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符助学散文
王符助学散文
东汉时,令北方羌人闻风丧胆的度辽将军皇甫规解甲归田,在朝那(古朝那在今天甘肃省镇原县屯字镇)的家中闭门谢客,每日吟诗作赋,骑马射猎,安度晚年。
有一天上午,家人突然来禀报,王符(甘肃省镇原县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和政治家)来访。皇甫将军急忙披着衣服拉着鞋子出门相迎。从来对仕宦乡绅不理不踩的度辽将军如此尊重王符,这件事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名声显赫的度辽将军为何这样看重王符,从来不为人所知的一介书生,何以被天下闻名的将军如此敬重。后来,人们还是从皇甫将军府中的下人口中透出一些消息,王符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大学者,著有宏篇巨作《潜夫论》,什么读书、打仗、做官、务农,从朝廷到百姓,三皇五帝到如今,全都详细论了个透透彻彻,连天下有多少姓氏,都从哪里来也论得清清楚楚,人们这才对王符另眼相看,进而慢慢悟出一个道理,舞刀弄枪者能建功立业,出人头地;苦读诗书者,满腹经纶,也能受人尊重,名扬天下。从此以后,当地一些商贾大户,由以前轻视王符开始接近王符,请教王符。王符也乐于将自己《赞学》篇中的思想和主张讲给他们听,大家深感言之有理,无不叹服。许多人想请王符教授自己的孩子,王符因自己常外出探寻故友,了解吏治、边关、社会……以涉猎天下大事、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为己任,怕误了人家子弟,婉言谢绝了人们的盛情。建议乡亲们,延师教子。人们望子成龙,纷纷按照王符之言聘请了先生,在家中教孩子读书,慢慢成为风气。当时读书的人少,请先生比较困难。人们便相约几家或十几家共同请一位先生。凡请来设帐授业的先生总是先登门拜访王符,请求他的指教。王符总是勉励他们倾其所学,教好桑梓子弟。
王符看到家乡设立了许多私塾,读书识字的青少年日渐增多,心中十分高兴。又见有些村中,成群的孩子玩耍而未读书。经询问才知道,有的因家境贫寒,付不起先生的报酬,有的因竹简短缺,无简抄书。便和先生商议:凡家寒学生,由他捐助束修;凡因竹简缺乏而致书卷困难者,亦由他出钱买竹制简。一些家道殷实的富商大户,听到王符捐资助学义举,也纷纷仿效。有捐钱的,捐田地的,也有捐布帛的,这种义举由县城渐渐传到全县的乡村,使读书的'人越来越多。
王符助学也劝学,在他的家乡至今流传着他劝学的一则故事。距离王符家不远有个刘员外,刘员外有一个独生子叫天柱,从小娇生惯养骄横任性。如今二十出头,长得虎背熊腰,臂力过人,总嫌念书头疼,学了点三脚毛的拳脚功夫,仗着父亲有万贯家产,挥金如土,结交了一帮狐群狗友,吃喝游荡,为非作歹,成为地方上一霸。官府曾几次捕入大牢,只因未曾打家劫舍,也没有人命关系,关押只是借以惩戒。刘员外夫人疼子心切,每次见儿子入狱,总是哭天喊地,让刘员外拿银子上下打点。因此,屡捕屡放,官府也乐意借此诈些银子。眼看全部家产就要被儿子败完,刘员外好说歹劝,儿子就是不听。老头子也被气晕过好几回,苦无良方。有一天刘员外突然想到王符,心想求求这位大名人或许能有所帮助。便备了厚礼来拜王符,详细叙述了逆子恶行,求王符想办法。王符婉言推辞,经不住刘员外下跪恳求,答应试一试。一天,王符带了仆人王文向刘员外家走来。这王文,二十七岁年纪,曾拜名师学得一身惊人武艺,七八条汉子休想近得他。所以,王符多年外出,常将王文带在身边。在去刘员外家的路上,王符如此这般的向王文嘱咐了一番。经家丁通报,刘员外欢天喜地的将王符主仆二人接入客厅,吩咐先上茶再备饭。王符道“我想见见少爷,也请员外回避。”刘员外点头明白,让家丁传少爷见客。
刘天柱也曾经听说过王符是当地大名人,连县令都经常去拜访他,心中先有三分畏惧,好奇心促使他,也想见一见王符,便摇摇摆摆进了客厅。只见客位上坐着一位中年人,头戴浅蓝色束发巾,身穿姜黄色长袍,外罩赭色长衣。双目炯炯有神,三绺胡须,黑中透亮,一身正气,不怒自威,身旁站着一位浓眉大眼的后生。
刘员外见儿子只顾上下打量王符,不揖不拜,大声喝道:“畜牲,还不拜见王先生!”天拄连忙向王符一揖,口称:“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幸会,请多指教。”王符道:“不必客气,坐下说话。”天柱侧位坐定后,刘员外找借口离了客厅。王符道:“少爷气宇轩昂,想来学业有成了。”天柱道:“小子不才,见念书就头疼,识字不多,连名字也写不好,只好弃文练武了。”王符道:“原来如此。我这小仆王文也学了点粗浅功夫,少爷可否与他过几招,给他指点一二,让我也见识见识少爷神功,一饱眼福。”天柱瞥了王文一眼,见他身子单薄,心中暗喜:今天要给大名人露一手。说道:“这有何难,小子今天献丑了,还请王兄手下留情。”说完,朝王文一抱拳,说声:“请。”
三人出了客厅,王文、天柱各自甩掉外衣,紧了紧腰带,两人拉开架势,目视对方。家丁仆人听说少爷要与人比武,呼啦一声,把个大院子围了个密不透风。只见天柱首先发招,一声断喝,一招饿虎扑食,奔向王文。王文虚晃一招,一闪身已到天柱身后。天柱一招扑空,急忙转过身来,王文身子早已腾空,使了个老鹰搏兔的招数,飞出左脚蹬向对方胸脯。“通”一声响,天柱连连后退,终于未能收住,仰面倒在地上。人群中不知谁惊呼一声。王文抱拳向天柱道:“承让,承让。”说完,回身走去。谁料天柱不服,一个鲤鱼打挺,直起身子,向前扑去,从背后抱住王文双臂,想举起来摔在地上。王文无法脱身,连忙使了一招千斤垂,天柱未能抱起。王文又使了个隔墙探物的招数,飞起右脚向肩后踢去,正好踢在天柱右额角上。天柱只觉得两眼金星乱飞,头一昏,不由得双手一松,一个趔趄栽倒在地。王文连忙上前扶起,说道:“得罪,得罪,失礼了。”刘天柱不羞也不怒,反而哈哈大笑道:“好功夫!领教了,领教了。”王符佯装生气,责备王文道:“切磋武艺,点到为止,怎能认真。”家人扫掉天柱身上尘土,三人进了客厅落坐。天柱亲自为王符和王文斟茶,提出要跟王文学武艺。这真是应了“不打不成交”那句俗话。
看到天柱前后表现,王符心中思忖:此人虽粗野桀骜,但天良未泯,孺子可救。便约天柱改天到家中跟王文学功夫。刘员外躲在暗处把比武过程全看在眼里,这时走进客厅,佯装不知,连连向王符道歉:“琐事缠身,失敬,失敬。”吩咐开席。王符向刘员外道:“刚才令郎与敝仆王文小试拳脚,又提出愿到寒舍与小仆互学武艺,不知员外可许否?”刘员外满口答应。
刘天柱选了个吉日,备了厚礼,拜王文为师,两家住得又近,早去晚归,天天苦练。练武间隙,王符便向他讲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又让王文从武学书籍人手,引导天柱读书,讲些武术与武德的关系和学武艺与学做人的道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刘天柱习武又读书,把先前那些酒肉朋友渐渐疏远了。几年功夫,他文才武术双双长进,以往的恶习也改得没了影儿、把个刘员外乐得偷着笑。逢年过节,总要备上厚礼,带上天柱到王符家拜谢。后来天柱举了孝廉,还开武馆授徒,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第2篇:王符名言
1.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2.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3.养稊稗者仿禾稼,惠奸宠宄者贼良民。
4.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5.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6.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7.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8.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9.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10.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11.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
12.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13.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14.虽有玉璞,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15.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
16.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7.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18.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19.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20.父母常失,在不能已于媚子。
21.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
22.富民者,以农桑为本。
23.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
24.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
25.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2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27.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28.养寿之士,先病服药。
29.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
30.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
31.忠信谨慎,德义之基;虚无诡谲,乱道之根。
32.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
33.君之所以上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34.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35.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套于效验。
36.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
37.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
第3篇:精选王符名言
精选王符名言
1.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2. 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3. 养稊稗者仿禾稼,惠奸宠宄者贼良民。
4. 人不可以不矣就师。
5.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6.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7. 与狐议裘,无时焉可。
8. 山林不能给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卮。
9. 贵富太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10. 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
11. 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
12. 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13.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14. 虽有玉璞,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15. 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
16.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7.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18.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
第4篇:标示符
标示符
1、以下选项中非法的字符常量是
A、’102’B、’65’
C、’xff’D、’ 19’
2、下列定义变量的语句中错误的是
A)double int_;B)int _int;
C)char for;D)float USS;
3、以下C语言用户标示符中,不合法的是
A)_1B)AaBcC)a_bD)a--b4、以下选项中,能用作用户标识符的是
A)voidB)8_8C)_0_D)unsigned5、阅读以下程序
#include
main()
{ int case;float printF;
printf(“请输入2个数:”);
scanf(“%d %f”,&case,&pjrintF);
printf(“%d %fn”,case,printF);
}
该程序编译时产生错误,其出错原因是
A)定义语句出错,case是关键字
第5篇:王姨散文
王姨散文
第一次见到王姨是她和公公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我和爱人给公公买了一套灰色的西服,给王姨买了一套红色的内衣,一并送去的还有我们夫妻两人的祝福!
王姨和公公结婚是在婆婆去世一年以后,两位老人是经过老朋友的介绍组建起来的新家庭。王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性格开朗、为人热情。两位老人原来也都相互知道对方,但是没有正面接触过,用王姨的话说,你爸爸年轻时长的帅,可牛了,我这人长的也是不好看,又胖又黑的,眼睛还小。你爸在马路上碰见我,看都不看我一眼。女儿说,我明白了,我奶这是仰慕我爷啊!
自从王姨来家以后,公公的生活有了非常大的改变,两位老人每天的生活起居都非常有规律,公公晚上七点睡觉,早上七点起床,公公洗漱,王姨做饭。九点左右吃饭,十点多钟吃一个苹果,天气好就下楼溜达一圈,回来吃蛋糕喝一杯牛奶。然后睡一觉。下
第6篇:牛人王散文
牛人王散文
此人姓王,人称牛人王。
出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隐去其姓名,姓氏也有改动。
其实我早认识此人,和他曾有过一年同校共事的经历。不过那时好像并不牛的,看起来和别人没有两样,除了听说在工作中,喜欢炫耀自己,喜欢讲述自己当年读书有多厉害,考进大学时年龄有多小,倒也还算忠厚,至少外表看来是这样。
印象中曾经听过他的课,语言简洁明了,上课思路清晰,不蔓不枝,干脆利落,确实有把刷子。而且字写得极好,无论是粉笔、钢笔、还是毛笔字都算上乘。不过因为当年我们虽然同住一校之内,但并非同一幢楼,也未在一个年级,甚少聚首交流。况且一年后,我便离开了该校,去了X中学。因此,那时对此人谈不上有什么了解。
后来听说那人也来到了X中学,那次调动恰是为了顶我之缺。而我则去了C中学,他教我留下的班级。
后来的事情便有些出人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