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介绍传统节日作文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传统节日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吗?这得从端午节的来历说起。
说起这来历,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呢!屈原原是楚国的大夫,因为楚怀王被其它国家的国王骗去害死了。楚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继承了王位,屈原一心想替楚怀王报仇。但是,大臣们总是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使楚王疏远了屈原,于是屈原被赶出了楚国。屈原流浪到了一个小村庄里,村子里的人们都很同情屈原,但是有一天,屈原觉得愿望难以实现,自己不被新的楚王理解,于是就跳江死了,村子里的人听说了,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大伙捞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捞上来。于是,他们就往竹筒里灌满大米扔到江里面,以免鱼儿吃掉屈原。
后来人们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往竹筒里灌米改成包粽子,人们还把屈原投江那天立为端午节,用以纪念屈原,端午节就这样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了。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2
在上次的表演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倪宇杉小组,他们组第一讲的是起义兵,第二他们讲了赏月、吃月饼、祭月这些习俗,第三他们讲了日本人过中秋吃团子,第四到猜诗词,猜诗词的时候倪宇说着一首一首的古诗,我认真的听着每一首,认真的猜着,最后他们给每个人发了一块月饼,我闻了下,我一下子感觉到香味渗到了骨头里了。
我们组讲的是元宵节,元宵节在古代的时候叫元夜,我们讲了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有闹元宵、放花灯、走百病、踩高跷、舞狮子、猜灯谜、放烟花。最后猜灯谜的时候,我、林炫涛、王伽玮,我们仨抢着给猜对的同学发礼品,我们表演完了。我和林炫涛又给我们组每人发了一个礼品,这次表演我感觉又激动又好玩。
大家表演的太好了,太欢快了,结束得太晚了,等我跑到操场,足球课都快上完了。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3
前几天,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中国传统节日表演。
一下课,我立马冲了出去,一下子就组好队了,刚组好,我们就选好了节目。
第二天下午我们开始排练……“终于好了!”我赶紧回了家。
表演那天,班上热热闹闹的。表演开始了!我非常紧张,心里快速地跳。没过多久就到我们了,我拿起一小袋礼物慢慢地上了讲台,到了猜谜语环节,题一说出口,40多只手迅速地举了起来,一下子9道题就答完了。
当然,我觉得我们组不是最好的,张清清组表演的就很好,一、他们的服装好。二: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表演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就是最后的环节非常好,他把剩下的糖果往天上用力一扔,十多个糖果从天而降,就像下起了糖果雨,教室里乱成一锅粥,不一伙儿就被老师喊停了。虽然停了,但我也抢到不少糖果。
今天真是最难忘的一天,我以后还想再举办一次。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4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去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再吃屈原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纷纷防效。有的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屈原大夫。后来饭团怕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后发展成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粽子,粽子的主要成分是棕叶和糯米。我也会包粽子。现将两片粽子卷成锥型,然后放入米和馅用筷子插几下就可以包的更结实。再封口,最后用绳子捆紧。一只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
端午节不仅历史悠久,就连粽子也很好吃,我爱端午。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5
今天,我们有一场好玩的节日演出。我好期待、好兴奋啊!
我们穿了各种各样的漂亮衣服。咦?开始演出了。呀!第一小组的演出可真有趣!可是他们介绍的也是元宵节,我开始有一点担心,他们的PPT和我们的很像,像是一样的呢!那我们的会不会不新奇了?这时一颗糖被抛到我的眼前,我的心情马上开心起来,开始看起第二个小组的表演来。
我一直看呀看哎,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哎!什么时候到我们组呀!
呀!终于轮到我们组了,我满怀期待地走上讲台。我讲呀讲呀,终于到了我们最喜欢的'猜迷的时间,赵师语大声说:“好!第一个迷是:太阳爸爸和太阳妈妈……”小朋友们都把手说的高高的,大家一起高声喊:“开心,祝你快快乐乐……”我们出了好多好多的迷语,可他们都没答对,嘻嘻。这时节日演出结束,我意犹未尽地下来了,真是一次好玩的节日演出啊!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6
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那一天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怕屈原的尸体被吃掉,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并把人们常吃的食品扔到水中致祭屈原,渐渐演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食物——粽子。
而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虽然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而且我们所熟悉的习俗也都跟屈原有关。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7
前些天,我们班来了一次传统节日介绍。
我们组有栗辰峻、林泓睿和我,我们介绍元宵节,里面主要进行猜灯迷活动。栗辰峻介绍元宵节,然后我出灯谜,林泓睿发礼物。里面有九个灯谜,他们几乎全答对了。有一题和其他组一样,很多人知道答案,都举手了,所以没意思。我觉得我们可以多介绍一些知识,比如可以介绍孔明灯、吃元宵……总之我觉得我们介绍的不够完美,下次我们会介绍的更完美的。
我最喜欢的就是钟沛彤组介绍的“龙抬头”。因为很多组都是介绍元宵节和中秋节,可是她们组介绍的不一样。她们组的PPT里还有关于“龙抬头”的歌。虽然她们没有灯谜,可还是有一些问答环节的。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让我们站起来,然后洒糖。这太危险了,容易两个人相撞。
我们今天的传统节日介绍真有趣。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8
又是一年端午节,传来阵阵粽子香,端午节是主要祭奠伟大诗人屈原的,伟大诗人屈原投河,人们为了不让鱼和虾践踏他的身躯,于是就赛龙舟;为了不让鱼和虾吃他的身体,于是就向河中头米团子。
今天我就吃了一次肉粽子。今天妈妈神神秘秘地说:“宝贝,妈妈今天给你做一个你还没吃过的粽子——肉粽子。”我欢呼。开始包粽子了,妈妈先把糯米浸泡,然后再把肉馅切好取两张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放入一小碗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馅,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
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cm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
吃着自己的的粽子,觉得比以往的粽子都好吃!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9
上周五,老师开始让我们上台讲早已准备好的中国节日介绍。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就来看看吧。
我们组是第一个讲的,第一次第一个讲,难免有点紧张。我们最后还是心惊肉跳地讲完了。
后来我们又见到了其他的节日介绍,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我们组就是介绍元宵节的)。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节日介绍,其中一个组员让大家站起来,接着把一些糖果扔到了走道里,同学们前一秒还没反应过来,后一秒就冲进了走道。当然,我另有一计。第二波糖也很快“飞”了过来。这会儿教室成了主战场,里面“杀”声不断。有四颗糖,不偏不倚地落到了我的书桌上,被我收了起来。我完全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从天而降的甜蜜。
此次今日介绍让我增长了对节日的认识和倾听的乐趣。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0
今天是一个令人紧张又令人激动的好日子,因为今天我们要表演了。可是,我们组还没怎么排练,这让我的心情有些焦虑。
一大早,妈妈就给我准备好了表演的汉服,还帮我扎了一个应景的发饰,我吃完早餐就匆匆忙忙地上学去了。到了教室,看见同学们都带了各种各样的道具。
下午,表演开始了,我们组是第二个上场,刚上场的时候我紧张得无法言喻,开始表演了。我们表演的是元宵节,张惠芹、徐靖珉两位同学负责主演,吕承桂负责猜谜语环节,我和邓语翾负责互动发小礼品,我们分工合作,完成了表演环节。一下台,我开始观看别人的精彩表演。我最喜欢的是张清清小组的表演,她们有着各种游戏,最后还有一个抛糖果环节,可惜,李老师觉得我们这样很危险,所以我们没法玩,同学们有些遗憾。
这次的表演让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意识,也让我们学会了传统节日的知识,让我回味无穷。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1
上周五下午,李老师让我们表演了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的是张清清小组的表演,因为他们的表演一开始站姿就很好,然后一开头就与众不同。我们的开头就是讲这个节日的习俗,而他们的开头就是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拿到布娃娃的人就可以抽一张灯谜,既可以玩游戏也可以抽灯谜,最后还扔糖果了呢!我可得了好多糖果。
我们小组有三个人,当时上台我们都穿了粉色、红色的小裙子。我们分别讲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传说、春节的习俗、春节的美食和春节的诗歌。当我们讲到春节的美食时,有的人直流口水;有的人直舔嘴巴;还有的人一动也不动的。我们组最后还有两个问题呢!因为我们的奖品是双层棒棒糖,所以没有几个人不举手,我都不知道叫谁了。
我喜欢那天下午的所有节目,但我更喜欢我自己的节目。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2
4月2日下午语文课,我们小组三个人在讲台上讲起了中秋节。
首先,我在电脑上放了一张图片-圆圆的月亮下,有一户人家在吃团圆饭。我让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大家一下子就哄闹、激动起来,无数双手举起来,原本安静的环境,突然被打破了。
邓语翾第一个说:“元宵节!”
“错。”我马上说。全班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紧接着林铉涛说:“七夕节!”
“错。”我又说。大家一阵惊讶,更来劲了,举手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时候,张清清自信地站了起来说:“中秋节!”
“对。”我高兴地说。全班一阵欢呼。
黄誉程说:“请大家朗诵李白的《静夜思》。”
大家一起朗读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们还带大家读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班级响起了琅琅书声。
别的小组表演也很精彩,今天的活动很有趣。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3
周五,是我们准备已久的传统节日介绍的一天。
我一开始以为是个枯燥的介绍环节,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一个狂欢问答环节。我最喜欢的就是张清清组的“撒糖”环节。
转眼间,到了张清清组介绍了,她们介绍的是元宵节。到了问答环节时,我成功的靠答对几道题拿到了几颗糖,我本以为只有这些糖了。可是,突然到了“撒糖”环节,我连续抢到了三颗软糖和一小盒糖。她们组的这种结尾我还挺喜欢。
再看看我们组,我们组介绍的也是元宵节。和其他组不一样,我们组给大家的礼品是积木。我们组,我主要是准备礼品,姜浩宇讲解,郑瀚和吴一凡辅助。对于这次介绍,我对我们组的评价是圆满完成!
周五这次我很开心,特别是“撒糖”的时候,那时候让我感到了“一夜暴富”的感觉。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4
今天我们班开了一个传统节日的表演。
我们组真幸运,第一个表演。因为是第一个,所以班上的所有人全都投来了兴奋的目光。对了,我们组有我、郑瀚、姜浩宇和周亮宇。我们组介绍的是火红的一天——元宵。我们介绍了元宵的来源、经过和现在。我们还问了大家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古代森林(打一字),你能想出是哪一个字吗?答案是:枯字,因为古、木合起来就是枯字了。
我们组不是最好的,还有比我们还要好的。比如张清清小组的龙抬头,他们说了龙抬头的习俗,比如剃龙头,吃饺子……他们还来了一次糖雨,张清清把一大袋糖全撒没了,糖在空中飞舞,香味四散,我们开心极了。可是李老师可不大开心,他说这样太危险。
这次的传统节日表演我很喜欢,因为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让我吃到很多糖。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5
今天,终于到了节日介绍会了,大家讲得五花八门,每个小组都让观众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声音震耳欲聋。而最热闹的就是张清清组。
他们上来时带了数不胜数的零食,里面的零食各种各样,有五彩缤纷的糖果、千姿百态的QQ糖和各种美味的饼干。台下有的人兴高采烈,眉毛笑得像一个弯弯曲曲的月亮;有的人在台下馋得流出口水来,时时刻刻目不转睛地盯着糖果;有的人在座位上蹦蹦跳跳、眉飞色舞。
她们讲得很好,我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给我们发了好多糖果,大家心里都想:这个小组真是很大方!发的糖果是其他小组的三倍。
结尾时,他们把一袋又一袋的糖果向台下抛去,就像天下起来倾盆大雨一样。可惜,因为大家看到糖果时,跑得健步如飞,把教室里搞得乱七八糟,所以老师制止了。
我们小组介绍的是元宵节,我负责介绍元宵节的习俗,梁辰飞负责灯谜问答、林鸿睿负责做PPT和发奖品。我觉得我们的表演也非常好。
第2篇:传统节日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清 明 节
一、清明节的介绍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二、清明节的由来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交配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也有过“三月三”的习俗,“曲水流觞”便是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一种休闲方式,这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都读到过。
至于清明祭祖的风俗,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农历三月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传说是因为春秋时晋文公为了纪念大臣介之推而设。朱旭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后人附会的说法,就像将端午和屈原扯到一块儿那样。寒食节的来历与古代取火困难有关,一旦得到火种便要保存很久,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在屋子里设火塘的风俗。而寒食节便是一年一度“改火”的日子,人们在那几天要替换新的火种,所以只能吃冷食。所以寒食节本身和祭扫并无关系。
三、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食俗。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3、踏青。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4、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有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它们被吹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戴柳。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端 午 节
一、端午节的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2008年被国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浴兰节、龙日、地腊等名称。
二、端午节的由来
伍子胥、纪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和吴月民族图腾祭等等,以上各由来的说法,都有各自的原因。其中纪念屈原之说,是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下面介绍端午节为何用来纪念屈原的故事。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因此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人们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大臣的思想是深刻的。
三、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法定假日,在这天,人们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和经典的习俗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赛龙舟。相信大家都看过划龙舟比赛吧,它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的起源是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直到今天,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从现在的角度看,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了,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2.插菖蒲、艾叶。这个习俗的出现是因为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故相传五月五日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3.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颜色鲜艳,袋囊内的填充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4.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美味可口,很多人都喜欢,现在不管是在端午节那天或者在平时,吃粽子的人都很多。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春 节
一、春节的介绍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那么,春节为何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呢?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二、春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三、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中 秋 节
一、中秋节的介绍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早在唐时就正式成为节日,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祭月、拜月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的记载。魏晋时期,有记载说:“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可见,这时人们已在中秋时节有了一些民俗活动。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二、中秋节的由来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3种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大概要数“嫦娥奔月”了,这个传说可谓妇孺皆知,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说,即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这就是“秋祀”。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颐和园也是清朝慈禧太后率领大臣、宫女祭拜月神的场所。
三、中秋节的习俗
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身在异地的游子们都纷纷回家与家人团圆,共庆中秋佳节。在唐代,中秋节期间主要是赏月、玩月。北宋时期,则以祭拜月亮为主。南宋时期,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后来许多地方又形成烧斗香、树中秋、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之:
重 阳 节
一、重阳节的介绍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此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最早在南北朝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最早在屈原的《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还不是指九九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写下的《九日与钟繇书》有这样的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二、重阳节的由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主流说法。
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载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及祭祀酒业神等。在之后的流传演变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风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三、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这一天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插茱萸和簪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这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人们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除了佩戴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这一风俗始于东汉。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中华传统节日宣传册
二○一二年
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队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
第3篇: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1春节(农历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New Year's Eve 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大年三天,也要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It’s to celebrate the lunar calendar ‘s new year.In the evening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big meal.In many places people like to set off firecrackers.Dumpl
第4篇: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5篇)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介绍传统节日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
4月2日下午语文课,我们小组三个人在讲台上讲起了中秋节。
首先,我在电脑上放了一张图片-圆圆的月亮下,有一户人家在吃团圆饭。我让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大家一下子就哄闹、激动起来,无数双手举起来,原本安静的环境,突然被打破了。
邓语翾第一个说:“元宵节!”
“错。”我马上说。全班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紧接着林铉涛说:“七夕节!”
“错。”我又说。大家一阵惊讶,更来劲了,举手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时候,张清清自信地站了起来说:“中秋节!”
“对。”我高兴地说。全班一阵欢呼。
第5篇:介绍传统节日的作文
介绍传统节日的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传统节日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介绍传统节日的作文1
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那一天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怕屈原的尸体被吃掉,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并把人们常吃的食品扔到水中致祭屈原,渐渐演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食物——粽子。
而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
第6篇: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5篇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介绍传统节日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介绍传统节日作文1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
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去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再吃屈原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纷纷防效。有的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屈原大夫。后来饭团怕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后发展成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粽子,粽子的主要成分是棕叶和糯米。我也会包粽子。现将两片粽子卷成锥型,然后放
第7篇:介绍传统节日英语作文
介绍传统节日英语作文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大家喜欢的'又是哪一个节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介绍传统节日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介绍传统节日英语作文篇1
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 like, such as: 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 The most memorable of many many interesting festivals is the Spring Festival.
Today is the second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 heard the sound of firecrackers early i
第8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我国的传统节日
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是拜月亮、纪念嫦娥、猜灯迷,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
中秋节的这天,月亮也一定是最圆的。还要吃月饼、赏月、吃柚子!我还知道许多关于中秋节的诗呢。如李白写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好多好多,妈妈只简单地告诉我说:因为嫦娥偷吃了仙人的仙药,被仙人关进了广寒宫内,和她一块关进去的,只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与她终生为伴。
我爱中秋节!这就是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和
第9篇: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作文1
说起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已然不再陌生。每逢节日时,家家户户都会挂灯张彩,空气中总会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是,在这11年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当属那一年一度的春节。
每当春节来临,中国人回家的脚步就会变得越来越快,我的心也会变得越来越激动。无论当年的火车票有多稀少,还是挤在火车上有多么不舒服,我们总会在除夕前一天赶回江西的故乡。
除夕的夜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望着夜色弥漫的天空,品尝着丰盛的菜肴,享受着家的温暖,听着远处渐强渐弱的鞭炮声,看着独有新年气息
第10篇:青海传统节日介绍
青海传统节日
土族波波会
时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
地点: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
介绍:“纳顿”是士族人的传统节日。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儿会
时间:农历六月
介绍: 数万名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的“花儿”歌手和观赏的群众汇集到花山唱“花儿”,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活动。还举办民间社火、商品交易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
时间:农历6月15日~28日
地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
介绍:“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那达慕大会
时间:
七、八月间
介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