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7 08:04:1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青分楚豫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2004年5月6日青分楚豫于东江之畔

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编辑2004/05/0610:23am IP:218.14.85.143

wangdaqi

信息:

威望: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305瑞文币

存款:1434瑞文币

贷款:没贷款

来自:保密 

在线:17时19分04秒

总发贴数:60篇

注册日期:2003/11/01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是初中的吗?如果是,这个班级的文学素养挺高。这个教案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是不那不能这样讲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通过这首词了解传统文化。如果带《君子于役》就会成一锅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差距呀!!!

--------------------------------------------------------------------------------

编辑 删除 2004/05/0601:51pm IP:218.9.75.202

白银溪流

信息:

威望: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3236瑞文币

存款:没开户

贷款:没贷款

来自:保密 

在线:56时58分21秒

总发贴数:157篇

注册日期:2004/03/25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wangdaqi老师的教法也拿出来看看?

--------------------------------------------------------------------------------

编辑 删除 2004/05/0811:53pm IP:61.184.239.201

青分楚豫头衔: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3

魅力:

经验:

现金:9104瑞文币

存款:没开户

贷款:没贷款

来自:保密 

在线:168时35分19秒

总发贴数:720篇

注册日期:2003/10/04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

--------------------------------------------------------------------------------

下面引用由wangdaqi在2004/05/0601:51pm发表的内容:

是初中的吗?如果是,这个班级的文学素养挺高。这个教案对于我们这的学生是不那不能这样讲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通过这首词了解传统文化。如果带《君子于役》就会成一锅稠粥,深陷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差距呀!!!

--------------------------------------------------------------------------------

wang老师说想通过这首曲去了解传统文化,我想这里面有个问题:我们是把文本当作终极目的呢还是把文本当桥梁?我是倾向于把这首曲当作我的目的地。另外,我也不太清楚由这首曲能联系到哪些传统文化?即使此曲与传统文化能拉上关系,我是宁愿用传统文化来了解这首曲。

第2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第3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甘肃省张掖市铁路学校 张晓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 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 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 ,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以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体会理解曲中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3、背诵和默写全曲

二、教学设想:

1、这首元曲释义简单,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把重点放在指导阅读、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反映的主题上。

2、以学生活动为主,其中包括朗读、讨论、描绘、写作、欣赏等,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3、本课教学拟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元曲史上最著名的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 睿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学习策略: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行为

学习行为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都熟悉的“流浪歌”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播放视频出示学习内容

二:新课导学:

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3、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

(1).找一找:(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案

镇中 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 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二.自学探究: 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并思考《秋思》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三学习课文

学习活动一:诵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