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6 08:24: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 姮娥 一撮灰 皓月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 《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第2篇:《短文》教案设计一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黄龙洞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到的?

这张照片拍自我们杭州的黄龙洞。景区内山崖上有一龙头,泉水由龙嘴泻入水池,水池中央立有巨石,上面刻有《陋室铭》中的名句“有龙则灵”。为什么要立这样一块石碑呢?我想自然是因为这里有黄龙的传说,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希望得到黄龙保佑的美好愿望。那么,“有龙则灵”的作者刘禹锡的本意是不是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刘禹锡的散文《陋室铭》,(出示课题、“陋室铭”山水画)。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五、三读课文,背诵课文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提问:大家觉得这篇文章难不难?(不难)是啊,总共81个字,名副其实的短文,浅显易懂,“何难之有”?可是,这样的一篇短文为什么会被后人传诵了一千多年呢?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与组内同学交流。

教师巡视,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可以从技巧(如文体特点、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等)和内涵(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我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两个方面来考虑。

小组代表上台总结性发言,教师及时抓出发言中的关键词句,纠偏扶正。

七、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辩证地、多角度地对《陋室铭》进行了赏析,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的赏析是这堂课的目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学会为人处世,懂得身处顺境或逆境,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也正是《陋室铭》的精髓!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一、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思考: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思考: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思考: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思考: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五、作业:

流利地背诵两文,准备默写。

第3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短文》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7.《短文》教案设计

7.《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 《行道树》学习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课文导入 :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目标

教学札记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追溯( ):。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3).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二 .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景导入: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短文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文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