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望罗浮》《处士卢岵山居》的阅读答案
《望罗浮》《处士卢岵山居》的阅读答案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望罗浮
翁方纲
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注]①钓矶:钓鱼1台。②罗浮山有大小峰峦四百多座。这里用“四百”,是称峰峰有飞泉。③半面:山的西面。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被称作是描写瀑布的“神来之笔”,请就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答案:诗句从远望的角度写罗浮山飞瀑,“四百层”“三千丈”,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飞泉之多、之高;“翠飞”则是用比喻形容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写出了瀑布的色彩之美。两句绘形绘色,多角度表现了罗浮瀑布的美丽与壮观。
两首对比
(1)两首诗都写到了“泉”,请结合诗句,简析两诗“泉”的.不同特点。(5分)
(2)两首诗的结尾都写到景物,试分析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6分)
阅读答案:
(1)温诗中的“泉”,流得湍急,水质清澈。翁诗中,“四百”写出罗浮山有峰峦四百余座,峰峰有泉水的跌落,体现泉水多的特点;“三千丈”“翠”写出飞泉位置之高,瀑布倾泻,如翠玉飞溅,可见瀑布色彩的美。
(2)温诗的尾联,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得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突出了处士卢岵生活环境的古朴幽静和人品的孤高。翁诗的尾联,用设问句,写到罗浮山的西半面被夕阳映照,罗浮山如同一幅画卷被涂抹上一层金色斜晖,更加壮丽非凡。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罗浮山景观的赞美,以及不能把观赏这幅天然图画的奥妙向人表述、共享的遗憾之情。
第2篇:《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
处士卢岵(hù)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注释】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卢岵是人名,山居是山上居住地方.①主人家:指处士卢岵的家。
②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茎白花,籽实有棱角,供食用。
【赏析】
《处士卢岵山居》是唐代诗人温庭筠(yún)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处士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致。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仰慕之情。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在西溪边向打柴的人问路,认识了远山上的卢岵主人之家。
一、二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静。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非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这首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我们似乎看到了诗人风尘仆仆,兴致勃勃来到西溪,在和樵客一问一答,急切寻找隐士卢岵的居处。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古树苍老的根盘连于石上,急流的泉水清澈露出了溪底的黄沙。三、四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致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增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前面的群峰随着雨雾变得迷蒙昏暗,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向云雾之中。五、六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对应的。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古树”、“急泉”、“千峰”、“暗雨”、“小径”等意象,描写了卢岵山居的景色。近看古木参天,岩石嶙峋,急湍甚箭,白沙历历;远眺千峰林立,云暗雨密,小径蜿蜒,斜入云烟。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两联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要奔“主人家”,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鸟亦倦飞而知还,诗人却还未寻到卢岵的居处,颇有疲倦欲返的无奈、焦虑,处士居处可望而不可即啊!这两联也不单单是暗示了诗人寻找的踪迹,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一种追求的境界。众山寻他千百度,苦苦求索而不得,焦虑万分,为的是反衬结尾蓦然回首,发现满眼都是明艳的荞麦花,表达了一种开悟的心理经验,这种精神历程有颇为广泛的意义。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日落天晚山鸟各自飞散,满山开遍荞麦的白花。
七、八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傲高洁,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拜访的季节——春天。
如果从单纯的写景角度讲,诗人如果一味写幽静则意境容易晦暗、阴冷,所以,结句“满山荞麦花”,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了几分明媚。古人也惯用“以景结情”的方法来收尾,但本诗结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诗人为拜见处士而苦苦寻了一天,结果连处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按理说应当心情沮丧,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然而诗人却没有沮丧,心情反而若满山荞麦花似的一片明朗,象征悟到人生真谛后,心地明朗,若荞麦花一般生机勃勃。
这样的精神历程颇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九死不悔的苦苦寻找,诗人就不会有“满山荞麦花”的当下顿悟。诗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处士是同时完成的,在坚持要认识山居处士的迷失中,历经种种周折,承受种种磨练之后,豁然开悟,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升华。隐士就是隐士,若经常接接手机,见见访客,甚至在电视上露露真容,那还是隐士吗?何况,人生也无所谓扫兴不扫兴,只要随遇而安,到处都有好景色,到处都有好心情;在寻找处士的过程中,诗人发现了内心,也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傲高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1 请赏析颔联与颈联在写景上的差异。(3分)解析
●颔联写一路所见,是近景。意境高古、清幽(或 “幽雅”);
颈联写入望的远景。景象阔大、幽渺(幽深”)。
要点:①近远景之别,②意境(效果)之别。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 参考: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 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 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 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采用 A远景近景结合,B动态静态结合的手法写景(1分,答出AB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表达了作者对
A卢岵古朴生活(1分)和
B高洁人品(1分)的C景慕之情(1分)。
参考:“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第3篇:《处士卢岵山居》鉴赏
《处士卢岵山居》鉴赏
题卢处士山居/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作品鉴赏】
这首诗未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
第4篇:处士卢岵山居古诗阅读答案
处士卢岵山居古诗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处士卢岵山居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
第5篇: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阅读答案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阅读答案
温庭筠的《处士卢岵山居》通过对卢岵处士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处士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景慕之情。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阅读答案一:
(1) 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 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扣住远景、近景,得2分)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分)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扣
第6篇:《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的唐诗鉴赏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的唐诗鉴赏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
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
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
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
满山荞麦花。
温庭筠诗鉴赏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致。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仰慕之情。
一、二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 ,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 。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静。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 、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 这个砍柴者并非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三、四两句写一路所见 ,是近景 。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 、树叶冲走了 ,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