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接句式默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赏析,作为点睛之笔的诗词名句更是考查的重点。现将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名篇名句分类整理、赏析汇编,备战中考,希望能给20XX年中考学子有所帮助。
一、抒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反离别诗哀伤缠绵的格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对偶句的形式,抒发了作者想要留住时光、留住美好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惜春伤时的情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常用来形容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雄浑沉郁、苍凉悲壮,抒发了守边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人们的美好祝愿。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想摆脱愁思而又无法摆脱的苦闷心情。
8.海日生残夜,江村入旧年。通过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道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的表现了愁丝之纷繁难解,突出了那种只有内心知道却难以向外人言说的苦恼。
1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展现了农家老夫妇的深厚感情和他们的.舒畅心情,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体现了作者抑郁不平的心情。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具体景象,将诗人因朋友离别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1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伤感的态度,表达出诗人对朋友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借用比喻,巧妙的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
二、言志类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
2.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给人以鼓舞。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渴望杀敌立功的心意。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诗人要统一全国的志向,反映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伟大抱负。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名题旨、揭示中心,表达了作者隐居躬耕、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愿望。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事说理,表达了对当权者糜烂生活的讽刺、批判,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之情。
1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一反古人悲秋之调,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现了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1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巧妙的表现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
1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鹤冲天直上,表现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三、哲理类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深刻哲理。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深刻道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写山环水绕的美景,寄寓只要锲而不舍就会产生新希望、出现新境界的生活哲理。
四、绘景类
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巧用拟人、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清新、优美、自然、动人的田园风光。
2.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后景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奇特壮美的沙漠风光图。
4.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的逼真如画,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长江出峡的浩荡水势,有身临其境之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描写大海雄浑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豪迈广阔的胸怀。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描绘傍晚山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指出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天才诗人出现,激励人们应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第2篇:中考语文古诗词词义考点
中考语文古诗词词义考点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烦愁苦闷,似水难断。前句的比喻新奇、自然,富有生气,为千古名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大地回春的盎然生机,也包含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宋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和爱国之情。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以悲凉的环境衬出内心对祖国的满腔热忱,体现了老骥伏枥,志在报国的英雄气概。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梦表现爱国热情和驰骋沙场的雄心,感情苍凉悲壮。
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西山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花团簇 拥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夏季月夜图,写出了乡村的清幽恬静之美。
宋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领起对军营生活情景的追忆,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冬雪,极富浪漫色彩的描绘出塞外大雪的壮美,让人感到茫茫大雪中的一片春意,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和好奇。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抓住细节描写,以暖色反衬冷色,传神地写出边塞天气的奇寒。
第3篇: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古诗词理解
2011年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古诗词理解
1.次北固山下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富于生活哲理,说明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包含此相同哲理的诗句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浓浓的乡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也表达了这种感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赤 壁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
第4篇: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
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点
古典诗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词体裁形式,相对应的是现代诗歌词。
古诗词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古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
第5篇: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
中考古诗词阅读考点
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总结 古诗词阅读
知识点总结
考点阐释:文言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提高中华儿女文化素养的极好资源。因此,文言诗词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自然也是中考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考试说明的要求:理解词义和句意。划分朗读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考点概述:
古诗阅读与赏析的考点主要有:
①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
②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
③理解概括诗歌描绘的内容;
④理解诗歌表现景物的特点,体会诗歌写景的妙处;
⑤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理趣;
⑥对诗歌的炼字用词进行一定的评价赏析,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⑦对诗歌中的饱含情感或富有哲
第6篇:中考语文考点
2014中考语文考点:44个必考基础常识
中考语文基础常识是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在中考试卷中语文基础常识失分比较高,因为同学们在复习时会忽略这块内容,一些同学觉得复习一次这些内容已经掌握,但是在考试中还是会出错,这里为同学们整理了44个语文文学常识内容方便同学们整体复习。可以在中考考试中更好的发挥。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着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