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2 08:21: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3.1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授课人:泉州科技中学 张敏娜 授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天气的两个特点;

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教学方法] 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事先板书)3.1 多变的天气

1、如何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

3、常见的天气符号(导入新课)

用当天的天气状况导入新课——多变的天气。(讲授新课)

(过渡)天气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有哪些?

展示三则材料及图片,引导学生分别得出结论:材料说明了天气与军事、生活、交通的关系。

(过渡)不同的天气状况有不同的描述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描述天气。

(引导)展示六幅图片,问:你最喜欢的天气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天气是什么?引导让学生把相应的天气状况对号入座,并小结:人们常用阴晴、风雨雪等来描述天气状况。(过渡)描述天气的词汇有很多,但归结起来天气有两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引导)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两个特点。展示材料1:(1)今天天气晴朗。(2)刚刚下了一阵雨。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第一个特点是——短时间。

从材料1可以发现:同一个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状况并不相同。那么,如果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会不会一定相同呢?(不会)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第二个特点是——变化大。

(小结)从“天”是指时间、而且是短时间,“气”是指一个地方阴晴、风雨、冷热的大气状况,从而归纳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过渡)天气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但天气又具有时间短、变化大的特点,那我们如何才能较准确地预知未来的天气呢?(通过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可以让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因此,接下来就来学一学,如何读懂天气预报。

(过渡)展示一幅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问:图中中国各城市名称旁边都有些什么?从而进入天气符号的学习。

分四组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要求学生观察后判断各个天气符号代表的天气状况。(过渡)但天气预报图中的天气符号常常会成双成对出现,应该如何念?(如,读作大雨转晴)还需给学生补充说明:天气预报中温度(-8℃-3℃)的两个值依次是当日的最高温度(3℃)和最低温度(-8℃)。

展示一幅中国城市天气预报图,请几位同学尝试当一回天气预报员,播报出相关城市的天气情况。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进行小结。[板书设计]

3.1 多变的天气

1、如何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

3、常见的天气符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预计通过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天气对人类的重要性,掌握天气的两个特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并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鉴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浅显并贴近生活,所以预计目标能够达到。

第2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使学生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2.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重点:风向的判断、天气预报的要素

2、难点:天气预报的要素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具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下面让我们开展一个描述天气的术语竞赛活动。[讲授新课]

(一)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设计一:

1、组织一个让学生写出描写天气变化状况的术语比赛。

2、让学生仔细看写出来的语句,又没有不是描述天气变化状况的术语。然后老师再补充一些学生没有想到的。

3、从黑板上选择恰当术语描述这个时刻窗外的天气状况。看谁说得最准确。然后看看今天的天气和昨天的天气是否一样?

4、想一想: 同一地点一种天气持续的时间长短怎么样?

5、指出 “东边日出西边雨”同类的术语,以上术语反映几种天气状况?出现的时间相同吗?地点相同吗?

6、请同学总结刚才的知识得出天气的特点

(承转)前面,我们共同完成了收集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学会了使用恰当的术语来描述天气,总结分析了天气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再比一比。

活动设计二: 请学生参照课本图3.1,结合天气特点,简单构思一段你经历(耳闻目睹)的一次有较深印象的天气。

(过渡)我们经常谈论天气,是因为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那么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什么影响?

(二)天气与人类的关系

[P43学生活动] 通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种种影响。分组并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交流发言(天气和工业、交通业的关系、天气和农业的关系、天气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天气和军事的关系等)[提问]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呢,看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过渡)由此可见,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太大了,有时它是起积极作用的,有时它是起消极作用的。如果能够预知近期天气变化状况,那将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方便。那么,如何知道近期的天气怎么样呢?

(三)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获取天气情况的途径。学生会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看电视、看报纸、听电台广播、通过手机、BP机订阅、打电话(121)、上网等等。在众多的途径中,使用和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是最常见的。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1、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想一想]指导学生阅读图3.3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了解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请学生归纳总结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气象观测——接收数据——制成图表——得出结论——制作节目。

(承接)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收听收看中央电视每晚播出的天气预报,在此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天气预报节目中首先出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②你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吗?

③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的?(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材料)(学生认真观看)

活动设计三:①学生浏览卫星云图,并回答在卫星云图上如何来观察天气情况(学生回答)②认识天气符号:分组讨论记忆天气预报符号的方法,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然后进行一个认识天气预报符号的小比赛。

(过渡)这些天气符号组合在一起能够说明一日内的阴晴和降水情况,但不完整,还需要有气温和风向的说明。

2、天气预报的内容

学生阅读P45图3.4,分析归纳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阴晴、风、气温和降水)。指导学生判读: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风向、风力。

(承接)知道了天气符号就可以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了,甚至有的同学可以做一名小小气象预报员了。

活动设计四:“争当小小预报员”

请同学们结合47页图3.7,以同桌为单位,练习播报2001年5月18日的天气情况。

[课堂小结]天气具有短时间内多变的特点,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多方面的影响,而通过天气预报我们就可以预知这一切,关注天气预报,关注生活。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 写一篇关于《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短文。

第3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 :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本节分为两课时,我选择前两个问题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够收看电视天气预报。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在学生收看、分析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看收听天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①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②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教学难点】:①分析天气的特征;②学会看天气预报。【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谜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师】: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好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新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高效课堂”优质课教学评赛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第八节课 授课地点: 七一班教室 授课班级: 七一班 教

者:干国军

教学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学习重难点: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教法设计: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讨论法 学法设计: 阅读法

讨论法

看图法

质疑问难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本节为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风向标的识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谜语(猜天气现象),从而导入新课。多变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天气及其影响

1.观看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鸡东,晴转阴,午后有小雪,东北风二到三级,最低气温-9℃,最高气温-2℃。)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有关天气的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常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天气是一个地区 里的大气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纸房头乡中学 赵敏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术语。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