开疗养院。
第二天的清晨,旭日还没有露出它的脸庞,阳光却驱散了夜空的黑暗,柔和的晨曦,为房间里送来了新的生气。我睁开了双眼,面带未尽的睡意,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洗漱完毕,锁好了房门,走下楼梯,来到楼前的一块空地。
我站在那里。环视了一下周围,活动了一会筋骨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