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7 08:03: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繁星》教案(七年级上册)

《繁星》教案(七年级上册)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繁星》教案(七年级上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星空《天上的街市》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

1、字音字形模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巴金写了几次观察星空?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从前————————三年前————————如今时间顺序

2、再读课文了解三次看星空的地点和感受

时间

地点

感受

情感

从前

家乡

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

对星空的依恋

三年前

南京

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

(亲密,投机)

与星星的伙伴之意

如今

海上

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四、分析课文

1、比较三次看星空的感受为何会不同?

明确: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与感知逐步深入。

2、研究三次写观察星空感受的句子及情感。

感受及情感见上面表格。

3、为什么在作者的心目中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明确: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仿佛有生命似的。

4、明确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第一句,直抒胸臆)

五、体会语言

1、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其妙处和作用。

比喻: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说话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排比:柔和的静寂的梦幻的

从不同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美感,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美妙。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

联想:实———————实

想像:实——————虚联系点

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联想或想像的语句并分析其间的联系点

观看星空,展开想像或联想,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理解精妙的.语句

微小无处不在

因为当时作者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会觉得微小的星光中光明

无处不在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跑: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有暗示船在前行,也表现了作者的激情。

看: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加引人注目。

六、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并用联想想像的手法写景。

板书设计:

繁星

时间

地点

感受

情感

从前

家乡

回到母亲的怀里(甜蜜,温馨)

对星空的依恋

三年前

南京

我的朋友在和我谈话

(亲密,投机)

与星星的伙伴之意

如今

海上

仿佛听到它们小声说话,觉得睡在母亲的怀里(安详,惬意)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作者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篇:七年级上册《繁星》教案

七年级上册《繁星》教案

七年级上册《繁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3、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4、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文章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繁 星

巴 金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 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3篇:《繁星》教案(七年级上册)

《繁星》教案(七年级上册)(整理20篇)由网友 “dachong4314183”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繁星》教案(七年级上册),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七年级上册语文《繁星》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繁星》教案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繁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亲近文学”专题,目的是引导初一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步入文学的殿堂。《繁星》这一课既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又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与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也能观察自然、热爱自然。

二、能力目标: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三、知识目标: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策略

一、在朗读中逐渐进入情境,初步体会美好的感情/

二、在研读中联系学生实际、体验作品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繁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读了本文后,对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2、诵读文中的诗歌,理解冰心诗歌的语言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涵美。

3、自选《繁星》《春水》中一首诗写出自己的评论。

说明:

这是一篇对《繁星》《春水》两本诗集的内容提要。教师首先应对这两本诗集作整体把握和理解,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本单元的重点是步入书林,是希望通过阅读各种序言、内容提要来引导学生阅读名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对这篇文章本身的语言品味不是重点,重点应放在对冰心诗歌的反复诵读上,并且在不断的诵读中,理解冰心的语言美,充分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激发起学生阅读这两本诗集的兴趣。然后再阅读课文,对两本诗集从整体上有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文章中作者对诗歌的评论方法,尝试对其他诗歌进行评论写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七年级上册《繁星》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上册《繁星》教案苏教版

(一)新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时安排:一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繁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繁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突破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设计(教师用活动单)

教学流程 个性调整

【课前活动】

1. 走近作者。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繁星》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望星星的情况和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并形成书面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重视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纳凉(nà)半明半昧(mèi)

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

静寂(jì)舱面(cang)

2、解释下列词语。

纳凉:乘凉。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昏暗。

霎眼:眨眼。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巴金,生与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解题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繁星》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繁星》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