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小编收集了关于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成语故事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第2篇: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1)之亡也,百姓有得锺(2)者,欲负(3)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4)毁之,锺况然(5)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6)揜(7)其耳。(《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批注】
(1)范氏:即范吉射,春秋时代晋卿,后被智伯所灭。
(2)锺:乐器名,同“钟”。古代一种中空的打击乐器,用铜或铁所制成。
(3)负:用肩背物。
(4)椎:音追,用来敲打物品的器具。
(5)况然:这里指敲钟所发出的'声音。
(6)遽:音句,急忙、赶紧。
(7)揜:掩注遮蔽。音眼,通“掩”。
【故事阐述】
春秋时代,晋国的智伯把范吉射消灭以后,有人在范家看到了一口钟,就想把它偷偷背走。但是那口钟实在太大了,根本就背不动。因此他就想把钟敲碎了,然后再一块一块的搬走。不料,一动手敲打钟,钟就发出了阵阵嘹亮的响声。他怕别人听到钟响也来跟他抢夺,于是急忙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认为这样自己听不见了,那么别人也一样的听不到。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引申为“掩耳盗铃”这句成语,比喻自作聪明的人,妄想欺骗别人,实际只是欺骗了自己。
【讨论】
(1)偷钟的人为什么要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什么行为?
(2)举一个你做过或看过的掩耳盗铃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请跟大家分享。
【造句练习】
例:做坏事的人总想找借口来为自己脱罪,这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例:他以为涂改成绩单,妈妈就不知道他不及格了,真是掩耳盗铃!
【相似成语】
盗铃掩耳;掩目捕雀;塞耳盗钟;自欺欺人;掩耳盗钟
【课后时间】
请将竽、弦、管、鼓、琴等乐器填在适当的空格中:
( )瑟和鸣
滥( )充数
( )外之音
对牛弹( )
一( )作气
双( )齐下
参考答案︰
(琴)瑟和鸣
滥(竽)充数
对牛弹(琴)
一(鼓)作气
(弦)外之音
双(管)齐下
第3篇:掩耳盗铃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是讲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如下是励志网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并把范氏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范氏家的院子里。
一天,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范氏家附近闹逛,意外地发现了院子里的这口大钟。这可把他乐坏了。他心想:这口钟可是铜的呀!要是把它背走卖掉,一定能卖不少钱。于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钟。但是,这口钟太篙重了,他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背走。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了,分批拿回去。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在午夜时分,扛着一把大铁锤来到那口铜钟边。他举起大铁锤,用力砸了下去。“当——”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跳。他想:这么洪亮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