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7 08:27: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

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

[摘 要]传统中国货币制度表现出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明显特征,由于政治、经济和物产、地区联系等的特殊性,导致我国传统货币制度以中央集权行使管理权,以金属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源,而贵金属由于物产的稀少只作为辅助源材料,且由于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茂发展,我国拥有了使用纸币的最初经验。但没有意识到货币供给的经济规律,传统中国货币政策必然是盲目的而难以超越封建的时代。

[关键词]传统货币;中央集权;金属货币;宝钞;货币政策

中国有着悠久的货币活动和使用传统,上溯至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就有了货币的记载。《史记平准书》记高辛氏之前就有了“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古今治平略》“伏羲氏聚天下之铜…以为棘币…而钱币自此始矣”。约到殷商后期逐渐产生金属货币。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到了金属货币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诸侯国货币和制度分呈,但有了广泛的金属货币活动则是不争的历史。首先对货币的统一,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而汉代秦后,继续了货币制度的统一,由此传统货币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直到近代。同欧洲、近东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中国在传统货币制度上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

对于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之始,是从秦还是从汉,学者们有所争议。石俊志在《半两钱制度研究》一书中认为“秦代历时甚短,统一的货币制度没有全面贯彻是有可能的。但是从秦王朝轻罪重罚、法网严密所造成的高效率来看,可以相信秦代是比较全面地废除了旧的区域性货币制度,并贯彻了全国统一的半两钱制度。”并考证总结出秦时垄断铸币权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禁止民间私铸、确定铸造官署以及统一铸造形制。现在能够普遍认同的是秦代统一了货币的铸造形制“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秦统一中国后,将秦半两的使用推行到全国,统一了货币;但就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而言,虽然有禁民私铸的证据,但依据是秦朝之前秦国时期的睡虎地秦墓《封诊式》的私铸犯罪的记载,而铸造官署依据的是《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对秦代官职治粟内史的记载,问题在于管理货币同铸造货币的专门管理还是有区别的。

也就是说,秦代的禁止私铸和铸造官署的论断还没有直接的史证予以证明。所以秦代是否有效实现了中央政府的统一铸造,还待考证。而张履鹏、史自力等编著的《中国历代货币形制与融通》则将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大臣桑弘羊主持的汉代“三官钱”改革,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取消郡国铸钱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令(均输)、辨铜令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但不管如何,从漫长的历史时期来看,秦汉时期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是明确的。

其后随着中国天下分分合合,朝代更迭的历史演变,“朝代的更换,对于币制多有所改革;朝代若不更换,则改革属于例外。中国各历代帝王,多不愿改变他们祖宗的成法。譬如汉朝的货币,显然和战国时期的货币不同。王莽变制失败后,光武就恢复了西汉的币制。到唐朝钱制又一变。而宋钱又另具一种风格,制度首尾约略一贯。元明的钱币也各有其独特的体制。”虽然这套制度中的具体操作内容屡有改变,但是各个王朝遵循统一的货币形制制度,统一的中央货币铸造制度,统一的货币量衡制度这些中央集权的货币制度的主要方面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国家才有权铸造发行货币,惟一只有国家准许形制的货币才能流通,民间没有私铸货币权,国家大致维护货币的固定的重量成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汉法所定5铢(一铢约0.65克),很长一段历史中都大体成为铜钱的重量标准。虽然七铢,十铢,三铢,二铢钱也不少见。

不管具体制度如何,中国传统的货币制度皆令出于君主国法,虽然屡屡有违犯抛弃之史实。任由民间自由决定货币、铸造货币的情况不是常态。货币统治权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统治方面的重要权威。但由于古代中外经济交流总体而言较少,所以中外货币交换并未成为常态,传统货币制度对此也无规定之律。货币权对外的制度空缺,造成了近代清朝在币改之前对于外币国境内流通的忽视态度和如何处理的`认识不足。对外之货币主权观念和制度本来仅是近代世界以来的事情。

二、铜币为中国古代的主要货币

“考吾国货币制度,历代兴革,各有差异,大率以铜币为主。汉书食货志有三品袅蹄货布之属,然度其时,已不恒用。宋元以来,则有楮币。顾行之不慎,往往害国病民。为贤者所弗取。故世所通用者,惟铜币而已。”中国选取铜币作为主要货币是有中国自己的原因的。

首先是中国地域内的金银铜三种货币主要金属材料中,铜的产量最大。“如唐代元和年间约计产铁200万斤,铜26万斤,银6千余斤,金160斤。”虽然铁在中国的产区最多,产量最大,但是铁主要用于工具制作用途广泛,若垄断而为货币材料必然影响国计民生,且铁产区过多,矿产来源丰富,不宜控制铸冶。若以铁为币,私铸、滥铸几乎无法避免。所以中国历史上屡有铁币,但是都流行时间不长。而银和金,产量少,不能满足货币流通的需要。所以我国选取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是同中国金属产出相关的。而且就金属而言,产量同价值成反比关系。在以金属价值标量货币价值的铸币时代,,选择价值适中的铜作为主要货币材料也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也有不少论者从经济交换的需求规模上来解释铜币成为了主要货币的原因。中国传统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需要交换的商品不多,日常商品的价值不高,“人们大量日常的交易可能仅是几升、几斗米与几斤几两盐、茶之类的交易。这样的交易规模如果用其他贵重金属来充当交换工具,就难以执行。”在晚清币制改革的争议中就有不少守旧的官僚,如张之洞等以“物贱民俭”为据,反对币制改革。

中国的铜币发展也遵循了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早期是称量货币形制,以重为纪,在铜币上统一书写货币重量,如秦半两,五铢钱,虽然在铸造时候不一定按照称量铸造,或轻或重,但以表面名义重量为铜币价值充当交换等价。其后,发展到以年号为纪,不再在铜币上书写重量而只书写铸造时的年号。这是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始的,自此进入通宝钱阶段,直至清末,铜币都是以年号为纪了。政府用年号来标注货币,无疑是对货币用国家权威和法律予以肯定。货币的价值不再寄托于金属本身价值,而是由官府统治权威来支撑了。铜币从重量标称来宣示价值到由国家统治者来宣称货币法定效力和支撑货币价值,由此成为货币意义上的国家法定货币了。而符合中国文化理念和铸币技术实际的外圆内方的货币形状也随着铜币秦半两之始,成为中国传统货币的法定专用形制,直至清末。

三、金银对货币的辅助作用

《史记平准书》载“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黄金和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也长期的作为货币使用过。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未出现过金币或银币,黄金和白银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以称量为单位的,从经济交换通货的角度来看,可以称为称量货币。但是若以货币的法定性来定义货币的话,就如本文主要以货币法定性来界定货币,金银不能算做货币。而且前已述,中国金银产量有限,无法承担主要的交换一般等价物职能。所以金银在历史上长期是作为铜币的辅助通货而使用的。

黄金充当货币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楚国就有黄金货币了,称为“爰金”或“卢金”。秦汉时期,黄金形制并无固定,主要以重量作为结算单位。虽然汉代有马蹄金,麟趾金的形制,但宁勿说是货币,不如说是工艺品,用作随葬之用。秦代和两汉从未用固定形制的金以数量单位来计载。而且黄金,用来作为流通手段的,实现交换媒介的货币职能的很少。虽然秦汉都将黄金视为货币,“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汉代“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汉代黄金和铜币之间有比价,法定是黄金一斤值铜钱一万枚。黄金使用范围也非同一般铜币。“黄金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国与国的交往,封建贵族、大商人买卖珍贵的奢侈品,统治者们朝贡、馈赠、赏赐、贿赂也都使用黄金”黄金在当时年代主要是充当货币功能中的价值尺度和财富象征。而随着黄金用作其他用途如装饰,塑像等方面的逐渐增多,黄金作为货币而使用则逐渐减少。成各种形制的金币虽然在汉后也可以见到,但始终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财富储藏手段,广泛流通使用的还是各朝的铜币。

四、宝钞制度之兴废

宝钞即纸币。我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行流通纸币的国家。彭信威在其《中国货币史》中说到,“兑换券和纸币是中国所发明的,西汉的白鹿皮币和唐代的飞钱,都有一种纸币的性质…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经济原因而促成的。第一是宋代商业的发达,因此不但需要更多的通货,而且需要更轻便的通货。第二是自五代以来,中国形成了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有时使用纸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铜钱外流。第三是有许多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第四是两宋政府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中国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虽然交子何时产生及由谁创制的,历史上有所分歧不清楚。但是交子作为第一种纸币,是大家都承认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可兑换货币,也就是说它本身没有价值,价值靠它之上所书写的可兑换铜币来确定。铜币在这里成为了交子的本位。

但是这个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中国不仅发明了法定货币,而且那里的政府也把握了维持硬币储备的必要性,这些储备最初为纸币发行的3/7,1107年开始出现麻烦,与鞑靼人的战争给国家带来资金压力,这些都只有通过供应大量的纸币来缓解。纸币持有者实际上不再能够兑付到硬币了。”交子的不可兑换性和超发引起的通货膨出使得交子迅速的贬值,并导致交子被废止。而元明清时期也都出现过纸币。元代的中统元宝交钞开创了元代的纸币时代,市场上除了银元宝外,几乎都是纸币。元代货币主要是不可兑换货币,虽然纸币面上书写有铜钱单位,但是由于不可兑换,铜币单位成了一个名义和符号来表征货币价值,而实际情况是铜币在元代初期被禁用,白银流通也受到限制,所以纸币成为了一种以银作为本位的不可自由兑换的法定货币。但是这次纸币实施同所有其他纸币一样,极为容易超发而导致泛滥,因为通货膨胀而崩溃,最终在元顺帝年间又恢复了铜制货币的铸造和流通。明初同元制用钞不用币,发行过“大明宝钞”。但后来还是使用的白银和铜钱为主要货币,尤其是白银得到广泛的使用,纸币逐步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清朝时期,纸币的出现和流通也成为了暂时现象,而没有如元代一般,长期大范围的使用纸币。并且纸币在中国的数次使用均以滥发造成通货膨胀而结束。

五、盲目而任意的货币政策

但是开始关注到农商贸易经济的发展与货币的需要和供应,而有意识的调整货币政策,在中国古代还是有的。货币贬值的情况常常是出现在朝廷货币超发的时期,所以解决办法是要么打击金银铜的私采和货币私铸,要么停止引起货币贬值的变币政策。如历代的改铸大钱、铁钱政策最终废止,就是此法;而针对货币数量跟不上经济需要的措施则采用如价格调整“宋会要稿食货四一:‘太祖建隆中,河北谷贱,添价散籴,以惠贫民。’”而发行铁钱,大钱,纸币宝钞也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变造新币发行,若掌握不好限度又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此外,还有限制储藏货币金银和海禁来限制货币外流等方法。这些方法措施一并构成了中国货币法律制度历史中幼稚、粗浅的货币宏观调控政策。

第2篇:金融考研之金本位货币制度

2018金融考研之金本位货币制度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金本位货币制度

1、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gold and silver bimetalism)是本位制的一种,曾在18~19世纪被英、美、法等国长期采用。在这种制度之下,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作材料,金币与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输出与输入。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兑换。其最严重的缺点在于使用双本位制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于金币和银币间的比率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定下的,所以比较稳定。然而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经常波动,例如当黄金实际价值增大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融化成黄金,再将这些黄金换成银币(“劣币”)来使用。反之,当白银实际价值上涨时,也会发生相仿的情况。所以,当实行双本位制时,市场上的良币很快会被人们融化而退出流通,劣币则会充斥着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2、金币本位制。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一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在金本位制度下,实际汇率围绕平价浮动,只要黄金自由流进、流出,对其买卖不加以限制,不会出现银行券超过黄金储备的过量发行,银行券不会贬值,汇率将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如果因供求变化,使得汇率波动超过黄金输送点,货币兑换就不如直接运送黄金再换取它种货币来得成本低,因此黄金输送点是实际汇率波动的范围。但当纸币大量发行,其名义含金量与实际代表的金量不符时,自由兑换遭到破坏,以黄金输送点为基础的汇率便也会遭到破坏。随着黄金输出量或输入量的增加,将减轻外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压力,缩小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并使其逐渐恢复或接近铸币平价,这样就起到了自动调节汇率的作用。

3、金块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4、金汇兑本位制。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 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第3篇:ducp%kfe中国古建筑之特征——梁思成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 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 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 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 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 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论文:转型期传统农户借贷特征实证分析

论文:转型期传统农户借贷特征实证分析

一、不同家庭兼业类型

1.总体情况概述

从农户兼业类型来看,根据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笔者把农户分为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非农户。在所调查的150个样本农户中,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占据了主体,属于纯农业户的有21户,占总数的13.82%;属于农业兼业户的有49户,占总数的31.3%;属于非农业兼业户的有52户,占总数的33.74%;属于非农业户的有28户,占总数的19.11%。

绝大多数农户的生活费用支出高于其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只有少部分的高收入农户其主要支出是生产费用支出。在调查走访过程中间,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户的贷款用途与家庭支出用途一致。该县农户的整体生活成本很高,纯农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的生活成本都高于其生产经营成本,而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论文

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特征及解释论文

一、会计制度的性质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重要代表人物诺斯的解释,“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诺斯,1994)。广义的制度包括正规制约和非正规制约,即“是由当时在社会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樊纲,1996)。”按照以上制度含义的一般解释,会计制度应包括制约会计行为人及利益相关者的法律、法规、准则、惯例及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总和。

从本质上看,会计制度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准则。无论是会计法律还是会计准则、会计惯例,或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就其本质功能而言,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国地形特征

中国地形特征:我国地形复杂,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扩展资料

中国地形特征

中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 ,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河流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丰富。 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由于山区面积广大,平原较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摘 要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其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等特征。饮食除了满足人类发展的营养功能外,在社会文化中还具有饮食成礼、激发艺术思维、陶冶性情、和谐人际关系等功用。新时期,对于饮食文化中的一负面因素应该引起注意。

关键词:饮食文化 文化差异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t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development, can be found its obvious inheritance, hierarchy, regional and other features.In addition to meeting t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中国货币制度之特征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