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许仲平义不苟取(节选)》阅读及答案
《许仲平义不苟取(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①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②家见《书》疏义③,因请寓宿④,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①过:过人之处。 ②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③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④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⑤《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师大奇之 ( ) ②师谓其父母曰( )
③如是者凡更三师( ) ④手抄归 (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A.怡然称快(《幼时记趣》)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C.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D.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尝 从 日 者 家 见 《书》 疏 义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许衡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除教育因素外)?(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尝 从 日 者 家 / 见 / 《书》 疏 义(2分)
10、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能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
⑵聪敏而又努力学刁,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11、热爱学习;刻苦勤奋。(意对即可。每点1分,2分)
第2篇: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
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1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端正
C.人有所遗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领:兼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夫列子御风而行
B.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C.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2分)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3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分)
(4)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分)
参考答案:
10.C(应释为“馈赠”)
11.D(D两个“为”都是介词,替。A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第二个“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B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C第一个“乃”,连词,于是;第二个“乃”,副词,竟然)
12.C(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
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13.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14.(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3分,“强”“凡”“更”各1分)
许衡,字仲平阅读答案2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D
2。B D
3。①②
4。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第3篇:《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译文及习题答案
姚平仲小传
(南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
第4篇:《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姚平仲小传》阅读及答案分析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
③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
第5篇:《宋史·许仲宣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许仲宣传》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
第6篇:《宋史许仲宣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许仲宣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汉乾佑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宋初赴调,引对便殿。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帝益知其强干。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