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肥西县山南学区吕楼小学 陈家法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人教 五年级下学期
3、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语文(人教教育出版社)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内蒙古草原的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祖国土地上的那些优秀的民族和美丽的西部文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三、深读课文,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教学反思:
备课时一个问题难住了我:由于学生对草原的一些情况一点都不熟悉,学习《草原》这课可能不太好理解。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草原之美呢?后来我通过借用互联网搜索网络资源,搜索到很多有关草原风光图片和资料,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形象直观地感受草原风光,体会草原之美。我非常感谢互联网搜索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第2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 勒、 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 勒、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C. 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 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C.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学着用这样的方法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
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 (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
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第3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那么作为老师到底该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具体讲讲草原教学设计,以供参考学习。草原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体会草原的自然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先请同
第4篇:《草原》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
六年级 崔祖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所描绘的情境。
4、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感受民族深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美丽的草原
1、欣赏图片,看到美丽的大草原,你想到的词语有哪些?
2、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的《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
第5篇:《草原》教学设计
17《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渲、勒、骏、鄂、稍、蹈)正确读写“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舞蹈、天涯、好客、蒙古包、勾勒(多音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忽飞忽落、明如玻璃、群马疾驰”等词语。
2、感受美丽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蒙汉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草原的景美、人美。
4、尝试用找抒情句—思考原因—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课文及拓展阅读。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尝试背诵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激情导入:(3—4分钟)
1、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有谁去过草原?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草原是怎样的?
没有去过的
第6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崆峒区实验小学 杨炳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四、教
第7篇: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是这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以优美的内蒙古草原的风景和热情好客的蒙古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祖国土地上的那些优秀的民族和美丽的西部文化,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
第8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电视机、音响、光碟、两片叶子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欣赏完了,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带着疑问,这节,我们一起来学习12.《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草原
二、整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