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的论文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的论文
【摘要】本文对孙朝奋博士于1996年出版的《汉语发展史上的词序变化及其语法化》一书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说明,也论述了它对语法化研究所做出的新贡献以及有待进一步改善之处。
【关键词】语法化;重新分析;类推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parametersetting)。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do与io”,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neutralization),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agentmarker)。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pivot),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semanticsimilarity)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reanalysis)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的,所以整体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前移了,这是现代汉语影响全局的语法规律之一。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导致了s+pp+vp范式的出现,该范式的类推作用使得联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倾向于语法化。(石毓智,《现代汉语变化的动因和机制》2001)
第三章主要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结构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问题。首先,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作者认同hopper&thompson的观点,“把”是一个高度及物性的标志。现代把字结构中,宾语np必须特指,而且谓语动词因体标记“了”的存在而有界化,这些都决定了“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标记。
因为“把”字代替了上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其用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现代汉语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不大,可视为同形异义现象。但在近代汉语中,它可作为实义动词,可用于连动式和目的结构中,甚至作为高度及物性的标志,语义范畴日益抽象,构成一词多义关系。同理类推,作者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一个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了语言的本质问题。作者从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临摹现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质,这就有力的挑战了索绪尔一派的语言任意观,也是对普遍语言学作出的贡献。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把字句的产生仅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结构,并没有新的语序产生,况且这种句法宾语前置的比例还不到1/10,可以这样说,200多年来,汉语的语序一直相当稳定。
三、语法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字“了”的演变历程及其理论意义。现代汉语中,“了”主要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中:作为句子附着成分(sententialclitic)表示完成体意义和作为后缀体标记(suffixalaspectmarker)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两种用法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应属于同形异义,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渊源不同。
词缀“了”源于上古动词“liao”,意为“完成”。“了”同“却”都可以用于“v+o+完成动词”格式中,这两个成分句法和语义上的象似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重新分析,最终出现了“v+o+了”的'格式,同时联动结构的出现使得“了”前倾化,而“s+pp+vp”范式的影响又促使了连动式中第二个动词的语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与动词的词汇边界凝结成一个整体,动词和“了”相应的由句法关系变成了形态关系。但作为动词和作为词尾都体现了一种状态的改变,因此,这种语法化过程可以称为隐喻延伸或者类推,即从动词意义中延伸出来的新意义。完成体标记“了”,是一组表示完成体意义的句尾成分如“也,矣,来,了”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五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得”的语法化以及有关的理论影响。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为实义动词,还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态助动词;晚期,在连动式的类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组心理动词之后,其语义不断抽象化,直到扩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v-得”格式与“得-v”格式中,“得”字语音语义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们之间的重新分析,再加上连动式的类推就产生了“v-de-v”格式,继而便是“v-des”结构,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其中,当它表达潜在意义时,“得”是一个中缀;用来描写时,“得”附着于第一动词成为其后缀,这也是类推扩展的结果,源于第二个动词由非状态动词扩展出状态动词,也体现了象似性。由此可见,“得”从古到今的变化反映了由实义动词向词缀的变化,即由自由词素向粘附词素的变化,证明了“得”字的发展正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bybee&pliaca从历史记录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词素倾向于由词根语气发展为认知语气。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有一种语法化的趋势;“得”由词根情态词发展为认知情态词的过程说明其发展史是一部语法化的历史。同时,情态动词的词根语气和情态语气经常会发生语气含混现象,正是它带来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动词之前移到了动词之后,逐步语法化。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这几个汉字的发展历程,在描写的基础上引进了理论思考,把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特别指出了一个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具有各种各样的外部特征,如整体性(integrity)、聚合关系变异性(paradigmaticvariability)、依附性(bondedness)、辖域(scope)。
四、结语
该书运用系统的观点既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几个语言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用法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机制提供了另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框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突破了传统的以描写为主的语法化研究,引进了理论思考和解释。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从语法形式的内部寻找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忽视了语篇策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认知和话语的语用因素,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王葆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尝试,外国语,2003)。因此,不但要从历时角度探讨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还应该揭示历史演变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从社会学和功能观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石毓智.现代汉语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葆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尝试.外国语,2003.
[3]孙朝奋.汉语发展史上的词序变化及其语法化.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
第2篇:《发展汉语》语法点
第一课入乡随俗 1.单句和复句 2.因果复句: eg因为这本书我看过两遍了,所以不想再看了。3.V+着„„(呢)
(1)表示状态的持续;eg电视开着,可是屋里没人。
(2)表示动作的持续(包括否定式、疑问式);eg她正在看着一本词典。
第二课张良捡鞋的故事 1.简单趋向补语(1):来/去eg马克从楼上下来了。/他明天回韩国去。2.简单趋向补语(2):上/下Eg他很快地爬上了树。
第三课儿子要回家 1.不A不B(1)”A、B”代表一对意义相对/相关的形容词时,“不A不B”表示程度在两者之间,适中的;eg不大不小/不远不近(2)“A、B”代表一对意义相关的动作时,“不A不B”表示两者都不做;eg不吃不喝/不言不语 2.存现句
(1)表示存在;eg屋子里放着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许多书。(2)表示出现;eg前边来了一位老人。(3)表示消失;留学生楼搬走了两个学生。
第四课我的三个孩子
1.“一直”和“从来”辨析 2.V1+着+(宾语)+V2(1)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eg小王听着音乐开车。
(2)表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eg我们开着车去农村看看。
第五课我要去埃及 1.复合趋向补语
(1)处所——“来/去”之前;eg她走进公园去了。
(2)物/人——既可以放在“来/去”前,也可以放在“来/去”后;eg她带回来一本书。
2.用“什么”强调否定;eg-A:这本书真好!-B:好什么!没意思!
第六课北京的胡同
1.假设复句(如果„„,(那么)就„„/要是„„(的话),就„„)eg如果家庭不和,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影响。2.程度补语(2)
(1)形容词/心理动词+极了/死了;eg今天冷极了。
(2)形容词/心理动词+得+表示程度的补语(很、不得了、动词短语„);eg今天大家高兴得很。
3.程度补语(3):V+得+复合程度补语(形容词+程度补语);eg她唱得好听极了。4.越来越+形容词/动词;eg她越来越漂亮。
第七课是枕头不是针头 1.可能补语(1)
(1)V+得/不+V/形容词;eg字太多,他写不完。
(2)疑问句的两种形式eg作业今天写得完吗?/你听得懂听不懂? 2.趋向补语的引申义(1):
(1)起来(1)eg他把桌子上的书本收起来了。(2)出来;eg我听出来了,你这是说我呢。
(3)过来:eg他睡了三天三夜,现在终于醒过来了。
第八课书本里的蚂蚁 1.可能补语(2):V/adj+得/不+了
(1)用在动词后,表示能不能全部做完;eg太多了,我吃不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能不能实现;eg他病了,今天来不了。
(3)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能否变成形容词所表示的那样;eg他的病不重,好得了,放心吧。
2.趋向补语的引申义(2)
(1)起来(2):V/adj+起来;eg听了我的话,她笑起来了。(2)下去:V/adj+下去;eg老师让我说下去。
第九课比以前自信了 1.可能补语(3):V+得/不+趋向补语;eg我没有票,进不去。2.比较句(1)
(1)肯定式;eg我的相机跟你的一样。(2)否定式;eg弟弟跟我不一样高(3)疑问式:eg你弟弟跟你一样高吗? 3.比较句(2)
(1)肯定式:A比B+Adj/V;eg今天比昨天冷。
(2)否定式:A没有B+Adj/V:eg弟弟没有我高;A不比B+Adj/V:今天不比昨天冷,温度差不多。
(3)疑问句:A比B+Adj/V+吗;eg今天比昨天冷吗?
第十课旧梦 1.比较句(3):A比B+还/更+Adj/动补;eg这本小说比那本小说还/更有意思。2.比较句(4):A比B+Adj +一点儿/得多/多了;eg他比我大一点儿。3.比较句(5):A比B+Adj+数量词;eg姐姐比我大三岁。
第十一课爱的教育
1.“特别”和“特殊”辨析
2.兼语句(1)N1+叫/让„„+N2+V;eg我叫女儿做菜。3.比较句(6)A不如B+Adj;eg我不如他努力。
第十二课快乐的理由 1.兼语句(2):N1+使/让/叫+N2+Adj/V;eg这首歌使/让/叫我想家。2.一+量词+一+量词+(地)+V/Adj;eg老太太一级一级地往上爬。
第十三课不会笑了 1.分数与倍数的表达
(1)分数;
(2)倍数;eg6是3的2倍;6比3大1倍;
2.递进复句:不但„„而且„„;eg她不但不胖,而且有点儿瘦; 3.越A越B(1)越+A(V)+越+B(Adj/V);eg他的汉语越说越好。(2)越+A(Adj)+越+B(Adj/V);eg我觉得经验越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4.“会”与“能”的辨析
第十四课第一人格 1.“把”字句
(1)把+N1+V+在/到+N2(场所):我把邮票贴在信封上;(2)否定式:他没把衣服挂在衣柜里。2.“把”字句(2):把+N1+V+给+N2(对象);eg请把杂志递给我。3.反问句
(1)用“是/不是„„吗”表示反问;eg你不是做得很好吗?
(2)用普通疑问形式表示反问,语气比普通疑问句重;eg这和我有关系吗?(3)用疑问词;eg谁喜欢说谎的人?
第十五课可能发生的故事 1.“把”字句(3):把+N+V+补语(结果补语/其他);eg我把照相机修好了。2.连„„都/也„„
(1)强调主语;eg连七八岁的孩子也来帮助我们。(2)强调宾语;eg早上我连饭也没吃就来上课了。(3)强调谓语;eg那个电影我连看也不想看。
第十六课几件小事 1.“把”字句(4):把+N+VV(V一V/V了V/V一下„„);eg请把黑板擦一擦。2.“把”字句(5):把+N+V+趋向补语;eg老师把书从包里拿出来。3.“把”字句小结
(1)动词不能孤立:eg她把作文写完了
(2)动词必须对名词有处置功能:eg我把那首歌学会了。4.怎么V1也V1不+补语;eg我怎么干也干不好。
第十七课约会
1.是„„的(1)
(1)是+状语(时间/地点/方式/对象„„)+V+的;(2)否定形式:不是„„的;(3)疑问四种:是„„的+吗?是不是„„的?是„„的,还是„„的?是+疑问词 +的?(4)宾语的位置;eg他是去年上大学的。2.结构助词小结
(1)结构助词“的”;(2)“地”;(3)“得”;
第十八课卡的时代 1.条件复句(1):只要„„就/都„„;eg只要有时间,我就给朋友发Email; 2.被动句(1)
(1)受事主语+被(叫/让)+施事+补语/其他成分;eg他叫老师批评了。(2)否定句:主语+没(有)/不/别+被(让/叫)+施事+V+补语/其他成分 3.比较句(7):N1+有/没有+N2+(这么/那么)+Adj+其他成分;eg我没有玛丽那么了解中国。
第十九课一次打的的经历 1.被动句(2):受事主语+被+V+补语/其他成分;eg那本书被借走了。2.被动句(3):受事主语+V+补语/其他成分;eg车票买到了。3.被动句小结
(1)三种结构;
(2)被动句的动词不能单用,必须有后续成分;eg书没被小王借走。(3)否定式:一般用“没(有)”。
第二十课中国来信改变了我的生活 1.疑问代词的引申用法
(1)疑问词表示任指,没有例外;eg谁也/都不行。(2)特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同一个疑问词。(3)表示不定指;
2.每当„„时/的时候:每当+V+时/的时候,主语+都/肯定+谓语 3.动作行为先后顺序的表达
第二十一课愚公移山
1.条件复句(2)——无条件句:无论/不管„„都/也„„ 2.“动、住、走”做结果补语;
第二十二课生活节奏 1.除了„„(以外),都„„:表排除,表添加 2.对„„来说;
3.V+起来+(Adv.)+Adj;eg这件衣服看起来很漂亮。4.A好像B(一样);eg他们俩好像亲兄弟一样。5.条件复句(4):只有„„才„„
第二十五课写信
1.“盼望”和“希望”辨析; 2.“一齐”和“一齐”辨析; 3.既„„又„„;eg这个菜既好吃,又便宜。4.量词重叠;eg他们个个都是好孩子。5.让步复句:即使„„也„„
(1)未然条件:即使明天下大雪,我们也要去长城;
(2)已然条件:他总是那么热情,即使心情不好也对人和和气。
第二十六课筷子
1.双重否定句表示强调:不„„不„„;没有„„不„„;不„„没有„„;没有不„„; 2.“是„„的”(2)eg这件事应该重视。
第二十七课思乡
1.“多么”用法小结
(1)用在感叹句中,表程度很高。Eg这座山多么高啊!
(2)也用于一般的陈述句;eg不管外面多么冷,他都去跑步。2.好几/多+量词;
3.一+量词+又+一+量词;
4.无关联复句;eg下雨不去,不下雨去。
第二十三课地球的主人 1. 来不及
2. 条件复句(3):既然„„就„„; 3. 不是„„二是„„
第二十四课妈妈的面条
1.形容词重叠小结:加强描写性:长长的面条很好吃;表程度:他的房间干干净净的。
第3篇: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论文
少数民族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论文
一、字本位理论中的语法观
1. 汉语真正的本位是字,字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单位。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中的“word”。汉语的“字”具有表义性突出的特点,是汉语各个层面( 语义、语音、语汇、语法) 的交汇点,也就是说“字”在汉语中起着枢纽的作用,一发而全动。而印欧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突出特点是它具有语法性,受一致关系及与此相关联的结构规则的支配,能够进行词类划分。与印欧语相比,汉语中的词是由字组成的,是以语义为基础的,其成分性是无定的,难以进行词类划分。
2. 字不同于语素。《现代汉语》依据西方语言学的套路,认为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认为“字”是汉语的语素。而字本位理论认为“语素”是由英语 morpheme 翻译而来的,把它译成“形
第4篇:专业汉语语法研究论文(案例17篇)
总结是一种有益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合理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复杂的信息简洁地呈现出来。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和写作方式,是提升总结能力的好帮手。
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篇一
众所周知,语法特点是语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语法学的研究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那么,汉语语法到底有哪些特点?语法学家们经过苦苦探索,提出过很多种见解,但始终不是很全面。下面。笔者就在以往对汉语语法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进行一下分析与概括。
二、过往对汉语语法特点的分析
在对汉语语法特点进行探讨时,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也就是汉语语法特点的层次问题,这是一个主要特点,不能将其与其它派生出来的比较次要的特点并列。
另一个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由这个主要特点能否推理出一些其它方面的次要特点
第5篇: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摘 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
(一)实词虚化的过程;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
(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 汉语 研究历程
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