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7 08:23: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郭迎洲

这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关于作者杨绛和爱人钱钟书还有女儿阿圆的点滴。老人干净朴素的语言,却无不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她深深地伤痛和寂寞,对挚亲的怀念,对过去的缅怀,以及洞彻生死后的达观,都让人辛酸落泪。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平凡浪漫的爱情,他们经历过战火、疾病、*还有生离死别,他们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一辈子。“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每读这简单两行字,却让我深感死亡给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绽出一个个血泡,心里刺痛得却听不到一声叫喊。一个陪伴了自己经历了大半辈子的人忽然就消失了,让人措手不及,脑袋一片空白,忘记了呼吸,忘记了自己还活着,世界顿时就像缺氧的棺木,让人找不到一丝生存的欲望。

只剩下自己的孤单日子,要怎么振作。三里河的家,空荡荡的,却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有他们仨的回忆,她一个人该要如何承受当回忆如潮水般袭来时的锥心之痛呢,又有谁能陪在她身边挽着她的手听她泣说呢。

杨绛很爱阿圆,她是她的骄傲和依靠。但她永远让她牵肠挂肚。在梦中,“她温软亲热地叫了一声‘娘’„钟书说:叫阿圆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圆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鲜花一样的微笑。她说:“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最后阿圆安心地走了。

杨绛先生将失去亲人心底的痛苦,以及死亡来临时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离开却什么做不了的无助感,表达得无比真实触人心弦,却又没有丝毫的做作。于文学而言,死亡是最难以表达的主题,尤其是写死亡带给人的痛,稍有不慎,文字便会显得僵硬,哭声便会象干嚎,结果只会让人产生排斥。但是杨绛却写得令人动容,这是因为她对女儿和爱人的爱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经占据了人的心灵,这种爱在经历近六十年的人生颠簸后显得越发珍贵,而一旦失去时,痛苦自然是成倍的,加上她的文笔功力深厚,写起来是真情流露,当然能写好!作者将痛苦的心情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和的文字里头,而一咬开却又是血淋淋的。

半生的经历写来笔调平实自在,告诉我们一个读者不知的钱钟书,也同时告诉读者一个不知道的钱瑗,更告诉了读者他们“象”的反抗哲学。文字洗尽铅华。含芳吐秀,有大家风范,看似娓娓道来而情感浓烈,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而又怨而不怒,将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经历勾勒了大概,时而幸福,时而温暖,时而平淡!而最后的“只剩下了我一个”让人动容。

她说得没错,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永远,她说她不知道家在哪里。她还在寻觅归途。

生死无常。“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间没有永远,我们能紧抓住的就是当下,就是这一刻。好好珍惜吧,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在离别的日子里,也不会有愧疚和遗憾。

第2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算是一本很有名气的书了,首次拜读,颇为喜欢。这一家子可算是中国的模范知识分子家庭了,一家为人踏实勤奋可爱,更有一份传统文人的体面与淡泊宁静。初读前面部分时,深感艰涩云里雾里,古驿道、客栈、船、柳和梦这些,我没清楚发生了什么,也大概感觉到了什么,直到看到一个书友对古驿道的解释:阳间和阴间的过渡,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我在别处看过好几次的杨绛先生在丈夫女儿病重两头奔忙照顾的事迹,没想到她本人会这样描述,结合自己看时所感,顿时有一种心力交瘁的疲累与难受;也不得不叹服,这样一位年迈的老者在同时面对两处生离死别时表现出的坚韧与平静,致敬。

再说后面内容,先生大致记叙了这一家子的大事,这辈子生为一家人,是缘分,是几辈子的福气。钱老抗战时回国一段经历让我很容易就联想到高中时看的《围城》,这本书评价很高,可当时的我不谙人情世故不知文字魅力也有点难理解民国时的语言习惯,还真没从那本书里看出什么意思,当时觉得这本书无趣极了,还和老班向阳抱怨:这本书它好像就没有结尾根本就没写完。向阳说:生活本来就没有结尾,宛如惊雷,深深铭记。钱老的'学问自然是深海蓝天,这本书里他却是可爱好玩的,同样的,钱瑗教授,论资排辈来说她也是我敬仰的前辈学者,可在这书里她永远只是一个聪敏可爱的丫头,哪怕她到了人生最后,她在书中的形象也是如此;是啊,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就是家人,他们仨在家人面前显示的才是自己最纯真的一面,由此也能感受到杨绛先生的缅怀之意了。先生高才,却置心平凡,一生所愿,惟守着三口小家,读一无争之书,而已。

愿往一处不分离,乐在其中相逗趣。这应该是读者,最羡慕他们仨的地方吧!

第3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对于杨绛老先生,我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课文《老王》上。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深深映出她对老王的愧怍。在《我们仨》中,我又见到了她那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她淡雅、宁静的笔触下,化作墨迹,浮现在我眼前。

随老先生走入她记忆的漫漫长河,我伸手捞取着一块又一块的碎片。碎片上,映着一件又一件的生活琐事。从一起做饭泡茶、学习读书,到女儿降生、动物园游乐,没有一件事不是映着亲情的光辉。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都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展现出来。但其中,也不乏艰难的时期,比如在文革时,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彻彻底底隔离开来,来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他们一家仍紧密地靠在一起,度过这段艰苦岁月,迎来曙光。但人终将老去,迎来最后的时光。随老先生踏上古驿道,我仿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们仨》读后感

导语: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我们仨》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我们仨》读后感1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一本悲情却又温情的爱恋之书,全书以倒叙的方式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其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般,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读《我们仨》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我们仨》读后感1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的故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篇1:《我们仨》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我们仨》读后感

有情 有爱 有幸福——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到了一个“战友”推荐一本杨绛《我们仨》一书给我。这本书让我感触好多,让我懂得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

从来没有开始读哪本书要做什么准备,而这次本是做好了不止一次有所触动的情绪设想又是极其平静地读完。第一部分钱老先生被带到船上的部分起初以为是现实,看着看着才明白是杨老的另一种写法,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我甚至不能想象杨老是在怎样波动的情绪里写下这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像梦像虚幻。

随后二老的国外生活以及回国后动荡局面下经历的一次次大大小小的算是曲折吧终有所解,像是在听奶奶讲故事,讲那些艰难又藏着傲骨的岁月,我甚至有些羡慕那个年代的他们,知识和志向都融入到血液里,不为时事所捆绑,不为金钱名利所勒索。对于文学的坚持,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我们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仨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