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2 09:03: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山外到底有什么肯定有过很多奇特的想象,那么,你的想象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 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见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生字生词。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读前强调:

a.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语速、节奏、重音。要求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边板书)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第2篇:《在山的那边》教案(鲁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明确诗的意象的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通过对“梦”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坚韧不拔的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感悟诗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歌。他不像以前学过的古体诗要求有整齐的句式。严格地押韵,它可以有长短不齐的句式,可以押不同的韵。可以用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划分段落。

全诗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时候的想望和挫折;第二部分写长大后的奋斗和拼搏。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向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信念,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形式:现代诗。他不像以前学过的古体诗那样要求有整齐的句式,严格地押韵,它可以有长短不齐的句式,可以押不同的韵。可以用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划分段落。通过学习来体会一下现代诗歌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1、学生看书默读课文。

2、学生分组大声朗读。

3、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发呆地想。

隐秘:隐藏,不外露。

铁青:形容人发青的脸色。

凝成:聚成,结成。

诱惑: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浸湿:文中指泪水打湿我的衣服。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学生分组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5、集体交流。

6、结合诗句,进一步理解词义。

7、读课文。

要求:(1)放声朗读。

(2)发音基本准确、流利。

(3)要投入感情。

8、分组讨论一下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例如:“想望”这个词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轻一点。

“哭着回来”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零分”即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要读出“我”的诱惑的感情。

9、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再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写词语。

2、解释加点的字的意思。

A、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B、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C、一次次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D、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3、朗读比赛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学会了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课后把生字新词写会,进一步练习朗读,把诗读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来领悟诗的深刻含义,看看诗中的孩子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不是)那么它到底在找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师生齐读。

3、展示课件,老师有感情地范读。

[画面1]一幅远山的画面,层层叠叠的群山,朦朦胧胧的,闪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画面2]闪出字幕:小时候......打了一个零分。

画面切换成反映大山深处贫困的情景。

[画面3]师朗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画面切换成主人公“我”走出大山的镜头。

[画面4]老师读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画面切换成大海。

[画面5]老师读到“在山的那边,是海吗?”画面再次切换成都市美丽的街景、繁华的生活。

4、学生跟着课件再读课文。

5、讨论作品中出现的三个主要现象,明确:我、山、海

6、讨论:山和海各代表什么?

明确:山:群山,代表困难。

海:代表梦想(理想、信念)

7、讨论:作者为什么能从一座座大山中走来?

(提示:作者王家新是从湖北西北部群山走出来的作家,他有着美丽的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8、你有什么理想?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合自身实际,尽量具体的谈一谈。)

三、课堂练习

细细的品读课文。

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研讨(投影显示)

A、“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B、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C、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样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愿望是幻想?

D、“隐秘”的想望是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E、“山那边的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F、“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的含义是什么?

G、“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一座座山顶”为什么引诱着我?

“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

海漫漫浸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2、学生分组研讨。

3、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4、学生就研讨内容整理笔记。

5、练习: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于狭小的天地,想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看见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因而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了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

四小结、作业:

1、学生自由谈谈。

2、老师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探讨了诗的主旨。作者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诗意翻新,给人深刻的启迪。课后同学们继续朗读诗文,力求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3、在山的那边

山群山→困难

海→理想、信念

(艰苦奋斗实现理想)

第3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2.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4.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课前准备:

让学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内容介绍】

《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4.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山外到底有什么肯定有过很多奇特的想象,那么,你的想象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清流城中邓云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4、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1、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1.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