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8 08:26: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独学(A级)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但《长恨歌》诗人自己将之归为感伤诗一类。从表达方式看,是叙事诗。

2、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zhì),,鸿与瑯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抑制祸端),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

--陈鸿《长恨歌传》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

当时长安妓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公元756年,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背景、代表作”)

3、字音辨识

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马嵬()阑干()绰约()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

1、结构梳理

(1)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每层的意思。(设题依据:高考考纲“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概括文章内容”)

(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应作何解释?(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3)、造成长恨的直接原因(李杨爱情幻灭的导火索)是什么?(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诗歌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B级)(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1、诗歌的主题是“长恨”,造成“长恨”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诗歌是怎样表现“长恨”的?

(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三、检测巩固(AB级)

1、名句默写。(设题依据:高考考纲“识记重要古诗文”)

,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鬓花颜金步摇,。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惊破《霓裳羽衣舞》。

2、本诗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的抒情手法,试找一两处分析。(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拓展提高(C级)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设题依据:高考考纲“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读长恨辞(宋)李靓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 两首诗歌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首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2、 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五、学后反思:

陈春玲

第2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5--10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诵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重点难点预测】:

1、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知识链接】

1、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1、初读诗歌,正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

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大意。

3、、词语释义

①承恩泽: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萦纡:_____________④天旋日转:__________________

⑤欲曙天:____________________⑥参差是:_______________

⑦叩玉扃:_____________⑧逦迤:__________

⑨寄将去:_______________⑩连理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顾①君臣相顾尽沾衣 ________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③顾计不知所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①东望都门信马归 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__________③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

(3)绝①此恨绵绵无绝期 ________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______________

四、词类活用

①千乘万骑西南行 __________________②西出都门百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穷碧落下黄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春宵苦短日高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今异义

①六宫粉黛无颜色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多指颜料或染料。

②可怜光彩生门户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同情。

③雪肤花貌参差是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④云鬓半偏新睡觉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进入睡眠状态。

⑤临别殷勤重寄词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热情而周到。

六、特殊句式

①一朝选在君王侧 被动句②不见玉颜空死处 省略__③上穷碧落下黄泉 _省略

④其中绰约多仙子 __倒装_____⑤行宫见月伤心色 倒装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2、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1、这首叙事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分段 起 止 段 意

第一部分[ 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写杨贵妃进宫并得到唐玄宗的专宠。

第二部分 “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 写安史之乱给李、杨的爱情造成悲剧的结局。

第三部分 “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四部分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写杨贵妃化仙后托道士将信物、密誓归报皇上,表达她绵绵无尽的相思。

2、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3、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5、讨论诗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

唐明皇:荒淫误国而忠于爱情的君主形象杨贵妃:妩媚恃宠、对爱情执着忠贞的命运悲惨的女子形象

6、讨论诗歌典型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艺术构思巧妙曲折。

诗人开篇便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二人间如胶似漆的甜蜜爱情与杨氏全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耀,从而为写爱情的悲剧作了有力的反衬。接着反复描绘唐玄宗因失去爱妃而泪流销魂、五内俱摧的痛苦心情,最后写杨贵妃置身仙境的寂寞憔悴与一往情深。情节起落有致,一波三折。

2.刻画人物形象细腻传神。

全诗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或借助动作表现,或通过景物烘托,或直接描写,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

3.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抒情成分浓厚,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见系统集成1-4小题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谢一彰

第3篇:《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长恨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诗歌主题的理解。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2.李、杨的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长恨歌》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义,积累基础知识

2.把握层次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3.知人论世,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回眸()妩媚()()凝脂()骊山()鼙鼓()城阙()千乘万骑()()萦纡()龙驭()思悄然()忠心耿耿()临邛()绰约()玉扃()珠箔()新睡觉()仙袂()凝睇()人寰()巨擘()金钿()铜钿()

二、名句默写

1.回眸一笑百媚生,。

2.,从此君王不早朝。

3.后宫佳丽三千人,。

4.,圣主朝朝暮暮情。

5.行宫见月伤心色,。

6.春风桃李花开夜,。

7.,两处茫茫皆不见。

8.云鬓半偏新睡觉,。

9.玉容寂寞泪阑干,。

10.七月七日长生殿,。

11.在天愿作比翼鸟,。

12.天长地久有时尽,。

三、分析这首诗歌的结构层次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层意。

四、根据写作背景写出你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恨歌》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