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组歌课文重难点讲解
组歌课文重难点讲解
1、重点:
理解诗人在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诗人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客居美国,他有满腔的爱国之情,却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上,诗人的故国黎巴嫩地处地中海东端,隔海海岸边即是自己的祖国,仅仅在地图上遥望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是写不出《浪之歌》的,海浪与海岸难舍难分的情爱,折射的是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雨之歌》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情感。
2、难点:
(1)在这两首散文诗中,作者的想像大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来展开的。如“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这在写潮汐的自然现象,从这些诗意的描写中,看出“浪”和“岸”难舍难分、缠绵坚定的爱恋;“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这在写降雨过程的形成,给人以“生命轮回”之感,在形成后,完成了一个奉献者的形象,这也许是生命意义所在吧。作者这样写,也告诉我们,想像是天马行空的,却离不开自然社会这现实肥沃的土壤。
(2)这两首散文诗创作者在诗意的安排上讲究了节奏,译者匠心独运,着意安排了明显的韵脚。《浪之歌》在前四节中,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从中可以领悟到,海浪爱情内涵不仅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爱情。诗人长期客居异国,睹海思国,心如浪高,作者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雨之歌》绝大部分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无形,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到了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因人的出现,万物显示了人的灵性,雨的一个循环过程如生命的轮回,它滋润生命,传递着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
(3)两首诗韵脚明显,又有很多的换韵和交韵,以使诗在声音上不显单调,如《浪之歌》第一节“人”、“近”、“分”换韵“里”、“体”,到第二节换韵为“晨”、“盟”、“中”、“吟”、“吻”。同学们在朗读时画出韵脚,再加以体会。
第2篇:海燕课文重难点讲解
海燕课文重难点讲解
1、重点:
⑴ 理解海燕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了这一艺术形象,即把握了文章主题。
⑵ 象征手法的运用,“乌云”、“狂风”等的象征义的理解命题较多。“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描写,运用三个场景刻画海燕这一艺术形象。在阅读时,尤其要加深体会。
⑶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总之,在把握“海燕”艺术形象时,注意分析课文结构、象征手法运用及多种修辞在增强《海燕》艺术性中的作用。本文很适合于朗读(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结尾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意蕴丰富,感情强烈,是全诗抒情的高潮所在。
“暴风雨”象征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风暴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是扫除一切障碍、使民族获得新生的契机。所以“海燕”和苦难深重的被压迫人民对革命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海燕作为“信使”的极度兴奋喜悦之情,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行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历史剧变的敏锐的预见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它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3篇:《口技》课文重难点讲解
《口技》课文重难点讲解
1、为什么口技表演开始时“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呢?
大家观看表演时只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所以不免产生怀疑:这么点东西能做什么?可心里又极想早点解开这个谜团,所以“抚尺一下”立即有一种想探个究竟的急迫心情迫使自己立刻屏住了呼吸,所以“满座寂然”。从一个侧面说明“口技”者善于抓住听众的心理。
2、全文是围绕着一个“善”字来写的,我们不能不为口技者的技艺惊叹不已。以第二段为例,谈谈作者是用什么办法使我们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段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到“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一家人按生活的规律,一个一个互不影响,逐个发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屋外到屋内,由稀疏到缜密,由寂静到喧哗,层次分明,极见工夫。接下来,各种声音逐渐重叠交织,混杂出现。接着作
第4篇:课文《理想》的重难点讲解
课文《理想》的重难点讲解
【重难点语句】
1、是否可以把第二节诗中“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一句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段的整体理解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一个句子内部,处于并列关系的各个分句之间用分号。在本节诗中,前后两个句子分别是从生活状况和社会秩序两个角度来说的,两个句子各有两个分句,且用分号标示。因此两个句子之间只能用句号。
参考答案此处的句号不能改成分号。因为饥寒、温饱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2、第六节中说“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绝不是个人的升官发财,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感,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重点难点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