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针对课文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接讲授法,辅之以问题教学法法,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并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若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等,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2.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面的图片,提出问题:“《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想到该如何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形势、为挽救民族危亡“献计献策”,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公车上书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视频内容提问:“A、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何时何地?B、上书的内容有哪些?C、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变法的思想准备 图片展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观点;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的图片。
角色扮演: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维新派和顽固派,展开辩论,加以指导。
设计思路:通过辩论,激发学习兴趣,从感性上认识变法遇到的阻力和困难,为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作一铺垫,同时感受维新派不畏阻力、坚持变法的精神。(3)百日维新
结合课本讲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展示表格,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归纳变法的内容,然后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每项变法内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归纳出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加深记忆,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戊戌政变
联系课本小字部分,由请学生讲述谭嗣同的英勇事迹,再结合教材讲述戊戌政变的基本情况。设计思路:通过谭嗣同为变法甘愿流血献身的英勇壮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鲜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智慧,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突破本课的难点;同时通过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6)拓展延伸
介绍相关史实,留下思考题,让学生评价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7)注意事项
特别强调“戊戌变法”的字形书写,教授“横戌点戍戊中空”的口诀方便学生记忆。
第2篇: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反思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维新变法运动》是的内容,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黄牧航老师: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应具体可行。所以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5分钟内以书面形式列举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和至少3项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分析得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3、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认识到维新变法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本次授课对象是佛山市第十一中学初二6班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该班属于平行班,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想读书的人不多,厌学的人却不少。如何让学优生吃抱,学困生吃到,是一个挑战。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针对部分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让他们表演,讨论,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对那些学困生,可以随时出一道简单题目来要求回答,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引起学生的自我重视。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设置了以下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
(四)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突破方法是谈话引导法和表格比较法:比如本课将把维新变法的内容分为“去旧”和“革新”两个方面,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这里是发现教学法来突破。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主张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主动发现,养成发现学习的习惯。教师会从旁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总结起来本节课采用了的教法是谈话引导法、表格比较法、创设情境法。学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2分钟):使用倒叙法,灵活处理教材,把谭嗣同就义的内容先抛出来,并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他,自然过度到新课。
设计意图:提问式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共5分钟)
“公车上书”是怎么一回事,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是1300多名举人中的一人,你会在联合上书中签名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什么要发起“公车上书”?结果怎样,影响如何?引导学生看书,按照提问一一找到答案,重点在影响。根据课标要求,知道“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就可以了。
接着老师将结合小字部分,对康、梁进行简单介绍。(2分钟)
在课堂上老师会运用到以下的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又是怎样面对现实?是就此沉沦还是为变法运动更加努力的工作?进而过渡到
子目二: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运动发展(7分钟),学生看书,分小组小组讨论老师提供的资料,得出维新派积极的进行变法运动,归纳其宣传工作。
设计意图:营造变法氛围,把学生带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一:严复《天演论》的观点为什么能够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教师做适当的指导,重点强调严复在《天演论》中主要观点和进步影响。
通过学生完成简单的填空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标要求:在知识能力方面,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这一设计体现了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习康有为、严复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
过渡设问:变法的序幕已拉开,准备工作已做好,接下来该做什么了呢?
设计目的:初中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分散较快,要不断创设一些问题来激发学习的激情。
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快速切入下一个子目。
子目三: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和结局(18分钟)
引导学生看课本导言部分内容,结合老师提供的时局图和课后材料阅读题,分析出当时的国情,迫使光绪帝决心变法,救亡图存。(3分钟)
对学生的回答给于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结合史实学习历史,通过材料了解历史,辅助学习,史料结合,增强史实的可靠性。
紧扣中考题型,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比一比,赛一赛:按照分类法,归纳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5分钟)
教师事先准备好表格,引导学生在课本和辩论的基础上解决本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表格比较法,使各知识点一目了然。维新变法运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分别运用了历史再现法,分组辩论法,表格比较法等加以突出,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对维新变法的背景经过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将由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根据变法的内容和张之洞总结的维新变法失败原因。老师将班里同学分为3个组,分别代表:雄心壮志准备入仕途的书生、俸禄高工作量少的官员、慈禧太后谈谈他们对变法主张的看法。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能突显其教学生动性与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变法会遭到顽固派的反对。
在学生对变法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将引导学生归纳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顽固势力与维新派的实力对比表
在此运用表格将知识网络化,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互问互答”(5)这环节教师会提供维新变法的教育成果,如强学会、万木草堂和京师大学堂等以及提供若干种观点,老师先向同学提问对于以上观点你有什么想法或是问题。这里采用决斗方式“石头剪刀布”让学生互问互答。旨在让学生经过这环节明白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互问互答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在“互问”的过程中,学生变成“系铃人”,自己发现问题,将疑问之“铃”系成一串;在“互答”的过程中,他们又当了一回“解铃人”,通过交流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解开一串串的疑问之“铃”。学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系铃”和“解铃”中体验成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到抽象概念比较多,通过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索习得知识。
课堂设计中规中矩可以说是本课设计的不足,但也因为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的教学是比较可行和高效的教学,能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第3篇: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
简述清末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一 变法内容
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
第4篇:《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2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
第5篇: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金乡县胡集中学 戴新月
【课前准备】(课前3分钟)
班长宣布:1.下面开始温故互查,前后两位同学相互检查提问。过关者得5分。
2.请将得分以“正号”的形式,画在你的作业本上。
3.(上课铃响)接下来请韩老师上课——起立 【导入新课】
【教师抽查】请看大屏幕,请读题并说出答案。(1分钟)
伴随着战争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我们看段视频,感受那段民族危难的历史——
幻灯:播放视频(危局中国)(3分钟)
谭嗣同对祖国的悲惨命运扼腕叹息,他在诗中写道“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伴随着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一些爱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沿,上书皇帝、锐意改革,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的改革浪潮。今天,让再次走进中国近
第6篇: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谢丹)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前黄实验学校历史组 谢丹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八股文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片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
第7篇: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谢丹)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前黄实验学校历史组 谢丹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2、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八股文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选播优秀影视片的有关片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