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第2篇:《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
(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
(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
(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出示课件)
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再出示课件)
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第3篇:出塞教学设计[优秀]
《出塞》教学设计
执教时间:2015.6.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3、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感受社会主义环境下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一、知诗人 解诗题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
第4篇:《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塞》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
第5篇:《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出塞》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想象法
2、以诗解诗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
教时:一课时
教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
第6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诗人王之涣的出塞全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
第7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一、赏析背景 1.诗题解读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2.简介边塞诗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4、简介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5、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
第8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一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古诗的题目是——出塞。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如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