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环境教育教案
《环境教育》第一单元
1、《枫叶红了》
教学目的:
1、通过认识植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离不开矿藏。离不开海洋,离不开江河。离不开山岗,离不开森林。离不开草原,离不开土地。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枫叶为什么红了?
小结。
3、自学《二十四节气》
三、环保在行动
1、调查小麦、美化、玉米、大豆、白菜播种后时间、和收获时间。
2、调查借助自然气候应当干旱、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措施
3、考察一种作物的耕作时令并亲自种植。
四、总结
2、《大雁南飞》
教学目的:
1、通过认识动物的变化,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 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时你发现动物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
大雁南飞,队伍成一字形,飞行68—90千米。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动物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家园?
小结:
(1)雁南飞
(2)逆流而上的鲑鱼
(3)白鹭南飞
三、环保在行动,为动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四、总结
3、《疯长的水葫芦》
教学目的:
1、意识到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能为防止生物入侵贡献自己的力量。
2、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治理生物入侵地方法。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生物入侵的信息,并能分析当地生物入侵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 1、意识到生物入侵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作用,能为防止生物入侵贡献自己的力量。2、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和治理生物入侵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时你发现动物有什么变化?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生物入侵危害大。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什么是生物入侵?
小结: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3、绿色冲浪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生物入侵有什么危害?
小结: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第四,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环保在行动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如何清除这些不速之客? 小结:
四、总结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学目的:
1、意识到人类生产队环境有一定的依赖,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
2、知道人们为适应环境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3、搜集不同地区的信息,了解人们的衣食住行因区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人类生产队环境有一定的依赖,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
2、知道人们为适应环境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植物对环境有特殊的要求,为了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人用自己的智慧认识、适应自然。
2、学习《追根求源》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 小结:
我国领土辽阔。地理位置差异大,温度、气候、物产、生存条件差异很大。
3、聚焦衣食住行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各地衣食住行的差异?
小结:。
三、家乡资源大搜索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讨论
2、小结:
四、绿色冲浪 指导学生自学
五、总结
第二单元
5、消失的耕地
教学目的:
1、意识到应该保护耕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认识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和利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2、了解国家、家乡耕地的使用情况,知道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知道家乡耕地减少的情况及其原因。
3、能够在成人的带领下调查了解家乡耕地状况,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家乡耕地减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活在线》 学生自学课文
讨论:你获得什么知识?
小结:我国人均耕地太少。
2、学习《追根求源》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小组交流
(2)交流与发现
(3)小结:耕地减少的原因
3、环保在行动
(1)当地耕地保护创意设计活动
(2)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建议。
(3)学生出事自己的保护措施
三、绿色延长线
以耕地面积在减少为主题,举办一次保护耕地的漫画展览。
四、总结
6、湖泊变小了
教学目的:
1、意识到应该保护湖泊,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2、知道湖泊变小或消失的主要原因。
3、善于观察身边自然黄静的差异与变化;能过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湖泊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生活在线》
1、展示罗布泊资料。
2、交流对罗布泊的感受。
3、小结:
现在的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曾是我国的一个湖泊,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 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那里曾经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已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三、学习《追根求源》
1、家乡湖泊大家谈
2、重点了解微山湖
3、小结
(1)当地耕地保护创意设计活动
(2)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建议。
(3)学生出事自己的保护措施
四、环保在行动。
1、洁净美丽与污染严重的两种湖泊环境的分析、比较。2提出保护、治理湖泊的建议。
五、绿色延长线
提出要求,课下实施。
六、总结
7、动物哪里去了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善待动物。
2、能够自觉爱护动物,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道由于人类的破坏,动物栖息地逐渐丧失,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生物的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生活在线》
1、阅读课文。
2、交流学到的知识。
3、小结:
知道由于人类的破坏,动物栖息地逐渐丧失。
三、学习《追根求源》
1、小组交流动物消失的原因。
2小结
(1)动物生存环境恶化、丧失。
(2)用于人类的食品和装饰。
(3)恶意捕杀。
(4)环境污染。
四、环保在行动
1、学习动物也有感情。
2、交流:保护动物从自身做起。
五、绿色延长线
成立“小动物保护协会”。
六、总结
8、星星不见了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应该防止光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科技的发展。
2、认识光污染现象,知道夜空中看不见星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光污染。
3、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光污染的资料;通过考察、体验活动感知光污染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生活在线》
1、阅读课文。
2、交流学到的知识。
3、小结:
认识光污染现象,知道夜空中看不见星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光污染。
三、学习《追根求源》
1、小组交流光污染现象。2小结
(1)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有光污染的资料。
(2)通过考察、体验活动感知光污染的危害。
(3)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科技的发展。
四、环保在行动 调查身边的光污染现状。
五、绿色延长线
做一份预防光污染的剪贴报。
六、总结
第三单元
9、难以去除的“口香糖”
教学目标
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口香糖的制作、口香糖的利与弊等有关知识;
2.利用所查找的资料,整合资源,完成习作;
3.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广告引入
同学们,这是关于什么的广告?(口香糖)它是怎么吃法?(嚼着吃)你们尝过吗?
二、说说吃口香糖的体会
师:大家都嚼过口香糖,能说说嚼时的感受吗?
生1:我把一片口香糖放在嘴里,轻轻地嚼着,我发现它的身体很柔软,而且一点也不粘牙,我是越嚼越喜欢,顿时,满嘴清香。
生2:嚼一片咖啡味的口香糖后,我对着妈妈哈了一口气,妈妈闭上了眼,陶醉地说:“嘿!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
生3:嚼一阵后,把它平铺在舌尖上,用力地吸一下,它还会发出“啪啪”声,清脆极了。我弟弟却怎么也学不来这功夫,对我羡慕极了。
三、说说玩口香糖的经历
师:看来,嚼口香糖是很有趣的,那你们玩过口香糖吗?
生4:我把口香糖放在嘴里嚼了很久之后,觉得牙齿很酸,我就把它抓在手上玩。谁知它一到我的手上,就没有刚才在嘴里那么听话、那么温柔了。它变得像八爪鱼一样
生5:我把它粘在本子上,用力一拉,谁知一下子把本子撕破了,好不容易把它与本子分离开来,可本子上还是留下了它的斑迹,弄得上下张纸都粘在一块儿了。
生6:我把它粘在地板上,费了好大的劲还是无法把它弄干净,不一会儿,我再去观察被粘过口香糖的那个地方,发现它比先前更脏了,变成了一处污点
四、了解口香糖,渗透环保知识
1.师:看来口香糖有它可爱的一面,但也有令人讨厌的一面——那就是破坏了环境卫生。(点击课件,请学生观看口香糖粘在公共场所不文雅的种种情景。)因此,我们在吃完口香糖后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交流。
3.师:聊到这里,你们心中有没有感到奇怪,为什么口香糖在人的嘴里是那么温顺、乖巧。而一离开嘴,就变了个样,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说说口香糖是怎么制成的? 4.学生交流。
5.师出示资料(口香糖的利与弊),学生阅读,读后交流体会
五、感悟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口香糖,它有可爱的一面,但也有令人讨厌的一面。你能以它为材料,写一篇感想吗?
10白色污染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废旧塑料袋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废旧塑料袋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大家来研究研究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首先,老师出道题目考考大家,怎么样?
(二)“接下来,让我们去看看我市产生的废旧塑料袋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1、学生观看。
2、“看了刚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我们市是国家园林城市,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废旧塑料袋散布在大街小巷,影响我市的形象吗?你们能不能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帮他们想想如何处理这些已经产生的塑料袋垃圾?可以吗?”
(三)研究方案:
1、学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提要求。
交流建议:
(1)、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
(2)、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复。
(四)联系实际:
“除了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想出这些处理垃圾的办法外,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评价。
(五)活动小结
教后记 : 通过本节课,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了解了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表示今后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尽一份环保小卫士义务。
11.遗弃的电池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合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获得“发现──探索──分析──评判”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更好地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查一查:学生通过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废电池处理的资料,了解情况。
(2)看一看:教师利用电脑图片,展示废电池的危害性及日常生活中的处理情况。
二、学习新课
1、分组活动
(1)此次调查的目的、问题、对象是什么?
(2)你选择哪种调查方式?样本如何选取?在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抽样调查。
3、分小组交流调查中的感受,从调查问卷上只能粗略地认识问题。
4、先制作调查统计表,整理数据,填人表格,然后针对整理结果,绘制统计图形。
5、合作交流思考针对调查结果,你对废电池的处理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6、总结
三、绿色延长线
设计关于废旧电池回收的广告语或有关宣传画
四、课堂总结
教后记:
只要学生想说、敢说,能表明自己的观点,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电子垃圾
活动目标:
1、认识到日常生活及常见技术产品对其环境的影响,能 够自觉避免电子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用环境知识影响他人。
2、知道不能随便丢弃,也不要私自拆卸处理。
3、能够搜集、整理资料,了解电子垃圾的污染状况。活动流程 生活在线
1、出示录像引起对电子垃圾的认识
2、展示原来的自然风光,形成对比。
3、教师讲解电子垃圾的危害。追根求源
1、人民对电子产品的利用情况。
提出问题: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那些电子产品?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探究电子垃圾的来源
提出问题:电子垃圾酒精来源于那里?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环保在行动
哪些措施可以有效防止电子垃圾的污染?
小组讨论交流
介绍目前人们已经采取的一些措施 绿色延长线
引导学生宣传并进行问卷调查。
第2篇:环境教育教案
环境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自然环境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环境教育教案.2、知道“三废”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的危害。3、知道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养成自觉为保护环境做好事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危害性。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在我们以前的社会课里,我们学习了我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多样的气候,丰富多彩的土壤、植被等内容,所有这些,构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我国的环境,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我国的环境
(二)、提问:我国的面积有多大?(960万平方公里)
南北相距多少千米?(5500千米)
东西相距多少千米?(5000千米)东北与东南的气候有什么不同?(东北林海雪原、长冬严寒)(高温多雨、热带季雨林气候)西南与西北的气候有什么不同?(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干旱少雨,沙漠分布)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名山大川?(泰山、黄山、长江、黄河„„)小结:我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中华各民族儿女,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板书):多彩的自然环境 生存、发展、空间、衣食之源
(三)、环境亮出“黄牌” 1、大大小小的工厂排放出滚滚浓烟,把一个城市笼罩起来,使它变成了一座在卫星照片看不到的城市。2、师: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怎么会一下子轻易消失呢?原来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工厂排放出滚滚浓烟,把整个城市笼罩起来,使它变成了一座在卫星照片看不到的城市。(经过治理已还碧水蓝天)。
这个事例说明,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正在加剧。主要是三废既影响了生物资源,也影响了人类健康。3、师:我国自然环境除了被污染还有哪些问题?(生答:)由于人口多,对资源需求量大,造成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荒废使植被遭受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4、对于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呢?(1)有!多植树种草因为树木是天然的储存水的水库,它盘根错节象一个巨大的爪子,把泥土紧紧地抓在自己手中,不让雨水冲刷掉,(随手搬出准备好的一盆花,提前浇上水,整个泥沱都可拔起)用事实教育学生树抓泥土的本领,树还是小鸟的家,对动物的繁殖起着重要作用,树木还可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我国北方许多城市近年来屡遭沙尘暴的袭击,多种树可使地球免遭风暴和沙漠化。(2)向学生公布一组数字,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7亩为世界人均量的1/9,居世界第121位,我国人均占有林木储量9立方米,为世界人均量的10.8%,居世界第120位,从这两组数据表明,我国的人均占有量都居世界最后。
(四)、“环境”保护列入基本国策 师:面对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严重情况,我们国家该怎么办呢?我国制定了许多保护环境的体现法规,并把环境保护又列为一项基本国策。通过今天学习我国的环境,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们应 该怎样做
课后作业:收集本地的环境污染有哪些?政府采取什么方法来防治
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 环境污染和防治
三、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一、大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恒定气体:氮78%、氧21%、稀有气体0.9%可变气体:二氧化碳0.03%、尘埃和其它气体0.03%、水蒸气 不定气体:自然灾害、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及有毒气体。
二、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2.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3.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4.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1)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2)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3)“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 空调也给城市加温,太原空气污染列榜首。
三、大气污染的防治 1.对工业锅炉进行了治理改造 2.创建无黑烟区和烟尘控制区 3.开展燃煤脱硫工作和改造燃煤炉为燃油炉 4.搬迁和撤消污染严重的工厂。5.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安装净化装置。6.1998年1月3日起,杭州市实施空气质量每周公报 2000年6月5日起,杭州市实施空气质量每日公报 2001年6月5日起,杭州市实施空气质量每日预报和公报 7.1998年12月起全面实施禁用含铅汽油等
四、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业布置:通过收集或查阅资料,说明我们青少年在保护环境中能做些什么
环境保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防护环境污染。
二、教学重、难点: 环境污染和防治
三、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让学生事先去准备和收集一些资料:
1、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料的一些收集。
2、调查生活中破坏环境的普遍现象。
3、生态环境被人类破坏的图片和一些事例。
4、动物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新课:
一、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环境和几年前有什么不同。
二、从近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逐步改变导入学习,初步了解人和环境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几年我们周围生活环境的改变,教师拿出环境被严重破坏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
2、通过观察人类生活的不断提高同时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初步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出示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案例和数字,让学生破坏环境也直接威胁到我们自身生活。
4、动物一些因生存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死亡的图片和资料。
5、让学生思考人类、动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三、播放录像(人类自己造成的灾难,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是由于我们的围湖造田,乱砍乱伐)。
四、让学生谈谈观后感和体会。
五、进行分组讨论,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六、注意观察我们身边哪些人还在污染环境,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事情。
七、世界人民为保护环境的所采取的一些行动,我国对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规定。
八、制定环保措施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办法)。
2、制定环保措施并实行。
3、教师小结。
九、总结延伸
1、设计环保广告语,宣传环境保护。
2、向家人做一次保护环境的宣传。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环境
十、作业布置:做一些环保宣传。
第3篇:环境教育教案
环境污染及其人类健康人侵害教案
编制:赵华勋 时间:2011.0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对人类有害污染,使学生能够远离污染,从而养成健康的身体。2.使学生懂得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到处是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3、思考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有哪些,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三、教学内容观察上述图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展示。学生展示:环境污染。教
师:何为环境污染?
学
生:人为的因素致使自然环境发生超出了自身的承载能力的变化。
教
师: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因素致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并超出了其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第4篇:环境教育教案
环境教育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教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教育教案1
课程:
电子垃圾
一、活动内容:
生活中电子垃圾与环境污染问题
二、主题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电子垃圾的知识,使同学对电子垃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能力,获得实践体验和感受。
三、活动准备:
1、事先查阅有关电子垃圾与环境污染的相关资料。
2、建立专题网站,收集部分资料。
3、准备相机等设备记录部分活动过程。
4、联系旧电器回收及处理利用站,进行参观采访。
四、具
第5篇:环境教育教案
帮蚯蚓回家
执教者: 广贤小学
王传国
时间:2010、9、7
教学目标:
1.树立起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具有尊重其他生物生存权利的意识,初步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2.知道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3.能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师:同学们,又一群蚯蚓找不到家了,你们想帮助他们回家吗?
生(齐):想。
师:你们都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今天,我们就来想办法帮蚯蚓回家。(板书课题)
师:蚯蚓怎么会找不到家了呢?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一探究吧!(课件出示千条蚯蚓挡道图)
二、追根求源
1.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
师: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环境?
生: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生:蚯蚓喜欢在潮湿的泥土中。
师:关于蚯蚓,大家还知道那些知识?(生分组交
第6篇:环境教育教案
江苏省首届环境教育优秀教案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自己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环境污染现象。(2)举例说出某一种污染物可能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3)了解环境保护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明确学生自己在环境保护行动中该做些什么?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初步学会调查实验的一般方法及调查报告的撰写。
(2)初步学会自主选择某一种污染物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课题,在对其他同学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完成自己实验方案的设计,尝试做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调查实验和探究实验入手,通过社会实践和实验分析发现身边发生的环境污染现象及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对人类和生物产生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从生活
第7篇: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 大地的呻吟 1 农药带给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明确农药的使用价值及农药的危害;解决农药对我们的伤害。教学重难点:去除果蔬残留农药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小故事
提出疑问:为什么要用农药呢?
二、讲授新课 农药的价值 农药的危害
怎样解决农药对我们的伤害呢?
三、讨论交流
怎样去除果蔬残留农药的方法?
四、作业
调查当地农药的使用。
五、教后反思化肥带给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掌握化肥使用的价值和过量施用的危害;学会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教学重难点:合理施用化肥,节约资源。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淮河的污染》
提出疑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 导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施用化肥的价值 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三、讨论交流
怎样何苦施用化肥,节约资源? 制作有机肥的优势。
四、作业
第8篇: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课
人口、资源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问关系的能力。
3.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问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本课重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本课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我国资源国情资料,思考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带来的危害。
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设计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地球一一她是孕育世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她是保护这些生命得以成长的本源;她蕴藏着一切现代文明;她象征着我们最本质的财富。地球一一她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希望,是我们世代延续的生机,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小结:要善待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教育活动