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9 08:11: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子吟》全诗及赏析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谁说区区小草,能报答得了 春天阳光给予它的恩泽? 寸草心:寸 草,小草。心,草木的茎干也叫做心。 寸草心喻指儿女的孝心。三春晖:三 春,指春季三个月。晖,阳光。三春晖 喻母亲养育抚爱之恩。

【赏析】寸草: 小草,喻指游子。三春晖: 喻指慈母之恩。三春: 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 阳光。

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 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 尊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诗以形象的比喻,写出儿子对母亲的 真情。整句意思是: 谁说儿子像小草般细微的孝心,报答得了像春天阳光般博 大温暖的母爱呢?

【用法例释】

一、用以说明儿女尽管 孝顺,仍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慈 爱之心。[例]是的,我从小离家读书, 在外面有了工作,有了家,也有无数条 理由不能照顾到父母,可是父母的心却 每一刻都随着我的心在跳动。“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的体验, 是多么深刻而透彻啊! (竹林《永远的 赞歌》)

二、用以比喻个人难以回报祖 国、人民或党的恩情。[例]我作为一个 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 年,深感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很多,而 自己的贡献太少了。虽然自己也做了 一些工作,然而正如古诗所写:“谁言寸 草心,报得三春晖。”(金戈《有感于“欠 账”》)

【全诗】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②迟迟:时间长久貌。

③“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 小草的嫩心。三春; 整个春季三个月。晖: 阳光。

【全诗鉴赏】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少年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与韩愈是亲密朋友,多有诗酒唱和。孟郊在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中进士,时年已五十岁,调任溧阳(在江苏省内)尉。在任期间流连山水琴酒之间,曹务多废,后辞官家居。唐宪宗元和初年,经李翱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庆余,奏为水陆转运判官;郑又奏为参谋,未得就职而卒。孟郊一生处于穷愁潦倒的生活中,虽有朋友接济,但终不免于饥寒冻馁。由于孟郊自身地位和生活经历的特点,他有条件接近和体会下层人民的生活,并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慨,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孟郊诗作有力矫正了大历以来诗歌内容空洞、格调平庸的诗风,取得了特殊成就。孟郊写作态度严肃,追求“瘦硬”,“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后代往往以他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说。

作者曾在此诗题下自注: “迎母溧上作。”这时作者五十岁。诗中称颂的是母子之情。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爱护是无微不至的,特别是在那些贫寒劳苦的家庭中,做母亲的把自己对儿女的心爱之情,物化在将要远行的儿女的衣衫之上,在那针缝线缀之中,寄托着无限的亲情。正因为这样,儿女对母亲心意,犹如短短的小草,怎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首联以工对开始,整齐如律诗,其实是自制乐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子并出比较,并分领下文二、四与五、六各两句。第二,三、四句写母亲的动作与心理,用的是白描写实法,以两对叠字形容母亲的心意,显得亲切入微。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神形皆备地再现了母亲的具体形象,从动作与心理上都有慈母的个性。六句诗中这两句居中心地位,是游子心中的敬爱慈母之意与按主题思想结构作品的原则的统一。第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游子感恩抒意,全用形象比喻。慈母之爱游子,是实践中发生过的事情,实践是由对象化的行为表现的,这就是以手中线密密缝补游子身上的衣裳,这是必须实写才有感染力的,孟郊在诗中抓得准、写得细、感得深,把慈母的感情的实践对象化,造成为审美形象。孟郊用了寸草春晖的比喻,在这里既合乎艺术规律,又找到了比与被比的事物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抒发母爱之情的完美杰作。

由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的日常性,情感的普遍性,语言的通俗性,艺术的完美性,千余年来一直拥有最多读者,传诵不衰。

今天是孟郊即将进京赶考在家的最后一天,临近深夜,村里的每个人都睡了,灯全部熄了,只有孟郊一家的灯还是大亮着的。

那是孟郊的母亲。她看着在床上睡着又即将赶考的孟郊,心中既开心又伤感,因为小时候她也为孟郊好好上学付出了很多心血,而他如今要赶考了,她开心。但一去赶考可能就永远也回不来,想到这里,孟母又伤心起来。但她又振作了起来,想:儿子既然还在家中,就让我为他准备好点吧。

人家出行的游子都带了个大行装,孟母虽不会做,但也一针针地做。她想:儿子这次出远门一定要多带点吃的。想着,她就仔细地一包一包地为孟郊包好干粮,然后小心地用水壶为儿子的葫芦加完水。干好这些,时间已是深夜。这时正巧孟郊被吵醒,他出来心疼地对母亲说:娘您别再弄了,注意身体,我自己在外面可以的。

孟母就这样被孟郊扶上了床。可她那敢多睡啊!一想到今天是和儿子离别的.最后一天,能多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她忽然想起儿子的衣服还破了几个洞,她马上爬下床摸着黑去拿针和线,途中几次还险些摔到。孟母哪敢休息一秒钟,赶快点起了油灯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很快,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光,孟母看向了窗外。她更加抓紧时间了,缝完了一遍还要再缝一遍,因为她想儿子今后在外就这几件衣服。终于,公鸡打鸣了,她也抓紧这最后的时间缝完了,她揉着充满睡意的双眼躺在床上睡了。

但孟郊上床可没睡,他一直看着母亲在缝衣,帮自己准备。懂事的他在走前留下了《游子吟》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非常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且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板书设计

游子吟

描写 抒情

慈母 手中线 春晖 慈爱的心

游子 身上衣 寸草 感恩的心

六、说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第2篇:游子吟古全诗赏析

游子吟古全诗赏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游子吟古全诗赏析,欢迎阅读。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诗文解释】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吟【词语注释】

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子。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游子吟【诗文赏析】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50 岁才中了进士,做了溧阳县尉一个卑微的小官。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游子吟【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第3篇: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

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下面为大家带来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游子吟》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游子吟拼音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诗游子吟全诗翻译及赏析

古诗游子吟全诗翻译及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游子吟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游子吟原文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通用6篇)

《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通用6篇)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子吟》的全诗及赏析 篇1

【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意思】这首诗以清新淳朴的语言,真 挚深厚的感情,谱写了一首伟大母 爱的颂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 为传颂。诗意是,慈爱的老母为即 将出门在外的儿子缝制衣衫,儿子 就要远走了,老母手中的针线细细 密密地缝啊缝,心里就怕儿子远行 在外迟迟难归。谁说像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孟郊《游子吟》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游子:离家在外的儿子。

意恐:担心。

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母亲对子女的关心。

【诗文解释】

一: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二:兹母用手中的线,缝好了出门远行的儿子身上的衣服。

她在儿子临行时密密麻麻地缝了一针又一针,心上怕的是独生子迟迟不回家。

谁说小草的嫩茎,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恩德。

三: 慈母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为将要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外出的.行装,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儿子短期内回不来,在外地没有人给他缝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游子吟》全诗及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子吟》全诗及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