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重视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教师随笔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鼓励学生好读、乐读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一、变着法子让学生读
1、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移情悟意,换位体验
换位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朗读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入境的水平。例如在朗读《我不认识你》中那个同学生气地问高士其的话时,我首先问学生:“有什么事让你生气过吗?”“那么,请你们也带着有过的这种生气的心情来读那个同学的话。”我发现学生都读得很专注,进入了角色。
3、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
4、引入竞争,激发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地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我都给打分,特别是小组赛读,要求读时做到: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不重读,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培养了组里的团队精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二、要让学生充分读
1、给足“读”的时间。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要避免问题过碎、满堂问式的串讲,多给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的时间,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扩大“读”的面。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控制指名读。在大部分的讲读课中,可采取“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在这四个教学环节中,读占了三个。默读后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个方面?并分别勾画出来;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轻读、体会课文是如何一点一点来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对字词、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名朗读,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与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课堂“读”的实践中来。
3、提高“读”的质量。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协调一致,用“心”去读;第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第三还要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三、读要和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
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1、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那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2、修辞语。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
3、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写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小动物都被你吓跑了。”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李丽
第2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不仅是感知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相互合作将会变行越来越密切,一个人的朗读与表达随之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流畅叙述出来,才能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不要仅从自己所教科目考试的名次出发,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本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的各种综合能力,切不可急功近利,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教师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朗读时间。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教师讲得多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就少了。学生就不能直接主动与书本对话。因此,教师在课文分析上一定要做“减法”,坚决摒弃那种逐段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内容特点、学生需要,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教师只有“浓缩了知识”,课堂才有“剩余时间”。只有有了富裕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有处方朗读时间。具体讲,每节课学生朗读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三分之一。此外,教师还应把每天早晨的晨读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不得因赶时间,抢进度,而随意把学生的晨读时间据为己有,用于讲授未教完的课程内容。
三、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与手段,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内驱力。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自我表现欲旺的特点,教师一方面在课堂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朗读,如:个人朗读竞赛,组与组之间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竞赛等等;另一方面,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主题班会、辩论会等,让学生体验喜悦,体验成功,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爱好朗读的兴趣。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自觉纠正“以考定教”的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全面发展。
第3篇:尽心培养朗读能力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言素质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一小冯建蓉
我国语文教育学家蒋仲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的确如此,学习语文要重视朗读,要重视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积累词汇,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将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最终心愿。
一、朗读现状
相信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含含糊糊,甚至还拉着一副长腔。摇头晃脑唱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语言素质的发展,而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这种现象的原因总体上是如下三点:
1.学生不愿意读文。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字词积累贫乏,语感也不强,因此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读起来就结结巴巴,很不自然
第4篇:重视朗读教学
福建师大附中 彭蔚兰
目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曾听一位新教师上汇报课,在教读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新教师讲师时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字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再与红军风趣幽默的对话,“哈哈大笑”的神情对照,从而得出红军乐观豪迈的结论。但是学生们除了偶尔眉头紧皱的盯几下课本以外,就是呆滞地朝前望着,眼睛里充满困惑。显然,学生对那种以苦为乐的生活情趣缺乏实际的体验,教师理性的分析很难使他们走进作品的境界、像这样尴尬的课堂局面不只是那位新教师会遇到吧?
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
第5篇: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致江海,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性目标:低年级段:要让学生得好,读得有感情,首先要会读,读得正确,读得流利。
中年级段:中年级孩子较低年级已具有一定理解力和对语言的初步感受力,能够很好地接受和领会老师的要求,能根据老师的指令来完成学生任务。
高年级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地读熟、读透以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
二、课题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第6篇: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叶圣陶早就指明:“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它很好的说明了“读 ” 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读,是语文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应有的基本能力,也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朗读教学。
生动传神的朗读,或使人感时伤怀,潸然泪下;或让人情绪激昂,热血沸腾。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齐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境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思维和语文表达能力。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关于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朗读兴趣
故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爱好在古代就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
第8篇:重视课堂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素养
重视课堂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素养
【摘要】自古重视朗读,现在依然重要。朗读,可以领悟语言,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与积累语言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逃也没好情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语感理解素养
朗读的意义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溪流会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