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教学难点 :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1.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举成功,一旦失败怎么办?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不能达不到目的就灰心丧气,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长的,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用响亮的声调和喜悦的心情读最后几句,是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当愿望实现了,就高兴万分,你有成功的经历吗?
齐读并试背有哲理的语句。
五.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第2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
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
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友谊是 , ;友谊是 , ;
第3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抓住探究的关键,理解诗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的重难点在于“山”与“海”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2.诗是用来朗读的,教师应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4.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有一个山区的孩子,童年时他幻想自己会见到大海,长大以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那他的幻想实现了吗?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今天就让我们《在山的那边》去追寻答案吧!
说明:教师通过生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
第4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的教案设计
一. 教学目标 :
1.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三. 教学难点 :
对山与海的理解
四. 教学过程 :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板书课题:在山的那边)
1. 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 抽同学朗读课文。
1. 教师朗读课文(同学们一定比我读得好)
2. 配上音乐有感情的齐读。
3. 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1. 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自读课文)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1) 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2
第5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
第6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精选16篇)由网友 “一包方方面” 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篇1: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 1.了解朗读诗歌的根本要求,做到读音精确,停顿适当,能初步读出语调与情绪。
•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 3、理解重点难点的诗句
• 4、建立理想与信念,培育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勇于面对困难,并培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力。
教学重点:
• 1、有情绪地朗诵课文
• 2、理解重点难解的句子
• 3、体会作家抒发的思想情绪,懂得全诗所论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
一.课前筹备
•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先理解作者的写这首诗的思想情绪。然后划出不懂的重点难句,等到课堂上的时候可以问
第7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1.在山的那边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山的那边》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山的那边》通过写作者“童年”时渴望爬过高山,见到“大海”,并一直为之努力,最终见到心目中的“大海”,从中记述了一个真理:
只要坚持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梦想一定会实现。这对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为人生的态度以及为理想坚持奋斗的目标,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教育性。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2.学习目标和要求 ⑴知识与能力
识记诗中的生僻字、词,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文大意,增强诗歌朗读能力,做到抑扬顿挫、停顿恰当。
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晰文中几个象征事物“山”、“海”的 真正含义。⑵过程与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
第8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1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在于语言积累。这篇课文有许多美词、美句,这些语言材料必须读背识记,将是学生以后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
教学步骤:
一、理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步骤。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读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积累
1.积累叠词
静静 轻轻 潺潺 沉沉 阵阵 幽幽 缓缓 常常 久久 渐渐(等)
2.积累雅词
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