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随想 教师随笔
五天的假期就这样结束了,轻轻的,淡淡的。
来到了学校,发现假期前没开的花已经开了,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煞是惹眼--春真的来了。假期前挺冷的天,已被二十几度的高温天代替;爱美的同学也彻底丢弃了冬装,身着了各色各样的衣服,整个校园也眨眼间就美了起来--春真的来了。
第一天上课,感觉怪怪的,主要是嗓子又不争气了。今天下午上了两节课,每节课都带了水杯,每个班空还吃了金嗓子,结果我这嗓子始终也没有“金”起来。
嘉祥开完会,去济宁检查了嗓子,医生也没有什么办法,说不能多说话。干我们这行,少说话?我只有以苦笑应对。来时医生开了些药,现在药也吃完了,但没有什么效果,也许和心情有关吧。
和自己已经说好了,今天晚自习不再说一句话了,可想到已经做好了安排,再改变总有点不大好,于是又按原计划进行了。不知同学们是否感觉得到,我是硬撑下来的,这样做也算给自己给同学们一个交待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迁怒,不贰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确实有些难。在生活中努力践行吧。
人不能没有梦,不能没有希望,可过高的期望换回的往往是过大的失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做个痴妄的终结者,才能看到现实的美好。
放学了,先写到这儿吧。
我又有了一个计划,等学校的花开得正盛时,我一定再用镜头把这春的美好记录下来。(梁山现代高中张继全)
张继全
第2篇:游华清池随想 教师随笔
湖北麻城市特殊教育学校陶建军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宫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百度一下华清池,上述内容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也许这些自然是吸引着如织游人的重要资本。我倒以为,吸引人似乎不只是华清池飞扬斗拱、极尽豪奢的宫殿,也不是滋润水滑、终年温暖的汤池。千百年更吸引人的,恐怕是李隆基和杨玉环那冠绝千古、同时又让人争议千古的爱情故事。
有一首《贺新郎过华清池》是这样写的--
千载风尘月,望骊山,依稀还是,旧时宫阙。寂寞芙蓉汤水冷,空对榴花如雪。数不尽,匆匆过客。当日风流今安在?只咸阳青冢长凄绝。向渭水,诉呜咽。开元盛世如鸿掠。想当年,玉环新嫁,两情何热?孰料马嵬坡前事,落得愁肠千结。忍看着,香销玉灭。废政贪欢臣子乱,问玄宗,究属谁人错?嗟往事,寸肠裂。
这首词对骊山苍凉的景色表现出无限的哀叹--只咸阳青冢长凄绝。向渭水,诉呜咽。开元盛世如鸿掠。一座青冢令人哀伤,一条渭水,为之呜咽,这种历史的伤痛,是让人撕心裂肺的。谁之错?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他所爱的人,杨玉环?还是那些被玄宗错爱的臣子?历史自有评说。翻开历史,唐明皇,在位前期较清明有为,使唐朝文化、经济到达了鼎盛局面。后期则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过着奢淫腐化的生活,错用奸相,朝野怨声载道,导致“安史之乱”让李隆基的命运拐了一个弯,也让大唐帝国由极盛迅速转向衰败的一个人就是杨玉环。面对着这段令无数人沉痛的历史,对杨玉环的红颜祸水,似乎成了人们的共识。
对待历史,人们总是充满着理性的,也是功利的思考,对待杨玉环,对待李隆基都是这样,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扪心自问,我们不为他们的爱情所感动吗。
没有谁像李隆基一样,为了享受爱情,甚至不惜牺牲一切,时间、金钱、地位、都可以抛弃,要知道李隆基可是贵为天子的一世枭雄呀。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隆基对爱情的追求,包括以后当他不得不赐死杨玉环以后,郁悒而卒,那是发自内心的心灵的追念。这些同今天我们的充满铜锈,日益功利化的爱情相比较起来,这种纯情之情,恐怕让我们无数人都会感到汗颜。
看看唐玄宗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大”皇帝的“小”爱情。--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贵为天子的李隆基,希望那个美丽的小姑娘,“嫁取个,有情郎”是小姑年的内心的渴望,也是他本人渴望自由婚姻。渴望幸福爱情的生活的表露。
所以我们得佩服这位身在庙堂,爱情观却能返璞归真的大唐明皇吧!
陶建军
第3篇:《一堂生死课》随想 教师随笔
无聊的酷暑,随手拿起床头的意林,漫无心绪的翻着,一篇题为《一堂生死课》的文章赫然入目。或许是老师的职业敏感,使我对这篇文章充满了兴趣。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原来是黑龙江沙兰镇女教师沙宪晶的故事:在洪水来临的时候,这位年轻的老师用自己的爱心、镇定和睿智挽救了她和四年级一班所有孩子的生命。而这所小学洪灾现场,救援人员发现了105名孩子的遗体。这位女教师的行动令社会动容,令人仰止。我在感动之余,更多的则是感慨。
我相信,在这场洪水中,有更多的老师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生命。但是,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他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临危不惧的气魄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那是在校园暴力频发的一段时日,每个人见了面都会小心翼翼地问一声:“到底怎么了?”可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不需要答案的问
第4篇:秋色随想随笔
秋色随想随笔
这是入冬的紧要关头。
看着这火红的世界,清澈的天空,还有那染黄了的树叶。天,一次一次地降下霜儿,树下堆满了已干枯的叶子,云朵更少地在天空上飘游,仿佛雪花将跌落在这火红的世界,倒置时空。
去年的今日我还在为谁满城奔走地去买一支画笔吧,而今日我却无那闲暇时光,再者我已寻不得那人,而那笔,也终是未能买到。同样萧瑟的秋,同样萧索冷清的街道,同样冻红的双手,同样悲伤的心情。我的人生将要迎来第一个特别的冬天,在这落落的满街秋色里。
秋天似一场离别,道路两旁随风飘扬的叶子,什么时候会完全落下呢?树不会想知道,叶子也不能知道。风在满城金黄中逃窜着,带走了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给花花草草通风报信,警告着这欲将寒冷的天气将要把他们撕碎。
我们都是这叶子啊,最终与树离别并被喧嚣的风儿卷落至天涯海角。但我们无法在泥
第5篇:随想杂文随笔
汉译名著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克力同》三合一的译文不错,就是每章前的提要和章后的译后记看得有些烦,到后两篇的时候我干脆就跳过了。
我不喜欢看解析类的文章,除非解析的对象是我很熟悉的作品。我总觉得,在对一部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解之前看别人的解析会对作品的理解趋于雷同。因为这就让别人的解释先入为主了,如果后来不再多读精读原著,那这解释怕就会永远成为自己对此书的“理解”了。而且,别人的解释也不尽然正确。比如《游叙弗伦》的提要和译后记中说苏格拉底从头至尾都渴望从游叙弗伦身上得到关于虔敬的真理。虽然我的认知也不见得正确,但我还是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到最后其实是在嘲弄游叙弗伦的,尽管他一直称赞游是聪明的。苏格拉底讽刺游的含糊不清又自相矛盾的解说就像自己的手工艺人祖先,靠复杂的手艺造成错觉。
不过
第6篇:随想杂文随笔
随想杂文随笔
汉译名著的《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和《克力同》三合一的译文不错,就是每章前的提要和章后的译后记看得有些烦,到后两篇的时候我干脆就跳过了。
我不喜欢看解析类的文章,除非解析的对象是我很熟悉的作品。我总觉得,在对一部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解之前看别人的.解析会对作品的理解趋于雷同。因为这就让别人的解释先入为主了,如果后来不再多读精读原著,那这解释怕就会永远成为自己对此书的“理解”了。而且,别人的解释也不尽然正确。比如《游叙弗伦》的提要和译后记中说苏格拉底从头至尾都渴望从游叙弗伦身上得到关于虔敬的真理。虽然我的认知也不见得正确,但我还是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到最后其实是在嘲弄游叙弗伦的,尽管他一直称赞游是聪明的。苏格拉底讽刺游的含糊不清又自相矛盾的解说就像自己的手工艺人祖先,靠复杂的手艺
第7篇:春天随想随笔
春天随想随笔
一夜的大风把前几日的暖意似乎驱赶得无踪无影,气温比起昨日下降了十几度,正是春暖乍寒的时候。
清晨,天还是阴得厉害,我穿上厚一点的衣物缩着脖子出了家门。街道被风吹得一干二净,呼呼的东北风还在肆虐地乱刮,似乎耍起了冬日中的威风,我不禁拉紧了衣服拉链,连步子也慢了下来。走到啤酒厂宿舍区的门口,看到一位高中女学生正拿着一本十六开本的学习资料在门角避风处仔细地看着,非常地投入,正在利用等班车的空隙争分夺秒地学习。我轻轻地绕过去,生怕惊扰了她,我真是佩服她那种学习的态度。青春时光就要努力,就要奋斗,就需要全力以赴,就犹如在春天里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在春光里尽情地展现自己的芬芳和绿意一样。
路旁的冬青已经蒙上了一层新绿,那伸展的嫩芽在风中依旧鲜嫩蓬勃,刚吐的芽胞儿努力地迎着风,一副很坚强的样子。地头的
第8篇:寒假随想-寒假随笔
寒假随想-寒假随笔
春节过后返校,一直忙于小说的写作,对于假期里泛起的圈圈思绪却始终没有来得及拾掇,犹如坐视一段光阴的黯然消逝,徒令人心伤!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莫过于在合适的时机里不懂珍惜把握,待时过境迁后幡然醒悟乃至奋起直追,当初的心灵悸动还在,却再也无法找回那丝怒放的感动;然为了实现对心儿许下的诺言,减轻对自己良心的亏欠感,特意在今晚,颤抖地拿起这支拙笔,一点一滴表明自己的心迹,还原当时明月!
关于父母生日
自从几年前将父母的生日记入笔记本后,我放心了,不再害怕自己不知道双亲的生日而遭人耻笑。然而,似乎太过放心,我总无法在这两个重要的日子里有所作为,有时哪怕是轻轻一声生日祝福。母亲的生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临近除夕的日子,总会因杂事太多而遗忘;母亲生日那一天,姐姐问我送什么礼物给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