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黄州陆游古诗赏析
黄州陆游古诗赏析
局促常悲类楚囚, 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 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 生子何须似仲谋!
拼音:
jú cù cháng bēi lèi chǔ qiú , qiān liú hái tàn xué qí yōu 。
jiāng shēng bú jìn yīng xióng hèn , tiān yì wú sī cǎo mù qiū 。
wàn lǐ jī chóu tiān bái fā , yī fān hán rì guò huáng zhōu 。
jun1 kàn chì bì zhōng chén jì , shēng zǐ hé xū sì zhòng móu !
黄州阅读答案:
(1)“江声不尽英雄恨, 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生子何须似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江声不尽”,似表英雄无尽之恨,“ 天意无私”,上天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而让时间停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2)“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似骂而实为发自内心的赞语,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正话反说,慨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予了诗人对朝廷极度不满。
黄州字词解释:
1,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2,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3,仲谋:即孙权,据说曹操攻吴时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黄州背景: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受命为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的赤鼻矶,后人常误为三国时的.赤壁战场,而作吊古伤今之论,其中尤以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为著。诗人在这里也将错就错,藉以抒怀。
黄州赏析: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受命为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的赤鼻矶,后人常误为三国时的赤壁战场,而作吊古伤今之论,其中尤以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为著。诗人在这里也将错就错,藉以抒怀。春秋时楚人钟仪,被俘入晋,称为“楚囚”。诗人平生主战,在主和派的攻击下,政治主张得不到舒展,无异“楚囚”,焉能不悲?“齐优”也是春秋故事,孔子治鲁,齐人患之,送女乐给鲁执政,孔子遂被迫去国。《史记·乐书》称孔子“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司马贞《索隐》云:“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诗人将此典信手拈来,以言自己远赴夔州(今四川奉节)的播流之苦。
颔联写江涛吼鸣,似前朝英雄的怨恨之声;草木临秋,荣枯皆有天意。这里自有当年曹操不获吞吴、周郎未擒老贼之恨,更有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恨;而眼前草木入秋,纷纷凋零,犹如千古英雄相继消陨,自己也终不免与草木同腐,于是不能不感叹天意无私、不遂人愿了。这若句诗在千古浩叹中,饱含了感念身世的不尽慨叹,景象开阔萧瑟,情辞悲怆沉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浑成境界。
颈联直写旅程,意绪仍承颔联而下:新添的白发与帆上的惨淡白日相互映衬,“万里”与“一帆”相对,于一片苍凉萧瑟中更显出羁旅的孤寂凄清。一个“过”字看似平淡,细味则不乏深意:原来诗人的满腹愁悲,已被不尽的江声所淘尽,此际已心如心灰,虽路经黄州,却只是悄然而过。
诗的结尾十分沉痛。“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是曹操当年望见吴军阵营整肃时的一句叹语(见《三国志·孙权传》注引《吴历》),现在诗人面对赤壁陈迹,自然感慨万千。他把曹操的赞语改作“生子何须似仲谋”,正语反说,集中表现出对抗战前途的深深失望和悲伤,同时也包含了对主和派执政的激愤之情。
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这首七律基调低沉,是后一类型的代表。
个人资料: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第2篇:陆游古诗二首赏析
陆游古诗二首赏析
篇一:题酒家壁其一·智若禹行水
智若禹行水,道如丁解牛。
蘧蘧几春梦,泛泛一虚舟。
事定忧何益,狂来醉始休。
青帘夸酒美,且复共登楼。
篇二:题酒家壁其二·明主何曾弃不才
明主何曾弃不才,书生飘泊自堪哀。
烟波东尽江湖远,云栈西从陇蜀回。
宿雨送寒秋欲晚,积衰成病老初来。
酒香菰脆丹枫岸,强遣樽前笑口开。
一、注释
不才:出自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二、赏析
《题酒家壁》属于题壁诗,这两首诗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
第3篇:《落梅》陆游古诗赏析
《落梅》陆游古诗赏析
落梅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赏析】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向为诗人所喜爱。陆游在诗中没有写梅花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而是以刚硬之笔,写出了梅花坚毅的性格。
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苍茫大地上只有梅花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傲雪独放。风雪的摧残,只能使它更加坚强,“花中气节最高坚”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更可贵的是,它无意苦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决不留恋枝头,更不会向东君低下高贵的头颅乞怜偷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高歌一曲飘零去,自留春意在人间。
第4篇:示儿(陆游)古诗赏析
示儿(陆游)古诗赏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小编带来的示儿陆游古诗赏析。
示儿陆游古诗赏析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 示儿:给儿子们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国统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亲。
赏析一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
第5篇:《夜读有感》陆游古诗赏析
《夜读有感》陆游古诗赏析
夜读有感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1]
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2]
亦逢汉节解沾衣。[3]
[1]公卿:朝中大官,指当时的主降派。宗泽:南宋初年抗金名将。
[2]遗老:沦陷区的老人。此恨:指诗开头说的事情。
[3]汉节:指宋朝使者。解沾衣:懂得流泪。
【赏析】
南宋初年,以宰相秦桧为首的主降派当权,抗战派宗泽和岳飞等被排挤和受到迫害,沦陷区的父老虽不知这些可怕的事,但他们看到宋朝使者,也忍不住流泪。
此诗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沦陷区的父老和朝中主降派官员形成对比,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强烈讽刺了当时宦官当道,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由此也引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的释放,以及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无限伤感、悲痛的情怀。
第6篇:《示儿》陆游古诗赏析
《示儿》陆游古诗赏析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陆游卒于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这首《示儿》诗是他临终前写的,既是他的绝笔,也是他的遗嘱。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干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分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干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不免以分香卖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