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贺生平介绍
李贺生平介绍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生平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贺生平介绍 篇1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 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
李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他的诗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但由于仕进无路,少年失意,使他生活孤寂,性情冷僻,诗中常带有感伤、消沉的情调。他作诗态度严肃,冥索苦思,命意遣词,都力求深刻、独到。
李贺名言:
1、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
5、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6、雄鸡一声天下白。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8、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9、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10、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11、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12、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
13、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1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6、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17、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18、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9、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生平介绍 篇2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但不久老死。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长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10-12] 。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李商隐作《小传》云:“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年顺宗带病继位(中风),任用王叔文、韦执谊等除弊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结贵族官僚改元永贞,逼顺宗称病退位,新政遂败。次年,顺宗病亡。唐人(刘禹锡、柳宗元等)在诗文中有影射,指称顺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贺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汉唐姬饮酒歌》讽刺。
仕途失意
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十八岁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元和三、四年间(公元808~809年),李贺写《雁门太守行》谒韩愈,又闻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得不愤离试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岁的李贺离京返回昌谷,作《出城》,当年十月间,再次西入长安。经停洛阳,韩愈、皇甫湜到访慰藉落第之人,李贺作《高轩过》答谢。十月十四日,李贺在洛阳仁和里坊的宅院中,与前辈话别,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这一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当年回到昌谷。大约因其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考核后,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为官3年间,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所谓贺诗“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清姚文燮语),大多数作品就产生在这一时期。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离长安时,他的友人无可和尚(青龙寺高僧)也曾写过一首《送李长吉之任东井》的诗,预祝他南游成功,但结果大约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年),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个年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第2篇:李贺详细生平介绍
李贺详细生平介绍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李贺的诗多方面反映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称为“诗鬼”。
生平
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母亲见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代写作的乐府诗,就能与老一辈诗人李益、张籍媲美。《唐摭言》记载:李贺七岁时,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浦湜登门拜访,李贺当即挥笔作《高轩过》诗以答谢。这则传闻,虽与事实有所出入,但符合李贺思想、艺术较早成熟的实际情况。
十八岁那年,满怀着理想与希望,告别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求取功名、期望施展抱负的人生道路。
遭谗落第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李贺至东都洛阳准备参加府试,这年韩愈因出任国子博士,受人毁谤,来洛阳上任,李贺久仰大名,带了自己的诗稿,登门拜访,成功获得韩愈的赏识。皇甫湜也在这一年认识李贺。
这年李贺通过府试,接着要去长安应礼部试。他的应试诗《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记录青年诗人初试锋芒时那种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神情。这组诗既符合试帖诗切题要求,又能将诗人妙趣横生艺术意想和含而不露的讽喻,很有分寸的表现出来。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是使这位刚踏上生活道路、充满幻想的年轻诗人遭受了巨大挫折。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爱赏李贺文才的`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以圣人经典和国家律令为根据,指出“避嫌名”是不合理的,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回击那些毁谤者。
李贺落第归家后,闲居昌谷,终日药石随身,只有巴童能怜爱这个不幸的人,还辛辛苦苦地随从着他。
随后李贺再度到洛阳,想寻求政治出路,《自昌谷到洛后门》一诗表露出他的意向:“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李贺欲求仕进,是要南行投奔节镇,还是入长安“探秦台意”?为此犹豫不定。最后请巫者占卜,决定西去长安。
长安三载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李贺进京求仕。按照唐代制度,仕进除应试一途外,还可以由父荫得官。李贺以“宗孙”、荫子、仪状端正等条件,由宗人荐引,经过考试,在元和四年春天,被任命为奉礼郎,时李贺二十。
奉礼郎是一个从九品上的小京官,属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李贺抱着满腔热忱到长安,而现实生活对他的回报却是无情的,因奉礼郎官职卑微,根本不在皇亲国戚、显贵要人的眼里,所以很少有人与李贺来往,李贺生活在这种世俗的环境中,时时受到拘束和压抑。
在官冷位卑的环境中,李贺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时相往还,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寄托,包括陈商、沈亚之、杨敬之、王参元、权璩、崔植和朝夕相处的密友,沈子明,李贺临死时,把自己诗作全部手稿托付给他,可见他们的友谊深厚。
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彻底打破李贺的幻想和迷梦,使他越来越清醒地注视人生、敏锐的观察社会,挥笔写下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这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
昌谷闲居
元和七年春,李贺送好友沈亚之落第返乡后不久,便抱着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辞去奉礼郎的官职,离开长安,返回家乡昌谷。
李贺这时期的创作,一方面反映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以后的生活乐趣和体验,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忘国事的精神。
南北游历
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为了谋求生计,李贺在昌谷闲居一年后再也不安心蛰居家园、读书作诗,元和八年六月,出发到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
李贺选择潞州是因为他在洛阳、长安时,与韩愈学生张彻结为好友,这年,张彻应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邀召,“初效潞幕”,在郗士美的幕府里担任草拟文书的职务,李贺希望得到张彻的引荐,但最后却未得到重视。
元和十年春,告别张彻,南下探视正在和州任职的十四兄。回北方时,道路受阻,李贺干脆南游吴会,李贺好友如皇甫湜、沈亚之、陈商等都是南方人,且江南风光对生长在北方的李贺颇具诱惑力,使李贺下决心一游江南。李贺先后到过金陵、嘉兴、吴兴、甬东等地,这期间他写了一些追怀前朝往事和记述诗友交会的诗篇。最后回北方受阻缓解,李贺就从江南北归昌谷。
南北游历并不能消除李贺胸中郁结的愁闷,加上体弱多病、经济拮据,返家后不久,终因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于二十七岁时离开人世。死前将诗分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述了李贺姐姐在李贺临终时的见闻: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张读的《宣室志》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传说,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但是,玉溪小传,托之于姐姐之口,张读漫记,托之于梦寐,使传说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反映了家人、亲友以及爱慕李贺的人们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人们对年轻诗人的深切哀悼。
第3篇:李贺生平
李贺生平
李贺生平是怎样的呢?作为唐朝非常著名的诗人李贺在一生中有着怎样的境遇呢?反映李贺怎样的品质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李贺生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其父晋肃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
第4篇:李贺人物生平
李贺人物生平
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人物生平,一起来看一下吧。
宗室王孙
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
第5篇:李贺简介生平
李贺简介生平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
第6篇:李贺简介生平
李贺简介生平(锦集5篇)由网友 “看什么看”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李贺简介生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李贺生平简介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驳斥无耻奥步,鼓励李贺应试。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的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重要的作家。因为政局
第7篇:李贺生平故事
李贺生平故事
对于李贺的诗,我们并不陌生,而他的诗多方面反映中唐时代的社会现实。那么对于李贺的故事,各位小伙伴们知道多少呢?
少年时代
李贺外貌特别,巨鼻,浓眉,身材瘦长,还留着长长的指甲。因体弱多病,不到十八岁,头发就开始发白。
从束发读书以来,阅读了经传史牒、诸子百家、古小说等方面的书籍。对于古诗有特殊的爱好,垂髫之年,就熟读诗经、楚辞、古乐府、汉魏六朝诗歌以及当代许多诗人作品。
李贺经常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骑着一匹瘦马,背个破锦囊,离开家门,四处出游。一路上仔细观察景物,为使之再现于自己诗中而搜索枯肠。一有所得,立即记在纸上,投入破锦囊中。晚上归来,再把白天所记整理成文,投入另一囊。母亲见此状心疼的说:“是儿当要呕出心乃已尔!”
由于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上刻苦学习创作,因此诗名很早就传扬海内。少年时
第8篇:李贺的生平
李贺的生平
导语:李贺的生平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但是在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808~809),韩愈在洛阳,李贺往谒。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