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参观铁人纪念馆的感受日记
参观铁人纪念馆的感受日记
今天爸爸要带我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非常高兴。
在学校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铁人爷爷的故事。今天我能亲自去纪念馆看看,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兴奋。当我和爸爸来到铁人纪念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很大很大的雕像和石碑上的八个大字;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看起来整个纪念馆雄伟壮观。当我登上石阶时,爸爸告诉石阶共有47个,它代表铁人爷爷的`岁数。在纪念馆两侧的上方有两只巨大的手,它代表着工人叔叔用辛勤的汗水建设美丽的大庆。
我进入纪念馆后,有一位阿姨正在解说铁人爷爷的故事。当看到王爷爷和他爸爸去要饭,吃不饱,穿不暖,我心里很难过。我和爸爸边走边听边看,有一幅铁人爷爷跳入泥浆里,用身体搅拌泥浆的画面,我又问爸爸这是为什么 爸爸说;当时大庆条件特别苦,没有先进的设备,有时猴只能人拉肩扛。大庆第一口油井就是铁人爷爷他带领工人叔叔打出来的。他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当我参观完铁人纪念馆出来后,看见宽阔的马路和高楼大厦, 我在想;我是石油工人的后代,我一定要珍惜着一切。好好学习,长大后做有用之才。
第2篇:参观了铁人纪念馆日记
参观了铁人纪念馆日记
今天我参观了铁人纪念馆,心里非常高兴。
在参观前都市生活报的阿姨为我们发了小记者证,我太高兴了。我成为一名小记者了。
8点,我们到达铁人纪念馆门前,首先看到的是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八个大字。整个纪念馆雄伟壮观。后来老会战爷爷又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会战初期艰苦的生活。进馆前我让老会站爷爷给我签了名。老会战爷爷写字真漂亮呀,真不亏是大学生呀 !
进入纪念馆的正门,随着解说员的解说,我们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艰辛的`童年生活。铁人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
铁人从玉门千里迢迢来到这个不毛之地。许下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天当房,地当床”,用人拉肩扛的手段,搬运钻井设备;用盆端桶提的方法取得油井开钻所需要要的水资源;为了压制井喷而毫不犹豫得跳进泥浆中搅拌。他带领一群铁一样的队伍慢慢建成了我们现在的大庆。50年前的大庆是一片荒原,可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多的高楼大厦,可是这时从远方走来了一群男子汉。这些人来到大庆就开始打井,是王铁人爷爷带领着他们。他们很苦,吃不好睡不好。中国第一口油井是王铁人爷爷他们打的。也是1025队打的井!现在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有商场、有校园、有体育馆……
参观完铁人纪念馆后,老会战爷爷说:“大庆油田今后要靠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怕困难,不要辜负我们的希望。”
第3篇: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和同事们一道来到了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此次学习对我触动很大,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铁人精神,感觉到自己还很渺小,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的春天,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担任了司钻、队长等职位,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的称号。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了石油大会战,组织起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方法来运水保开钻,他不顾腿伤跳进泥
第4篇: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星期四下午,全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同学去参观铁人纪念馆。
我们上了一辆大客车,车子缓缓地开着在车上我们激动万分,大约半个小时就来到了铁人纪念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人的雕像,我们顺着台阶走向馆内,共有4 7个台阶,他代表铁人47年的艰苦奋斗。进入馆内,左右两边墙上写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然后我们来到了展厅内看到了铁人住的房子,那房子十分简陋。还有铁人穿过的衣服、鞋子,戴过的帽子,上面都沾满了泥浆。可见当时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
最令我感动的是解说员阿姨给我们放的一段资料。铁人在打松基三井时发生了喷井,铁人果断的向井里倒水泥,可水泥一倒里就沉了底,无法压住井喷,就在这千均一发之际,铁人纵向跳进河里用身体搅拌,许多工友也跳进了泥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