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2 09:00: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学设计

平阳职业教育中心徐亚娇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2、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教学难点:能理解课文通过对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叙写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1)

一、(幻灯片2)创设情境放《故乡的云》(费翔演唱)(3分钟)游子回归的落寞情怀。曾影响了一批内地歌迷的著名歌手费翔。当时台湾还是〝戒严〞时期,两岸并未开放。

此曲表达何情感?

思乡

二、导语

思乡怀旧,是永恒的主题。文学史上也不例外,唐李白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怀,杜甫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当代诗人余光中用小小的邮票寄托自己对故乡的依恋,歌手用故乡的风,故乡的云唱出游子的情怀。我们今天学习的黄河浪先生却用一棵老榕树表达乡愁--这一永恒主题。当代诗人席慕蓉有这么一句诗“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衰老”。那么黄河浪先生的乡愁到底有否衰老呢?他又是如何围绕榕树来展开叙述,表达自己的乡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1分钟)

(幻灯片3)

三、学习课文

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

1、 (幻灯片4)师范读课文一、二小节(3分钟)

“……而我的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住)

2、 问:飞到哪里?

“故乡的榕树”(生答)

问:你们眼中的榕树是怎样的?(幻灯片5)

(注:榕树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树木。当你初次见到它的时候,一定会惊讶不已。因为它除去中央的主干部分外,还从侧枝上伸出许多离奇的气根,直扎入土中,远远望去,一棵树就仿佛是一片树林。这种气根由于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所以又称支柱根。每根支柱根之间的距离很大,往往可以畅通汽车。唐代诗人许浑的“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荫。”正是榕树的生动写照!

榕树除去有庞大的树冠,离奇的气根之外,在它身上还寄生着多种其他植物,有苔藓、石藓、兰草、藤蔓……它们的枝条从大榕树的顶梢像头发一般披散下来,又钻入土中。有的寄生植物缭绕盘结在大榕树的主干上,一簇簇的热带兰花生在大榕树的树叉里,飘落下阵阵幽香,真仿佛是一座“空中花园”!花园自然引来小鸟,于是又成了鸟类的天堂。)

故乡的榕树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三段“我仿佛有看到那……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边读边想象。(幻灯片6)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随处可见,很普通也很平常,但作者眼中的榕树却那么美,为什么?

王国维语:“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颜色”。(点击)自然景物一旦纳入游子的画框,则不可避免的带上乡愁色彩。--榕树上凝聚着作者对故乡浓浓深情。

作者简介:黄河浪,福建长乐人,(冰心祖籍)1975年到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创作,《故乡的榕树》1979年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3分钟)

3、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游子的情怀,这一段象引子一样缓缓地“把我们带进自己的回忆中,我们不妨随着他的思绪去看看他的故乡到底美在哪里?”(幻灯片7)

作者的思绪从后山流下来,还流过哪些东西?请生看第四小节,回答。(4分钟)

明确:清澈的小溪、彩色的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嘎嘎……的鸭子,洁白的石桥,兀立的石碑,光滑的小石师。

这里交代了榕树四周的景色,有声有色,有动也有静。黄河浪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小桥横卧请溪汩汩”这样一幅质朴的闽东农村图。(怎样的图?乡村?城市?)(幻灯片8)

这段描写非常精彩,融入作者思乡之情,齐读第四段。(朗读指导)

四、重点研习

1、(幻灯片9)榕树四周景色美丽迷人,榕树下的故事一定更加动人。作者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那么多故事,作者又给我们讲了哪几个呢?(请生默读课文5-10段,加小标题。分组负责一段)(音乐伴奏,生边看边想象)(8分钟)

明确:(幻灯片10)请生上黑板写(注意锤炼字词。文无定法,小标题也一样)(供参考)凹槽童趣驼背传说淳朴风俗夏日谐趣夏夜情韵

请生自评师启发点拨

(借鉴:白杨礼赞海滨仲夏夜画卷夏日的午后晓月巷韵)(3分钟)

2、具体研读

第5段

这一段,作者落笔就满怀深情,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对榕树尤其是对驼背榕树进行细致刻画,孩子们把驼背榕树当成一条船,载着童年的梦,踏过秧苗青青的田野,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驶向远方。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一幅“以树当舟荡桨远航”的儿童画。

第6段

驼背老榕树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讲的,这个传说一代传一代,古老的讲不清年代。

第7段

女人们到榕树下虔诚地企求幸福平安,求医治病。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总要叫“我”爬树去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插在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等。

第8段

铺在榕树下的石板条同样令人留恋。在苦涩、单调的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凉床”和“宝座”,是榕树对农人们的庇护和爱,这是一幅树下纳凉谈古论今唱曲的风情图。

第10段

榕树下,和大人挤在一起睡,仰望黑黝黝的榕树影子,天上微笑的星星,如水的月华,披上透明轻纱的山野,梦里的嫦娥,桂花的清香,小桥流水,更有趣的事是,早上起来,才发现那调皮的枕头,早已在静夜中离我而去,在溪水中嬉戏了一夜,搁浅在乱石滩上。

五、难点突破

1、请针对感受较深的某方面内容说说你的体会。(幻灯片11)(10分钟)

点拨处:A、作者对两棵老榕树,尤其是驼背老榕树做了细致刻画,一个人的精神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动作看出来,那一棵树的精神可以从哪个动作看出来?请生读相关段落,强调动词“横、昂、伸”(回忆之真,描写之细,寄托之深)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老榕树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B作者把童年的趣事挂在驼背的榕树上,感情沉甸甸的,实际上他们是在儿时的梦里行进,梦境是否苍白?绚丽多彩。怎不令作者久久难以忘怀?

C老祖母形象如何?为何想起她?对作者疼爱,人物形象,“笃笃笃”什么意思?走路声音,亲情,老祖母对他的疼爱,三寸金莲,脚小,走不快,小步走,走路独有的姿态,

D如何看待“驼背”老榕树的传说、烧纸钱“祈求”树神和折树枝“祭祀祖先”等细节?传说,神奇*

E农人们在榕树下的休闲为何令作者怀念,?农人感觉如何?得到短暂的安慰满足,

F为何饶有兴致地写榕树的传说,还特别突出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

G为何写榕树之神,在榕树下虔诚的求医问药?突出榕树的神奇?生命力强、四季常青,素有避邪保安这祥。作者借写这些来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故乡的乡情与民俗。

H为何写枕头掉下来这细节。枕头怎么会掉下来?不小心。为何喜欢和大人一起挤在那里睡?凉快,宁静,梦境,仙境,桂花香,流水声

(采用前后桌讨论的方式,教师巡回启发点拨,让学生展开讨论。)

2、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让人回味不已,难以忘怀,黄河浪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应该说是苦涩,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为什么还念念不忘故乡的榕树呢?

生思考讨论

明确:故乡童年人事

童真,亲情,

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然而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作者仿佛刚刚从梦中醒转,这一觉睡走了三十载的光阴,故乡的人和物都怎样了?听说苍老的驼背榕树已倒在了故乡的土地上,只有另一棵,还在庇护着乡亲们,长胡子的老人去世了,老祖母也已离开人世许久了,我成了异乡的游子,岁月无情,物是人非,作者留下了对故乡无限的怀念,无限感慨(勾起思乡之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不管多么美的梦都要在黎明前结束。谁唤醒了沉醉于故乡甜美回忆中的我?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儿子的声音

那么一开始是什么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住所左边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荫遮蔽着地面。

是儿子的“哨笛”声把我从眼前的榕树引入对故乡榕树的回忆,而这里又是“哨笛”把我从回忆中拉回来,可见“哨笛”是文章的联结点。“那忽高忽底、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本段最后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一个更高层次。

以“故乡的榕树啊”几个字独立成段,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请生就后面几小节,特动情的句子划出,读读。(注意情感。)

七、总结

全文就是由眼前的景自然引出故乡的榕树(触景生情),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事和物,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眷恋之情。

全文是按“触景生情--寄情于事--直抒胸臆”的次序来组织的,作者回忆的每个故事都那么清晰,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可见他的思乡之情并非偶然触发的,而是在心中蓄积已久的。(回忆之真,描写之细,以及寄托之深,都是矫情和着意所不能获得的。)

八、作业:本文是典型的“寄情于物”写法,请生根据相应文字,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等写个仿写性的片段。(例如可以幼年生活的某个场面、事物;或家乡的某个难忘的时刻或事情来写)。

(附)板书

(备课手记)

李白刚出三峡,便念念不忘诞生并养育了他的巴蜀故里。他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初出峡时眷恋故乡的心情,十分真挚亲切。

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黄鹤楼》更是无限思乡的惆怅之情的真实写照。“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和瓜洲仅一水之隔,离诗人故居钟山很近了。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亮的月亮啊,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去呢?诗人对月发问,充分反映出他急切的回乡之情。

乡情是什么?乡情是诗,乡情是酒,乡情是装在征人行囊的沉沉思念,乡情是缠在游子心头的千千情结。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如坛美酒,历久弥香

第2篇:《故乡的榕树》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课文解读。

(1)作者简介。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1975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1979年)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2)基本解读。

文章开头,作者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想起了“故乡熟悉的大榕树”。这是全文的引子。文章第3段起过渡作用。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文章接着写作者对故乡榕树及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的回忆。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椿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

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作者儿时在榕树下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夏夜。这些描写富有生活情趣,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其中,“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这两处想像的运用,给美丽的夏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最后,回忆结束,回到现实中来,直接抒发蓄积在心头的思乡之情。“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回忆结束,也表现出向往和眷恋的感情。“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运用想像,和上面关于夏夜的描写承接,接得自然、巧妙。再以叶笛的哨音和文章的开头呼应,又以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文末深情呼唤故乡的榕树,也就是呼唤故乡。省略号,表示言有尽,而思乡情意无穷。

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椿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练。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本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文章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老榕树苍虬多筋的树干,使作者想到了儿时的缤纷之梦;老榕树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勾起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老榕树那“温柔的翅膀”投下的“一地阴凉”,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情思。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母那慈祥的身影,听到了农人们那充满着原野风味的粗犷小曲,感受到了浓蔚的绿阴里飕飕的凉意……故乡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故乡的人们,远离故乡的游子怎不怀念故乡的榕树?作者以榕树为凭借,把故乡这些平凡的生活贯穿起来,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叙述明快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议论点到即止,抒情充满激情。

本文的语言很有诗味,细细品读,会觉得自己是在读着一首优美的诗。例如: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

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3)精华鉴赏。

本文过渡巧妙自然。例如第3段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与思乡情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2.习题解说。

(1)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为了训练学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课文引伸开去,生关注学个体的感受。

参考答案:

小时候在“驼背”之船上做“水手”梦;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及祖母的疼爱;农人们酷热时在榕树下的纳阴乘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这些都使“我”记忆深刻。

差别就在于“我”有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眼前的榕树和悠扬的哨音,勾起了“我”对故乡的回忆,激发起“我”内心已有的体验。而儿子没有这样的负担他只觉得好玩。这就是乡土情结在起作用。

(2)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使学生认识几个设问句连用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不同作用,并学着自己去运用。

在这里,作者连用几个问句,不断追问,同时答案就在语句之中,使思乡的感情表达更加连贯,更加强烈。

学生练习写这样的句子时,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设问,也可以递进地设几个问题。

(3)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文章如何才能写得有文采。

参考答案:

①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②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③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④故乡的亲切的椿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要使文章写得有文采,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要有丰富的想像,要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要注意句式的选用和变化,要运用华丽的词语。

第3篇:《故乡的榕树》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

2.借鉴回忆性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榕树》。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榕树),但这榕树不是植物园中的,而是“故乡”的榕树。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出作者黄河浪先生很可能是一位远在异乡的游子,这样的角色身份就影响了他在写作时不可能仅仅就榕树写榕树,而要借榕树写到故乡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乡愁。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离开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那么在本文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先来看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二、研习新课

(一)快读课文,思考:

1.引起作者思乡之情的触发点是什么?(用榕树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3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起时是

远方农舍升起的一缕炊烟

小桥底下流水潺潺的低洄

夜深风平雨打天窗的

倾诉……

乡愁浓时是

杯中香茗的热腾

乡音话家常的甘畅

魂牵梦萦的深情

乡愁深时是

炊烟散尽的空无

雨停更深的寂寞

流水长行的孤独

《乡愁》邓方

(二)进入课文

简介作者

1、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榕树?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回忆

香港住所榕树眼前

2、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作者用什么将这些事情连缀起来?

烧香求树神用汁液治癣

“驼背”的传说折枝祭祖先

树船的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故乡的榕树(粤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3、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4、培养学生欣赏故乡风土人情的美

[重点、难点]:独具匠心的构思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选材)围绕主旨选择真实、典型的材料,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本文选材的真实而典型,充满生活情趣,包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思乡之情也就表现得更为亲切、真实、浓郁解读,让学生理解选材真实、典型的重要性。)

作者直接抒情的对象是谁?

【自读提示】

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这篇作品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散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自然引出了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人物、事件和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nbs p;故乡的榕树

(3课时)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难点: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重点:本文的结构与思路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这是一个过渡段。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并借鉴之。

2、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

3、培养选材立意,提炼主旨的能力。

4、欣赏故乡风土人情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方式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同学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2、在教学方式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作者浓浓的乡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的深情。

教学重点:

1、独具匠心的构思。

2、优美生动富于抒情色彩的文学语言所展现的景、事、情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高中语文 故乡的榕树教案 粤教版必修2

故乡的榕树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对于故乡真挚眷念的感情。

2、通过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教学难点与重点

启发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赏析文学作品,找出不同的作品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练笔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是一叶小舟,故乡就是你永远牵挂的岸;如果你是一只风筝,乡情就是你无法挣脱的线。乡愁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朴素的情感之一。无论是羁旅漂泊的苦楚、官宦失意的彷徨、还是亲人阻隔的悲怆,都可以从乡愁的苦痛中寻到一脉深深的根。乡愁,是漂泊者不朽的灵魂之歌。它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蕴涵,成了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乡的榕树,去体味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心声。

二、新课讲授 〖知识卡片〗

1. 走近作者

黄河浪(1941—)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3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故乡的榕树(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