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解题: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叹为天籁的唐诗精品。
挂席:与扬帆同义。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内、外城)。
香炉峰:庐山最有名的一峰。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尘外踪:远离尘俗的踪迹。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3)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
(4)前人评价这首诗一片空灵,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出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同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3)【答案】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羡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解析】注意分析始见怀空三字的内涵。每点1分,答对两点给3分。
(4)【答案】①景物的选取不刻意着笔奇景,描写用淡笔,不着浓墨,色彩淡素,浑成无迹。②诗歌情韵上,内心空灵,与物同化,展现了诗人淡泊致远的人生追求。③诗歌意境上,以日暮晚钟作结,言尽而意远,空渺飘逸,给人留下无尽之遐想空白。
【解析】对空灵一词的分析不仅要从景物的特点和描写上入手,也应该从诗歌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上入手。答案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4分。
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此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
第2篇:《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注释:
①作者在千里行舟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庐山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
② 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1.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5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千里江上,扬帆而下,一路上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一个“始”字,写出了舟中主人见到香炉峰的那种欣然喜悦之情。(5分)
2、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向往之情及对隐逸生活的倾慕之情。(2分)开篇四句,作者借“都未逢”和“始见”,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热切向往之情。五、六句通过怀念高僧慧远的尘外幽踪,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向往之情。结尾两句,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无限惋惜、惆怅之情,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倾慕。(4分)
第3篇:《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③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
(1)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 达效果。(3分)
(2)从全诗看,诗人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 (6分)(1)“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2分)
(2)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 钟声,隐逸之情渐生。(2分)
第4篇: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
解题: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叹为“天籁”的唐诗精品。
挂席:与“扬帆”同义。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内、外城)。
香炉峰:庐山最有名的一峰。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尘外踪:远离尘俗的踪迹。
(1)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2)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3)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
(4)前人评价这首诗“一片空灵”,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
第5篇: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
《晚泊浔阳望庐山》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晚泊浔阳望庐山》赏析: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
第6篇:《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释】
得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白话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