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杂文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2 08:08: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茶道杂文随笔

早起上网,见天涯某公新发一贴,“平心静气”大谈“茶道”,什么“宠辱不惊,任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平日若见到此类文字也没什么,今日见之,顿觉其味甚馊,其心可叹,大不以为然。

其实最早的“茶道”就是游牧族和藏人的喝法。

中国发现茶很早,但最早是当“药”的。游牧民族发现汉地的茶能对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起中和作用,且运输较方便,遂有大量贸易需求。这是汉地茶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据考茶正式流入吐蕃约在唐高宗年间,盛唐起至宋朝,茶叶贸易由国家垄断,渐渐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之一,南方茶业大兴。

汉地种茶多了,汉人喝茶的也多了。茶在汉地不像在游牧族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偏从“茶文化”上发展,遂有陆羽《茶经》之类。汉人的烹茶分茶之艺约唐开元后开始盛行,到南宋登峰造极,民间“斗茶”成风。而当时的佛教寺院为重视居士教育,以茶喻禅,发展起了“茶宴”仪式。唐宋间发达的“茶文化”,引发对茶器的讲究,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南宋时浙东径山寺是当时五山之首,开庆元年(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赴径山求法,学成回国后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日本茶道是承继中国禅宗寺院里的“茶宴”仪式加以发展。要提一句的是,南宋最后覆灭,和“斗茶”、“玩蟋蟀”的时风也脱不了干系,贾似道就是个“大玩家”。

蒙元统治下,饮茶恢复了游牧族习惯或盛唐前的质朴古制,而南方民间的“功夫茶”应是宋朝“茶宴”遗风简化改造后的遗留。日本人说,野蛮的蒙古人中断了宋朝精致的茶文化,其实人家也是返朴归真。游牧族喝茶是“煮”,主要取其根本成分;唐宋汉人是“煎”、“分”,玩味过程;明朝折中了一下,发明了紫砂壶,茶叶炒制冲泡,以清为上,喝茶和其蕴涵的“文化”开始简化,吾友汤光明兄考证,这很可能和来自西天目地区的禅僧文化有关。

上海老城隍庙湖心亭茶楼的服务员叶定根,是我多年老友。20多年前我刚去湖心亭时,小叶也是“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那套。去年又碰到,老叶说:“茶道茶道,就是倒茶。”

第2篇:茶道杂文随笔

茶道杂文随笔

早起上网,见天涯某公新发一贴,“平心静气”大谈“茶道”,什么“宠辱不惊,任窗外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平日若见到此类文字也没什么,今日见之,顿觉其味甚馊,其心可叹,大不以为然。

其实最早的“茶道”就是游牧族和藏人的喝法。

中国发现茶很早,但最早是当“药”的。游牧民族发现汉地的茶能对以奶制品为主的饮食起中和作用,且运输较方便,遂有大量贸易需求。这是汉地茶业兴起的主要原因。据考茶正式流入吐蕃约在唐高宗年间,盛唐起至宋朝,茶叶贸易由国家垄断,渐渐成为国家主要税收来源之一,南方茶业大兴。

汉地种茶多了,汉人喝茶的也多了。茶在汉地不像在游牧族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偏从“茶文化”上发展,遂有陆羽《茶经》之类。汉人的烹茶分茶之艺约唐开元后开始盛行,到南宋登峰造极,民间“斗茶”成风。而当时的佛教寺院为重视居士教育,以茶喻禅,发展起了“茶宴”仪式。唐宋间发达的“茶文化”,引发对茶器的讲究,也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南宋时浙东径山寺是当时五山之首,开庆元年(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赴径山求法,学成回国后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日本茶道是承继中国禅宗寺院里的“茶宴”仪式加以发展。要提一句的是,南宋最后覆灭,和“斗茶”、“玩蟋蟀”的时风也脱不了干系,贾似道就是个“大玩家”。

蒙元统治下,饮茶恢复了游牧族习惯或盛唐前的质朴古制,而南方民间的`“功夫茶”应是宋朝“茶宴”遗风简化改造后的遗留。日本人说,野蛮的蒙古人中断了宋朝精致的茶文化,其实人家也是返朴归真。游牧族喝茶是“煮”,主要取其根本成分;唐宋汉人是“煎”、“分”,玩味过程;明朝折中了一下,发明了紫砂壶,茶叶炒制冲泡,以清为上,喝茶和其蕴涵的“文化”开始简化,吾友汤光明兄考证,这很可能和来自西天目地区的禅僧文化有关。

上海老城隍庙湖心亭茶楼的服务员叶定根,是我多年老友。20多年前我刚去湖心亭时,小叶也是“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那套。去年又碰到,老叶说:“茶道茶道,就是倒茶。”

第3篇:杂文随笔

杂文随笔

一日友聚

昨日:一壶清酒,两水悠悠,三窗共台,四方末散,五福门下,六角同檐,七里飘香,八万同甘…九丈意段,十堂辛酸…今日:十里桥头,九载聚欢,八方共患,七眠难缠,六怀福门,五盼同台,四留情意,三窗畅谈,二人独坐,一舍难欢…

掠风起,孤云寂,风起狂阑万丈骑…心息阵风出凉意…水色山光,空岭远影,化海洋,流心淌…

埙曲记

愤慨心激素未息 ,括平欢腾出兰既。漂沐月聘花耸离 ,热康难系苦作涕, 星繁高月梦追奇, 一凉埙曲寒颤起 ,古候千丝瓜熟蒂, 今等万缕往事忆,夜深峭 ,寒声萧, 丝万缕 ,志状举 ,宽升堂 ,众身梁, 以记暖心房.....

焦夜

夜郊南归空浪挥 ,席枕难闲审缠绵, 推影笑叹尽谈深 ,何真归根泪满斟, 遥望挠伤月引光 ,浪尽劈林四更吟 ,归展冲缓慢条短 ,盼观辞乱共呈欢。

漫路

旧故草木,丛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世俗里的茶道随笔

世俗里的茶道随笔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发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开始在我国确立,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门茶风兴盛一时。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参禅悟道。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茶道与佛教的共同之处随笔

茶道与佛教的共同之处随笔

茶道与佛教的共同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茶道修持与生活禅随笔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开始在我国确立,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禅门茶风兴盛一时。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饮茶,而是为了参禅悟道。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因此饮茶便成为当时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茶道

一、绿 茶 茗 品

1、绿茶的品质特征:一般讲究干茶,汤色和叶底之“三绿”香气以香气高鲜带花香最好。其次,有嫩香、栗子香,切以香高持久为好,冲泡以后,色绿汤清、香气清幽、滋味香爽。

2、绿茶的制作:绿茶的制作一般是采摘鲜嫩的芽叶,通过蒸气加湿或锅抄等干热工序,使鲜叶中的蛋白酶得以破坏,制止茶多酚的氧化变红以保证绿茶清汤、茶叶绿的品质特征,根据沙青和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进一步分为炒青、蒸青、晒青、烘青四类,炒青如“西湖龙井”。

3、绿茶的外形分类:大体为条形、圆形、扁形、卷曲形、尖形、片形、花朵形、蝌蚪形、细碎形。

二、“西湖龙井”产于杭州,向以“色绿香郁”味纯形美、四色著称,其茶外形扁平挺直、光滑匀齐、形似莲心、雀舌色泽浅绿油润,龙井的品质按采摘鲜叶的嫩度和时间来划分的,例如:全部采摘嫩芽炒制而成的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茶道杂文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道杂文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