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糖尿病病患心理干预的作用的论文
关于糖尿病病患心理干预的作用的论文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慢性的心理性疾病。由于该疾病具有慢性、终身性特点,导致病人在患病后情绪低落、消沉,失去自信。这些心理情绪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引起血糖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影响,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
1.1对象及分组
2010年3—9月,选择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63岁。选择标准:①病人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提出的诊断标准;②2型糖尿病确诊≥3个月;③病人不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内分泌性疾病。6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周2次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获得2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每次30min。内容包括:认真倾听病人患病后的`不良感受,体验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取得其信任与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糖尿病病人介绍相关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给予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安慰、理解和支持,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音乐训练等,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病人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h血糖值。
1.3治疗结果
试验组病人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9.2±3.3)、(5.8±2.7)mmol/L,对照组病人分别为(8.9±2.9)、(8.6±2.7)mmol/L,实验组干预前后餐后2h血糖值分别为(13.6±4.1)、(7.7±3.2)mmol/L,对照组分别为(13.2±3.5)、(12.8±3.2)mmol/L,试验组病人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3.994、6.107,P<0.05)。
2讨论
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两种。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群体之大多数[1]。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规律的过程,包括药物降糖治疗、体育锻炼、饮食治疗及常规护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治疗手段。糖尿病虽然可防可治,然而由于该疾病患病时间较长、治疗费用高、甚至容易产生并发症,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病人血糖控制极为不利。
心理干预是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医护人员进行的心理疏导,以增强病人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和心理平衡调节的能力,帮助病人控制不良情绪,重建心理平衡[2],其可以消除病人对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体验,纠正其患病后出现的心理偏差。其中,放松训练纠正病人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音乐疗法使病人身体及精神放松,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外,心理干预有利于增加病人在认知、情绪、态度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3],帮助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其血糖控制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第2篇: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患的作用论文
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患的作用论文
不孕症是有正常的性生活,未经避孕1年未妊娠者[1]。随着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孕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不孕症发病率为7%~10%[1]。大部分不孕症病人压力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婚姻都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不孕症病人100例,年龄24岁~40岁(31.5±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中专及高中42例,大专及以上43例;职业:干部38例,个体26例,公司职员36例;原发不孕43例,继发不孕5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不孕症诊断标准,女性、意识清楚、愿意配合;②排除合并肿瘤、肝肾心脏等疾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量表在国内、国外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在获取调查对象同意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给予发放问卷,让研究对象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的由病人家属代写,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并检查,如有漏填,请病人补全。本次调查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为1级~4级评分,总分分别为20分~80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2.3心理干预方法
①认知心理干预。向病人做好疾病的宣教和治疗技术指导,举行专题讲座,因人施教,帮助病人了解患病的原因,使病人建立起正常的理念,提高认知水平,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主动参与情绪调整过程中,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②疏导性心理干预。通过双方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让病人谈论她们对关于自己不孕的想法,感受及悲哀,使她们有机会尽情发泄,让情绪释放出来,给予支持鼓励、安慰,帮助她们来理顺自己的情绪。③支持性心理干预。让病人加强与丈夫的情感沟通,取得双方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朋友交流,采用心理咨询师给予陪伴、安慰及引导,消除其心理障碍,使病人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以增强她们的'意志和信心。④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重的病人,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给予访视、做好患病夫妻之间的健康教育,介绍成功病例,让病人对治疗有信心。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样本均数的t检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心理干预前100例女性不孕症病人中焦虑72例(72%),抑郁48例(48%);心理干预后焦虑18例(25%),抑郁14例(28%)。
2.2心理干预前后病人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不孕症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
焦虑、抑郁是不孕症妇女常见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失望、沮丧的情感[3]。本研究显示,女性不孕症病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72%,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8%,可见焦虑和抑郁是不孕症病人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文献报道,焦虑和抑郁可导致20%的女性排卵障碍[4]。因此,不孕症病人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系统规范地治疗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高其治愈率。
3.2不孕症病人需要有效的情感支持
由于不孕病人冗长的求医过程和害怕治疗失败的心理,久而久之,长期郁闷的情绪使病人产生焦虑,长久不育的阴影也容易导致病人产生抑郁情绪。本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因此,说明护士全面集中培训得到效果体现,有掌握心理干预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的技巧,能有效的和病人进行沟通,相互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使病人放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3.3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过度的焦虑和抑郁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影响生育[4]。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是关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病人的全面评估,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后,病人SAS、SDS评分降低(P<0.05),焦虑、抑郁发生率下降。可见,不孕症病人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寻找合适的个性化调整模式,使她们积极应对,尽快摆脱焦虑、抑郁情绪所造成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早日重建健康的心理。
病人在面对不孕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进行必要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针对病人的不同情绪状态给予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能缓解其应激反应,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病人来说也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能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对家庭、婚姻所造成的影响。
第3篇:肝硬化病患心理干预途径论文
肝硬化病患心理干预途径论文
1心理状况
研究表明,肝硬化病人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评分明显高于健康人;人际关系敏感、恐惧、偏执、精神病性评分低于健康人[3]。
2心理问题分析
2.1生理原因
儿茶酚胺是调节情绪变化的主要激素之一,肝功能下降后,肝脏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灭活作用减弱,可造成病人的行为、性格反常。
2.2社会原因
2.2.1焦虑恐惧心理
由于肝硬化迁延不愈,病人常年受疾病折磨,又对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担心癌变,怕因疾病的传染性导致亲属抛弃、亲友疏远,还有同科室其他病人的死亡,同病种病人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等恶性刺激都会引起其情绪变化。表现为焦虑、恐惧和忧伤情绪。李雪英[4]观察到,存在焦虑情绪变化的肝硬化病人占肝硬化病人总数的95.6%,存在恐惧心理者占88.9%。
2.2.2怀疑自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